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品第一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佛法僧三宝不绝,发扬光大,仰仗他们的努力。烦恼魔障及一切怨恨,菩萨们全部降伏;外道邪说被他们荡除而显得清净。所有菩萨不受纠缠拖累,心中安宁,常住自由自在的无碍之境。或念或定,都持善不失,不起恶意,具有七种辨才;具有充足的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功德,而又能够因众生具体情形而方便度人;达到了对一无所得境界本身也不加思虑的无生法忍;已经随顺无生之道,从佛说法而不倒退。善于了解事物本质,熟知众生不同本性;超出众生之上而得四种无畏;以功德智慧陶冶自心,形象美好可以称为第一。舍去世间卑俗的装饰之物,美德的名声高远,超出须弥山之外。信心坚固,如同金刚佛法如日光照临大地,如甘霖滋润万物,菩萨们宣说佛法的声音异于平常,可称微妙第一。他们深入缘起法,断馀了有我有常等等邪见;不偏执于有,不偏执于空;也就没有烦恼邪见的习气,未来不受恶劣的果报。菩萨们说法,如狮子吼叫,如雷霆震动,众生无不慑服;他们宣说的内容与如来法身等同,所以不可测量,也超出任何限量。菩萨们如航海导师,引众生入汹涌的生死海中寻求法宝。菩萨们深刻地把握一切存在的玄妙,完全地了解众生行为导致的转生倾向,及心中意念的美与恶。诸佛得无可比拟的大智慧,菩萨们则接近佛而得自在慧,又得到了接近诸佛成就的十力、四无畏和十八不共法等。菩萨们关闭了通向五种恶趣的转生之门,但又毫不犹豫投入五道,显现自身;菩萨是医生中的医生,善于治疗一切众生病,对症下药,使众生服而祛病。菩萨功德无不成就,无量佛土因之无不清净,或见或听菩萨说法的无不获大利益;凡有所修所作善行的,也都各得应有的报尝。
具备以上所说的诸种功德,圆满无缺的菩萨,分别有这些: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仗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象这样的菩萨共有三万二干人,此外还有大梵天的天王数万人,如尸弃等等。他们从四天下而来到佛的住所,想听佛说法。另外还有一万二干天帝,也从四天下而来参加演说佛法之会,聚集一堂。再有具大威力的诸天、神、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眼罗迦等八部之众,也来赴会。更有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来法会上入座。
这时候的佛祖在无量数的大众恭敬围绕之下,为他们演说妙法。佛祖居众人当中,犹如须弥山伟岸地突出于大海当中。从那众宝装饰的狮子座上,佛祖的金光照耀着所有大众。这时候,有名叫宝积的毗耶离城长者之子携带七宝伞盖,也来到佛的住处。他们伏在地下,行头面触佛足的大礼,然后各人献上宝盖伞幢,以供养佛祖。佛凭藉他的神威,将数百盖伞幢,合成一硕大宝伞,让它可以掩蔽三千大干世界。世界无论如何辽阔广大,仍然完全地显现其中。这巨大的宝伞盖下,有三千大干世界,有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以及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也还有天宫、龙宫等八部诸众的宫殿。
所有大众,亲眼得见佛祖神力,无不感叹,称说以往未有这种神迹,而后双手合十,礼敬佛祖,抬头瞻仰佛祖,目光不能离开片刻。那为首的毗耶离城中长者之子宝积,便在佛祖跟前颂出这样一段长偈: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观十方无量上;
其中诸佛演说法,於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天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干,其轮本来常清净;
无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益,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神龙所居宫,乾达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诰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厂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诸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当时长者之子宝积说完偈颂,便对佛祖说:“世尊,我们这五百长者之子都已经发心,立誓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想听您说说,如何可以得到清净佛国;希望世尊您给我们宣说菩萨修习净土的践行。”
佛祖回答:“善哉!宝积啊,难得你能为诸菩萨询问修习的法门。仔细听着吧!好好地思考!我就为你们演说吧。”于是宝积以及五百长者之子聆听敬受教诲。
佛说:“宝积,菩萨所依的佛国净土就是一切众生之属啊。为什么这样说呢?菩萨的佛国大小取决于他们所度化的众生多寡;菩萨的佛国的美好取决于众生弃恶向善的水平;菩萨 依据众生来世生于何国的可能性而进入佛之智慧并建立佛土,也依据这种可能性而萌生菩萨道根并建立佛土。为什么这样?菩萨之所以要建立佛国净土乃是为了有益众生啊。譬如有人,在宽敞的地方建造宫殿,可以随其所需建造,不受制约妨碍;但他如果在虚空之中兴建土木呢,自然不会成功。同样的道理,菩萨是以众生为基础,以成就众生,使离苦得乐而建立佛国。其佛国并不是建在虚空之上而是依靠众生的。
