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要进步很困难,要退心却很容易。就单单一个例子,好不容易吃素一段时间,又想着吃肉,想着红尘事情。退道心是很简单的,修行要立志。弘一大师有讲过学佛要注意几点,一个是惜福,习劳,还有个要自尊。这个自尊不是一般理解的自尊心,现在人讲的自尊心都是面子问题,这点不算。自尊就是要做出个榜样,不能含糊,见贤思齐,这样才能进步。
我也录一下宋朝的翠岩禅师的《警僧铭》,
凡一披缁,便非庸类。岂可泛常,仅同俗辈。
立志立心,宜勇宜锐。进道进德,克精克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埋光埋名,养智养慧。
随动随静,忘外忘内。离圣离凡,拔群拔萃。
一粥一饭,信施信馈。饱享饱餐,须惭须愧。
勿效庸僧,成群逐队。说张说李,杂痴杂秽。
争是争非,夸能夸会。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虚朝虚暮,丧月丧岁。
可悲可怜,必沉必坠。常警常惺,灭殃灭罪。
《警僧铭》很好。中国的祖师很伟大,写了许多语录,文采飞扬,义理深刻,发人深省。他们不仅道德好,修持好,而且文采也很好。这点很不简单。能做祖师的,鬼神钦佩的,都是很了不得的。好比近代弘一大师,持戒清净是一点,而他的文字功,也是了不得。持戒好的人,应该是不多,但也会有。但能达到弘一大师这样子持戒好,文字好的人,却非常少。这篇《警僧铭》,大家可以念一念。背一背,按现在话来讲,就是很有正能量。虽然他对僧众讲的,但对在家弟子仍然有很积极作用。
这个开篇就说,不要把自己当成庸俗之类。学佛的目的是完善我们的人格。人成即佛成。儒家也讲要止于至善,要有立志,有目标。就要向圣贤看齐,向善知识学习。善知识的功德很大,超过佛,因为佛已经入灭了,他只有留下法,这些法要如何活起来,生动起来,就要寻找善知识。
如果作为在家人,要看《佛说吉祥经》。开篇就讲,“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亲近有德者,是为最吉祥。”人要多亲近善知识,所有善知识中,以修行人为尊贵。你要亲近善知识,也要有资粮,过去曾经结过这个缘分。才是可以。大家不要小看出家,好像出家很简单,你没有缘分,没有人肯收,那就是福报不够了。要亲近善知识不容易。
走江湖这个名字其实是来自禅宗。江是江西,湖是湖南。唐朝时,百丈禅师,马祖道一都在江西湖南两地弘法。天下的禅和子都羡慕而来,来参禅学习。所以叫做走江湖。赵州八十尤行脚,讲的赵州古佛到了八十岁,仍然到处去参访。禅宗非常注重参访善知识,近代虚云老和尚就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所以天下名山中,如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道场,学《法华经》的,都往天台山。学《华严经》的,都往五台山显通寺。学禅宗的,就往高旻寺等大丛林。这些都是大善知识住持的地方。
到要参访善知识,是要有条件的。现在人去寺院拜拜,游山玩水的,不算参访。以前人去参访,都是带着疑情去的。他有了一定的境界,然后再去求验证,找善知识验证。但如果我们还没有境界时,先要培养好福德资粮,然后善知识一点拨,就好了。善知识就是给你点拨作用的。
这时代仍有许多大善知识住世,你能否亲近到,看到善知识的光芒,就需要你的福报。我就特别有感觉。见到一个人僧人,你看到他面貌平平,举止也一般,你会忽略他,看不到他的功德。为什么,因为有业障就看不到他的功德。就像买宝贝,首先要识宝一样。你没有功德时,你怎么能看到他的功德呢。这就是一种感应。
修行要立志,一个人志和肾气足不足有关。小孩肾气足,你问他长大要做什么?他会说当科学家,当天文学家,他不会说,我长大了去当普通工人就好了。为什么,他肾气足,所以志向高远。越长大,肾气不足了,他志气就没了,到了老年,肾气虚弱,就想着晒晒太阳,回忆一下往事就好了。
在中医上看,人耳朵高的人,志气就比较高,心也比较高。心高是可以,但气不能傲,气要收敛起来。这就是了不得了。像赵州八十能行脚,走着去参访善知识,虚云禅师114岁还能上云居山,把云居山兴旺起来,这可见他们的志气之高,非同俗辈。
修行要立志,意志力也特别关键。比如鉴真大师他东渡日本,前面五次都去不了,最后一次,眼睛都瞎了,他最亲爱的徒弟也死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到了日本。人能立志,他的潜能是无限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肾精,从先天时父母给的。身体垮了以后,精神上也就垮了。像年轻人,为什么要立大志,多学习,尤其是关于智慧的,佛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学一学。现在精力好,记忆力也好。佛悟道是在三十五岁,六祖得法是在二三十岁,弘一大师出家时是三十九岁,但他出家前,已经很有名气,二十文章惊海内。年轻时文章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功底已经非常好了。不要等到了老年来学,除非你老了身体还特别好。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