心经入门网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29)启教第一问

发布时间:2024-09-17 01:48:00作者:心经入门网
大虚法师:《楞严经》讲记(29)启教第一问

启教第一问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这是讲,阿难一见到佛陀,就上前顶礼,他这时的心理是很复杂很难过的,又羞又惭又愧又悔,百感交集,忍不住就哭泣流泪了。他恨自己无始以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都只是注重多闻,注重对圣言量的博闻强记,过耳不忘,但是没有注重实修实证,没有很扎实地在自己的心地上真正的用功,所以“未全道力”。

像这个毛病,很多所谓的学者“砖家”(砖头的“砖”),甚至很多佛弟子都会犯!很多头衔光环很“高大上”的,什么教授、博士、专家、大学者、大居士,甚至大和尚、大法师,他们可能看过的经书比我还多,专业术语比我说得还溜,但是他们却偏偏就是那种不信不敬僧宝的“二宝居士”、“二宝大师”,有的甚至是连佛法也不信、连祖师都不信的!比如那些以邪见邪思维来考据“大乘非佛说”的在家人和出家人(实际上那些已经不能算是出家人了),按照经典里佛说的,这些人其实都是魔王外道、都是魔子魔孙来的。

相比之下,阿难尊者要比他们好多了,阿难至少还有正信正见,只是实修没有跟上而已,所以说他是“未全道力”——闻思修证,缺了后面最关键的“修证”的环节,那实际上就会样样都不全、都不圆满了,首先就不可能成就出世解脱的基本的阿罗汉道,那当然就不会具足三明六通的大自在道力,至于更高层次的缘觉道、菩萨道和无上佛道的道力,那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阿难知道自己的毛病,他这回终于痛定思痛了,所以他在这里就做了很深刻的反思反省,紧接着他就向佛陀请教了,很至诚、很恳切地向佛陀启请开示。他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得成正觉,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微妙圆满的止观禅定,这样定慧等持的解脱圣果,它入手修持的最初方便是怎样的?换句话说,我要怎样去修,才能得到和诸佛如来一样的定慧解脱的究竟圣果?阿难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很根本的大问题!看得出来,阿难尊者这回是痛定思痛,被摩登伽女给教训了,他经过摩登伽女的这个切身考验,这回是要很认真地开始进入实修了。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缘起,只要能够善用或转为道用,那么就是好事,就可以把坏事变为好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要感谢摩登伽女,是她和阿难的因缘共同成就了这一场法会,无数众生因此而得利、得度——是她促使阿难发现了自己修行上的大漏洞,更是她促使阿难为我们一切众生问出了这个事关生死解脱的大问题,最重要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一出来,佛陀身边围绕的像恒河沙一样多的诸大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等,他们一听就知道,好戏要上演了!所以他们个个都很欢喜地“俱愿乐闻”,于是就很懂规矩地各自默默坐好,准备听闻和承受佛陀开显的无上法义,要了悟其中的解脱要旨,是为“圣旨”——这才是真正的圣旨!

那么,在这一段经文里,阿难提到了三个专业术语、专业名相,那就是“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看起来是不是很深奥神秘的样子?你们了解这个意思吗?这三个专业名词的意思?不了解,那师父就放心了。这个“奢摩他”是梵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止”的意思,停止的“止”,也有寂静、能灭的含义,可以说是禅定的另一个异名。

那么禅定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做“三摩钵提”,在本经这里简称为“三摩”,翻译成中文就是“正受、正定”的意思,是形容一种身心安和、专一寂灭、清净光明、殊胜无染的禅定境界。

师父不这样形容的话,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我怕绝大多数人更加听不懂,所以诸位不妨先姑且听之。

而“禅那”就是“思惟修”的意思,又叫做“静虑”,形容一种由于正定导致的觉照万法、洞见实相、正念思维的很微妙的心灵境界。不过这个所谓的“禅那”并不是禅宗的那个“禅”,很多人都搞错了,但是禅宗的“禅”也并不是完全和“禅那”、和“禅定”无关,明白吗?很难懂吧?大家暂时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记得这个知见要点就好。

上来这三个专业术语指向的修行境界,其实是一不是三,不能完全分割的。在中文翻译里其实还有一个更简明、更扼要的词可以用来概括它们,那就是“止观”这个词,这两个字。这个止观禅定的修法,其实在外道也有,在人天乘、人天善法的层面,我们佛法的止观和外道修持的四禅八定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甚至是相同的。但是阿难尊者在这里说的“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在前面加上那一个“妙”字,那就完全不同了。

很显然,阿难尊者询问的,并不是什么外道共法的禅定,也不是小乘偏空取灭的止观,甚至也不是菩萨道的不圆满修持,他询问的是“十方如来”圆成佛果的无上大摩诃止观的境界,也只有这个境界的修法才可以称之为“妙”,才是真正的“妙”!所以佛法里面,一个字,经常的,一个字就具足微言大义,不要小看和忽略过去了。

所以为什么历代祖师,我们汉传的历代祖师都不约而同地评判《楞严经》,说它是究竟成佛的无上了义圆顿经典?道理就在这里。这个气象从一开始就已经在经文里隐隐暗藏了。

不好意思,今天的讲经时间到了。所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们还是那句老话,下节课第十讲我们大家再见。

(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