“宝积,-你应当知道,质直之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日堠,一切正直无诲的众生来生其国;深固之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具足圆满功德的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信仰大乘的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能舍除国家、财产、身体、生命,不沾染贪爱悭吝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持戒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戒行清净得十善道圆足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忍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因能行忍辱而身形美好,具三十二瑞相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精进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始终努力,勤恳修习种种功德的众生,也便来生他的佛国厂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心注一境,摄念不乱众生,也便来生他佛国,智慧是菩萨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得正智慧,得决定法相的众生,来生他的佛国;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便是菩萨的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卞切具有无限慈爱心、悲悯心、喜悦心和平等心的众生,来生他的佛国;四摄之法是菩萨的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因菩萨惠施财产与教法,因其仁爱之语,利益之行,因其同修共进而得解脱的众生,都来生到他的佛国;方便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二切因菩萨方便施教,无碍救度的众生,来生他的佛国;三十七种道品是菩萨的净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一切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和七觉分;八正道的众生,来生他的佛国。回向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由于他凡有善德便普施众生,所以其佛国自然具有一切功德;说消除八难是菩萨净土,到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国自然也没有三种恶道和八种无缘见佛的缺陷;自己持守戒行,不议论别人缺点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佛国自然没有违犯禁戒的名声;十善法门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自然享有诸种善果报,众生亲到他的佛国中不夭亡,得财富,得清净行,得诚恳语,得和善语,亲友不分离,善排解纠纷,话语有益他人,不嫉恼,不嗔恚,无邪僻见解。
“如上所说,宝积啊厂菩萨由其质直之心而发愿行;由其愿行而得深厚道心;由其深厚道心而善调伏迷妄意念;能调伏内心则能践行;能践行则能将功德回向,能回向,则因大乘道而行善巧方便;能善巧方便,则能帮助众生成就菩提正道;因众生尽皆成道,而秽土也成净土;随佛净土建立,说法亦便清净;既有清净说法,即有清净智慧产生,也就有清净明慧的心;内心既然清净,一切功德无不清净。所以说,宝积啊,如果菩萨要想建立佛国净土,应当首先清净其心,随着内心的清净,佛土自然也就相应清净了。”
这时候,听众中的舍利弗得到了佛祖如来的神威加被,心中随着便这么考虑道:如果说菩萨要先清净其心,才能使佛国清净的话,岂不是说,我佛如来当初为菩萨的时候,也有不甚清净的价段了吗?佛世尊当即知道了他的意念,便开口说道;“你怎么会这么想呢?日月如此明洁,岂有不洁?不过,瞎眼之人看不见而已!舍利弗回答:“是的,世尊,并非日月不明,而是瞎眼之人自己视而不见。” .
佛祖又说;“舍利弗,有人看不见如来佛囱的清净庄严,这不是如来的过失啊。舍利弗,我的国土清净无秽,但你却看不见,所以生出疑惑来。”这时候,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说:“你不该有这种疑惑念头呢,怎么会觉得佛国此土有不净秽染呢?在我看来,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清净明彻,有如自在天宫的明净—般,其间并无二致。”
舍利弗便说:“我明明看见此国土中有丘陵坑洼,有荆刺草莽,有沙砾土石所成诸山,有种种秽恶满盈其中啊。”
螺髻梵王说:“我看是仁者你心中有高低染净种种分别,所以才于此国土中看见了不净染秽哩。舍利弗啊厂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深怀有平等之心,其深厚虔敬之清净心,以佛之智慧为所依据,所以能在此国土中见到清净。”
螺髻梵王话音刚落,佛世尊以脚趾略一按地,,由无穷无尽珍宝装饰起来的王干大干世界立即显现出来,其华丽庄严,有如宝庄严佛本人,在用他的无量功德装饰这佛国净土哩。佛祖周围的一切听众无不因此感叹万端,称说见未曾有过的奇妙景像。所有听众都发现自己就坐在莲花宝座上。
佛祖于是对舍利弗说:“你就看看我这佛土的庄严吧!难道还不清净妙好?”舍利弗答道:“是的,我佛世尊,以往我未曾得见,以往我亦未曾听说。而今我眼前完全是一片放大光明的清净庄严美妙的佛国哩!”
佛祖告诉舍利弗:“我所住世的国土从来便象这样清净,如果有时看上去会有些污秽恶劣,那只是为了向众生显示,所谓染净,纯然是众生的行为善恶所得或福或罪的果报啊。这就象色界的诸天人,虽然在同—个食器中取食用餐,但依据他们福德的差异,那饭食的色香味等也各各不同哩。所以说,舍利弗啊,如果有人心中清净,他自然能见到此国土中心中以种种功德装饰起来的美好景像;”
就在我佛世尊凭神力示显他的庄严妙好的国土时,那从毗耶离中前来礼敬并听我佛祖演说正法的宝积,连同另外五百长者之子,都同时得了无生法忍的智慧,见诸法不生,心智归于寂灭。佛祖跟前的八万四千人众,一时都立下誓言,要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道心。佛祖收回他按在地上的神足,于是三千大干世界还归原处,从众人眼前消失。那些从佛祖听法,求声闻乘解脱的三万二千诸天神,以及其它人众,由佛的神迹而了彻缘起生灭的道理,产生了对有为法终归无常的认识,体会到求清净,除世间烦恼尘垢的必要性,由此便得了法眼净的成果。另外有八千比丘,,由于对诸法不执受,便不有秽染,因之离除了九十八种结漏的羁绊,内心得到解脱。
方便品第二
那时候,毗耶离城中有位德韶年高的长者,名叫维摩诘。从无量多的过去以来,他供养过无数诸佛如来。培植了自己成佛的深厚善根。他已经获得见法无生,心智寂灭的无生法忍;若与他人论议,雄辩无滞,了无障碍;他具有六种神通,游化三界往来自在。维摩诘又有提纲挈领,从总体上把握一切诸法、一切修行法门的总持功夫;他得了佛菩萨才有的四种无所畏能力;降月昭道及世间的烦恼、怨敌;深谙佛法,尤其善于智慧度人,通达因时因地因人教化众生的方便途径;他完成了以悲心度世的大愿;明了一切众生的心意所求,宿命所归,又能区分众生各各不同的领悟佛法的能力、机缘;他很久以来即精勤地用心于佛道,内心早就纯诚透明,坚定不移地遵循大乘,任何言行都有周密的思量;任何举止都符合佛如来的威仪。他的心如同大海,不溢不损,渊深莫测,又无所不能容纳。维摩诘的德行,诸佛如来也加赞叹,佛弟子、帝释天诸梵王、诸世间君主也都备加守嗷。只是为了救度世人,实行善巧方便,维摩诘才居住在毗耶离城中。他的财产无尽,经常资助城中贫民;他的戒行清净,足以为人典范,使不敢毁禁;他以忍辱的精神支配自身,令世人知道杜绝嗔恚;他不断精进,、追求完善,使世人耻于懈怠,努力从善;他修持禅定,一心归寂,从而摄化心猿意马,浮躁不定的众生;他以定发慧,摄化无明愚痴的世人;虽然他的身份只是白衣居土,但却用力奉持出家沙门的清净戒律;虽然他居家生活却没有对三界的执著;虽然他有妻有子,仍修清净梵心不断;虽然也有众多家眷却领受着远离他们的喜乐;身上服饰虽然美好,但尤其享有善德带来的吉端相好;虽然也如常人—般饮食,却唯有习禅的喜悦才为他品味; 他的一言—行,以至游戏玩乐,如下棋赌博之类。都在行教化度人;虽接纳外道异端,但不损伤他的正确信仰;虽研习世间诸学术但他唯于佛法感受法乐;一切众生无不对他表示恭敬,无不同意他最应接受供养。
维摩诘执持正法,也教化了毗耶离国的老老少少。他象常人一样地行谋生之道,企望积财,可是却没有因赚了钱而沾沾自喜;他虽然也在城中游乐,却能时时事事有益于众生;他参与政治、司法诸事以救护世人为已任;在讲论研讨不同见解的地方,他以大乘佛法教导世人;在学堂学馆,他教给学童们基础的入门知识;那怕进入妓院青楼他也是为了显示色欲的罪过;每当进入闹市酒馆,他便劝人戒酒立志;年长而贤德的人以他为领袖,听他宣说殊胜的法理;若在未出家的居士当中,居士们以他为尊长,他便劝他们断除贪著;若在武士刹帝利当中他则教导他们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当中,婆罗门也以他为尊长,他则告诫他们不要自恃有学问有智慧而生出骄慢之心;若在国内的诸大臣中间他便有首辅的威信,他教导大臣们要奉守正法;若在宫中诸王子中间,他便是王子们的老师,他教导他们应尽忠尽孝;若在内宫侍从中间,他便是从们的尊长,教导宫娥采女遵守王法和人伦之理;若在平民百中,“他又是百姓的尊长,他教导他们以行善兴福的努力;若在诸梵天中,他成为诸梵天的长上,他教导他们不要止步于初始的定慧成果,授于他们佛的胜慧;若在帝释天中,帝释天也以他为尊长,他教导他们不要贪爱;示现给他们无常的缘尽而空的佛法;若在护法四天王中,他同样也是尊长,因为世间众生皆得他的护佑。
就是这位具无量功德的维摩诘长者,以无量的方便之法,给众生以种种利益。而为了教化三乘众生,他假现身患疾病。由于他生病的缘故,毗耶离国中,从国王以下,包括诸大臣,诸贤德长者、诸白衣居士以及诸婆罗门长者,更兼诸王子以及所统下属官员等等,人数成千上万,纷纷前往探视病情。趁他们前来给自己问疾,维摩诘便不失时机地向他们宣说正法:“诸仁者啊,我们的身体处于无常幻灭之中‘我们的身体无强、无力、无坚,是很快就要朽坏的东西;是靠不住的东西;是痛苦、烦恼和疾病的渊薮。诸仁者啊,象这样的身体,明智的人不会依赖它。这身体如水中泡沫,不可以捉摸;如空中的气泡,不能够久住;这身体如沙漠中的蜃影,因为渴爱所生的幻觉,这身体如同芭蕉树蕉,叶层层裹卷,其中空无,决无坚挺可言;这身体全如魔术师的幻人,因为无明颠倒才有此错觉;这身体如梦境所现;起于分别意识虚妄见解;这身体如同影象追随事物,是往昔造业留下的势力显现;这身体如声音一样短暂,条件辐凑而有响,时过境迁则消灭;这身体如天际浮云,转眼间消失得千干净净;这身体有如闪电,连刹那之念的时间也无从保持;这身体全无主宰,如远古往昔的土地;哪有主人?这身体并无自我之相,如同薪尽火灭,离薪哪有火?这身体无长寿可言,如同积气飘动而生风,气散则风止;这身体并非人我,如水无定形,而人无固定特征;这身体并非实在,它曳是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的寄寓之处而已;这身体原来空无,既非自我也非自我所属;这身体死寂无知,如伺草木瓦石;这身体并无主动性,如风刮树叶满地乱转;这身体肮脏、恶秽满盈其中;这身体虚伪不实,那怕靠沐浴衣食,也保不住它终归不会消磨殆尽;这身体为灾难的汇集处,时时刻刻有诸般病痛苦恼它;这身体如丘墟枯井,落入井中的人下有毒龙觊觎,傍有五蛇加害;这身体飘浮不定,终归落入死灭之途;这身体所成的四大,是四条毒蛇;这身体所成的五蕴,是五个仇怨强盗;这身体的六入感官;如同荒芜的废墟,诸蕴处界如同砖石瓦砾。
“诸仁者啊,这身体应当厌恶抛弃。我们所乐于追求的,应当是佛世尊的法身。为什么呢?佛身即是一切诸法的本质之身。这法身由集累无量功德与智慧所生;此法身由戒定慧三学、由解脱生死、由解脱知见而生;由修习四种无量心慈悲喜舍而生;从修习六度,亦即布施、持戒、忍辱谦和、勤行精进、四种禅定、八种解脱;三种三昧、多闻智慧等等而生。这法身由能行方便善巧而生;由六种神通而生;由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者而生;由遵循三十七道晶修习而生;由止观修持而生;由修习所得的功德成就,亦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而生;从断除一切不善之法、聚集一切善法而生;从依据真际实在而生;从努力不懈而不放纵自己而生;总而言之,从无量数的以上所说善法,才能生出如来法身。
“诸仁者啊!任何想得如来不朽无染清净法身,断除一切众生生死病患的人,都应当立下菩萨誓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长者维摩诘就这样,向所有前来探望他病情的众生宣说了以上法义,使得数千人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求无上正等正觉。
弟子品第三
这日候,维摩诘长者自己忖念:“象我如此卧病在床,怀有大慈心的世尊如来哪里会不加关怀呢。”佛祖知道维摩诘的心思,便对侍从的舍利弗说:“你去探望一下维摩诘的病情吧!”
舍利弗便向佛祖禀告:“世尊,我恐怕不能去探望病情哩。为什么呢?往昔时候,我曾在林中清净处静坐,修习在一棵树下。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嗨,舍利弗,不要认定你这样才是静坐。所谓静坐,不就是不在三界之中表现打坐的姿势,也不在心中生出打坐的意念吗?只要不舍弃佛道的精神,能够道俗一观,立身处事表现得与凡夫无异,也就是静坐了;无须起心动念去克服诸种邪见并刻意追求三十七种道品,也就是静坐了;不待舍断烦恼然后才深入涅磐,也便是静坐了。如果能象我说的那样实行静坐,佛世尊也会同意认可的。’世尊啊,当时我听维摩诘这么一番言论,无言以对,不能开口。所以我不能担当前去向他探病的任务。”
佛世尊于是对大目犍连说:“你去探望一下维摩诘的病情吧!”目犍连禀告佛祖说:“世尊,我恐旧不能去探望病情哩。为什么呢?回想往昔时候,我曾有一次进毗耶离城中,在街坊里巷间为人们说法。这时维摩诘来了,他对我说:‘嗨,大目犍连啊!为白衣居士们说法,不该象你这么样一种演说方法啊。演说佛法,应当同佛法的本质精神契合如一吧?佛法的本质之相,不应有众生之相,因为佛法从本质上说,完全摆脱了众生虚妄分别的思想方法的秽垢的缘故;佛法本质之相,没有自我之相:,因为它完全摆脱了妄执有我的思想尘垢的缘故;佛法的本质之相中也没有寿命之相,因为它亘古以来便是如此,并没有生灭的缘故;佛法的本质之相也就没有他人之相,因为它亘古如一,其中不能区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缘故。佛法既然本性寂静,也就有没有生起相,没有消灭相;佛法的本质是非—切相状可表示的,因为它并非因缘条件才产生的缘故;佛法本质又与一切语言表达方式绝缘,因为它不可言说,不可以分别心去思考觉察的缘故;佛法本质上无形无相,象虚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缘故;佛法本质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妄加论说的,因为它具有毕竟空寂的本性的缘故;佛法的本质并不包含对自我的依赖,自我尚不存在,何况依存于自我的性质呢;佛法的本质不能从语言观念上去加以分别,因为它的存在绝非观念可以规范的;佛法的本质是不可以比较和譬喻的,因为它的存在是绝对无待的,它不需要借助别的东西而自身存在着;佛法本质的存在不依属于任何原因,它本来就不是缘起法范围内的东西;佛法的本质与法性没有差别,它无处不在地深入一切事物的缘故;如说佛法本质追随什么,那它追随的是无生无灭,原本寂寥的如如,因为它本来便什么也不追随的缘故;佛法本质的存在状态便是实然真际,因为时空两者的界限对于它无从生起的缘故;佛法本质与真实相应,所以没有随缘动摇的可能,因为它并不依赖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秽尘;佛法本质没有去来的运动相,因为它始终在迁流之中,没有停留,所以无从反衬其运动之相;佛法本质与空性符合,与无相投契,也就当然没有造作。这法没有美丽和丑陋、增长和减损的区别;这法没有生灭,也没有最终目标;这法超越了眼耳鼻舌身心六种感官的认识范围;这法并无高下升降的区别;这法恒常寂然而没有些微骚动;这法是一切思想方法和修行实践都把握不了的;
‘嗨,大目连啊!法之本相如此,难道是可以说得清楚的吗?要知道,那说法的人,应该无言说无显示;而那听法的人,应该无所闻无所得,就象男陷术师给自己变幻出来的幻人说法一样。要说法就应该有这样一种造诣,抱这么一种态度。要知道,众生觉悟的根器有利有纯,其证道过程也就有快慢高下的区分;要善于了解认识,自己做到畅行无阻、无碍无滞,怀着悲悯一切的菩萨心来赞叹大乘解脱道路;念念不忘佛祖,常思报答开引佛道之恩;努力使佛法僧三宝继而莫断,代代延续。只有怀着这态度,才适宜说演佛法。’
“维摩诘这样论说佛法本质的时候,八百位在场的白衣居士,全都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了。世尊,我目楗连没有这样的辩才,我不敢去维摩诘那时探视病情哩。”。
佛祖便对大迦叶说: “你去那里探病吧?”迦叶禀告佛祖说:“我也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视哩。为什么呢?往昔的时候,有一次曾在贫困里巷中沿门乞食。维摩诘走过来对我说:‘大迦叶啊!你这样有慈悲心但却尚未遍及—切哩,所以你才放弃了对富豪之家的乞求施舍,眼光只盯在穷人身上。迦叶,你得保持平等看待—切的原则,按着次第,行比丘乞食的法则。根本无意去考虑进食这回事,不著乞食的念头而行乞食;为坏和合而成之身相,应该利养此身,所以应该摄入饮食;为得涅磐不受后有,应该接受别人施食;凡入村蒋里巷,心持空相,自然不会分辩富里穷巷;对所见到的世间形色,不作美丑的分别,没有喜好厌恶的主观倾向;对一切美好声音,视为山谷中的自然回响,不生主观的喜怒之情;对—切馨香,视为无香味的清风;对于酸甜苦辣诸味,如同嚼蜡毫无分别, 对于柔软快乐的触觉享受毫不念恋,如同已得漏尽智、无生智。深知世间一切事物,如幻梦假相,既无自我存在性,也无使其存在的能作者。本来它们就不存在,也就谈不上现在有什么消灭。
‘迦叶,如果能不刻意放弃八邪又能得进入八种解脱,因为邪相正相本为一回事,从而以邪相入正法;又能以一种食,遍施一切众生且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和众贤圣,那你就可以进食。怀着这样平等心乞食进食,既没有生死界中的烦恼,也并未脱离烦恼的生死界;既没有入定的,也没有出定的意念;既不是象众生滞留于生死之间,又没有离此世间而入涅磐;对于供养的施主,不因给你多或好的食物而受大福,也不因给你少或差的食物而受小福;受施的人也不计较多少损益。这就是入佛道的正当之途,是菩萨道而非声闻道了。迦叶!如果以这样的态度乞食进食,也就不辜负人们的施舍了。
“那时候的我呀,世尊,听维摩诘这—番话,真正闻所未闻,得未曾有。便对所有一切菩萨产生了敬慕之心。更这么寻思道:象维摩诘这样,虽然是在家人的名分,但其辩才智慧竟如此特卓。听他劝谕,有谁会不萌企求无上正等觉的道心呢?从那时至今,我不再劝人追求声闻道和独觉道了。世尊!我所以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视病情哩。”
佛祖对须菩提说:“你到维摩诘那里去探病吧。”须菩提禀告佛祖说:“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想往昔时候,我有一次曾上他家去乞食。当维摩诘接过我的食钵盛满饭后便对我说:‘呃,我说须菩提,如果能对乞食作平等想,那么—切诸法也就没有差别了;如果能对一切诸法作平等想,寻乞食也就不作分别想了。能以这样一种态度乞食,才可以取食哩。须菩提,不要刻意断除淫欲、嗔怒、愚痴,但又不与他们相伴而行;不用等到身体坏灭才去追随万法等同的—相;不用等到愚痴贪爱灭尽,就可以得菩提解脱。那怕是犯五逆重罪,同样也可以解脱。这当中既没有解脱也没有缠缚;既没有对苦聚灭道的追求,也并非没有对这四谛的证语;并非已得到证果,也非不能得到证果;自己已不在凡夫位,但又未离凡夫法;不离凡夫法,所以不是圣人。但其道行又超出三界,所以并非不是圣人;虽然修行三十七道品而成就一切舍恶从善诸法,但其行道又远离或善或恶的法相。‘如果达到这一境界,须菩提,你就能从我手中取食了。
‘须菩提,那不曾见佛不曾从佛闻法的夕随六师,象富兰那迦叶、未伽梨拘赊梨子、删阁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之辈,做你的师尊。你从他们出家,他们若堕地狱你也追随他们堕于地狱,那你就可以从我手中取食;须菩提,如果你能浸淫于邪见邪法,不追求佛法实相的彼岸;如果你能置身于三灾八难,不以难为难,不执求无难;如果你能明白烦恼非恼,虽烦恼而仍然清净,抛弃对清净法的执想,那你便得到了与一切世人都无诤的最胜三昧境地,一切众生也因你的护卫而得此三昧定力;如果你根本不是那些施舍供养你的人的福报田地,甚而至于,供养人会堕三恶道中;如果你与众魔联盟,做他们的同伴和帮手,那你就与众魔与烦恼缠盖没有两样;如果你对一切众生有怨恨之心,而且毁谤诸佛世尊,毁谤佛的教法及僧伽大众,因此而不能取证涅檗。能作以上这些恶罪,你就能从我手中取食。”
那时候的我,世尊啊,都给这些话弄糊涂了,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回答。便没有拿食钵就出了维摩诘家。维摩诘又对我说;‘嗨,须菩提,不用畏惧,拿你的食钵好了。如果是如来世尊化作某人,对你说这番话,你如何看待?你也有畏惧吗?’我回答维摩诘说,‘不会的。’维摩诘又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幻化之相。你今天根本无须畏惧哟,为什么呢?一切语言能表达的东西,都离不了这种幻化相;至于有智之人因为不著文字,也就不取幻相,因此不会畏惧。为什么呢?文字本性是背离法之实相的,抛弃了文字,也就是解脱了。解脱的本质也就是一切诸法的实相了’。
“维摩诘这样说法的时候,二百位天人也都同时得到清净无碍的法眼。因此缘故,世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
佛祖便对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吧!”富楼那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时候,我曾有一次在大森林中的—棵树下,给新近出家的比丘们说法。维摩诘走来了,他对我说:‘呃,富楼那,你应当先入定中,看看这些人都有何等根器再说法啊。千万不要把污秽食品放到珍贵的食具中啊!你知道这些比丘心中的意念是什么吗?可别把琉璃之宝当成—般的水精呀。你既然不了解众生的智慧根源,就不要用小乘之法去启发他们吧。他们的身体本来没有创伤,你就别伤害他们了。他们要践行的是大乘之道,不要指一条羊肠小径给他们吧。不要竟然想将浩瀚的大海倾注在牛蹄踩出来的坑中,也不要将耀眼的日光等同于萤火之光。富楼那,这些比丘曾经许下求大乘道的宏大志愿,只是中间因不同原委暂时忘记了初衷,怎么你就用小乘劣法教导他们呢?在我看来,小乘教法启迪的智慧实在浅陋,简直象瞎子一样,无从分辩一切众生根器的利钝。’这时候维摩诘立刻进入三昧定想,凭其定力让这些比丘自己看清自己的宿世生活,原来他们曾在过去五百佛住世时修善积德,并将—切功德转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企求。
“众比丘因此立既豁然开悟,恢复了求菩萨大道的本心。于是,众比丘伏首礼敬维摩诘长者,以头面触他的足背。维摩诘进而为他们说法,使他们在趣向无上菩提道的路上不再倒退。连我也认识到,声闻小乘既然不清楚众生闻法成道的潜力与根据,就不应该再说法了。因此缘故,世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哩。”
佛祖又告诉摩诃迦旃延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吧。”
迦旃延回禀佛祖:“我恐阳不能去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佛祖曾经给从比丘扼要演讲了佛法要领,我便在之后演绎它的基本核心,要说明苦的意义、空的意义、无我的意义、寂灭的意义。这时候,维摩诘走来对我说:‘呃,迦旃延啊,不要怀着有生有灭之心说实相法吧。迦旃延,一切诸法从根本上说无生无灭,这便是无常的意义了;以大乘知见,洞达生死中五蕴原来就没有生起,这便是苦的意义了;依大乘观法,一切诸法从根本上说本无所存在,这便是空的意义了;认识到我和无我,原本无二无别,这便是无我的意义了。一切事物原本就不是真的存在,也就谈不上现在有什么消灭,这才是诸法寂灭的根本意义啊!”
“维摩诘这么说法时,那些比丘便立刻从内心得以解脱了。所以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啊。”
佛祖于是对阿那律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吧?”
阿那律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有一次正作“经行”,一边颂经,一边来回走动。这时候有—梵天王,名叫严净,与成千上万的天人—道来到我的经行处,他们通体俱放净澄光明,并向我伏首丰嗷,他们问我说:‘阿那律,你的天眼能看得见多远呢?我便回答说;‘仁者啊,我看见了释迦牟尼佛所住世的佛国及三千大干世界,其清晰如同看手掌中所握的庵摩罗果哩。’这时维摩诘走来对我说:‘呃,阿那律,你的天眼所见,到底是心意作相生出的景象呢,还是不需心意作相便可见的景象呢?如果需要作相,那你与夕随所修的五神通是一回事;如果是无作相,那它属于无为法范围,那就应当根本看不见了。”
“世尊,我当时无言可对,但那些天人却因闻所未闻,得以往未曾有的议论。他们向维摩诘致礼并问道:‘如果阿那律有色作相而不是真的天眼,那么还有谁是真天眼呢?”维摩诘说:‘有哇,佛世尊便是真天眼。世尊经常处于三昧禅定中,一切佛国无所不见,但他却不会对形色的世界作相,不会分辨精粗等相。世尊的天眼是如相而无相的看待。’于是,严净梵天王及其所率部众五百天人,都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以头面触维摩诘足面恭敬致礼后,忽然间便消失了。因此缘故,世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视病情哟。”
佛祖于是又对优波离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吧?”优波离回禀佛祖说:“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里探视哩。为什么呢?回忆以往的时候,有两个比丘因违犯戒律觉得后悔,但又深以为耻辱,不敢去请示佛祖,便来问我说:‘呃,优波离,我们犯戒律了,觉得{艮丢脸,所以不敢问佛祖去。请你给我们讲解戒律,解除我们的疑惑和悔恨,使我们免除罪过吧!’于是我便依据戒律为他们解说。这时候维摩诘走来对我说道:‘喂,我说优波离啊,你不要再增加这两个比丘的罪过了,你应当直接除灭他们的负罪感,不应当搅乱他们的悔罪之心。为什么这样呢?他们的罪过本质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也不在内外之间。佛世尊已经说过,心中有秽垢,众生才有罪垢染污;心中若清净,众生自然无垢而净。心之本质这东西,也是不在内,不在外;更不在内外之间。心之本质如果这样,那罪垢等不也就这样了吗?一切诸法所代表的事物也是这样,其本质无不系于如如本相;就拿你优波离说吧,如果据你心中之相而说解脱,你心中有没有染垢呢?我便答复说:没有。雄摩诘便说:一切众生的心相说来也无垢染,同你的一样哩。呃,优波离,妄想便是染垢;役有妄想便是清净;颠倒想便是染垢,无颠倒想便是清净;若取有我想便是染垢;若不取有我想便是清净。优波离啊,一切诸法生生灭灭,无一瞬间暂住,如梦幻,如闪电,诸法各自独立生灭无复相待,即使是一念刹那的短暂稳定性也是没有的;一切诸法都是妄见产生的;它所代表的一切事物如同幻梦,如同阳焰蜃影,如同水中月,如同镜中像,都是依据妄想才产生的啊。任何人,只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便是奉持戒律了;只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便是善于解说戒律了。
于是那两位负罪比丘便说:‘这真正是至高无上的智慧蚜。这连优波离也不能企及哩;扰波离持守戒律无人能及,可他也说不出这种道理理。’我便答道:‘除了如来世尊,二乘声闻乘菩萨乘——之中再没有能够这样组织雄辩而愉悦的议论了,他的智慧通达到了何种程度呀。’那两个比丘当时就得以消除疑惑和负罪感,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并立下誓愿:希望世间一切众生都得维摩诘这样的辨才。因此缘故,世尊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佛祖于是对罗候罗说:“那你去探望一下维摩诘的病情吧?”罗喉罗回禀佛祖说:“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有毗耶离城中的许多富豪长者的儿子来到我的住所,对我致礼并说:‘罗喉罗,你是佛祖的儿子,放弃了做转轮圣王的机会;为求道而出家,这出家修持究竟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呢?‘我于是按照佛教修行的原则对他们讲说出家都有那些好处;这时候;维摩诘来了。他对我说:‘嗨,罗喉罗,你不应该讲说出家有些什么利益功德呀。’为什么不应该呢?出家的本意便是不求利益不求功德。一切有为之法具生住异灭的世俗相。这样的事物才谈得上有利益和功德。可是出家求道,属于无为法。无为法不是世俗界的东西,那还谈什么利益和功德呢?罗喉罗呀,真正出家修道的人,既不贪图涅磐彼岸,也不厌弃此生死世间,也不滞留于彼此之间。她们远离了六十二种邪僻见解,自然处于涅蘖境界。这便是一切贤圣智者所受持、所奉行的出家之道。真出家修行者能够降伏一切魔众;可以求度五道当中一切众生;可以获得清净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可以获得信、精进、念、定、慧五种修持力并树立相应的五种成道根据;出家之人不受世间事与人的拖累,不染烦恼。心中无烦杂之心,也就不造众恶;由息心去执而摧折外道;由了解因缘假合而超出于假名施设的事物;虽然从生死世间的污泥中来,却因受道而不执著牵累,放弃了对自我、对外部事物的一切生理和心理追求,不受任何干扰,内心得道法便充满喜悦;由不起计较而能够随顺众生,爱护众生;又能以禅定观察众生根器,并依佛法而使他们修善去恶。如果真做到这些,那才是真出家哩。’
“于是,维摩诘便对诸位长者的儿子们说:‘你们应该趁世尊住世的正法时期一道出家修行。为什么呢?佛祖的世纪不是轻易可以得遇的呀。”那些长者之子便说:‘居士,我们听佛说过,‘若无父母允许,不能出家哩。’维摩诘便回答:‘是这样。可你们一旦发心求无上正等觉也就是出家了,就是道行具足了。’ 这时候,三十二位长者之子全都萌发子无上道心。因此缘故,世尊,俄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
佛祖于是便对阿难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吧?”阿难回禀佛祖说:“严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里探望哩。为什么呢?回忆以往的时候,世尊您有点小病,应当喝点牛乳。我便拿了食钵去大婆罗门家门口等候施舍。维摩诘走来,对我说:‘喂,阿难,干吗一大早便持食钵站在这里? ’我说:‘居士,佛世尊有点小病,要喝牛乳,所以我在这里等候施舍哩。’维摩诘便道:‘等等,阿难呀,你可不能这么说话。如来世尊,有金刚不坏之身,断尽一切恶,普集一切善,哪有什么疾病?哪有什么烦恼?闭上你的嘴回去吧,阿难,不要毁谤如来。别让那些异端外道听见你这番粗陋的话,别让具有大威德的诸梵天王们和他方净土世界的未到来菩萨听见你这番话。阿难,你知道,转轮圣王仅仅因为一点福德,便都不会生病,何况如来世尊有无量福德而超过一切三界呢? 走开吧,阿难,不要羞辱我们了。外道中修清净行者如果听你这么说,便会这么思考:还称为一切天人的师尊呢,自己有病痛都救不了,还能救度世间别的病人? 快悄悄离开,阿难,别让人听见了。阿难,你应当晓得,一切如来之身,即是法身,是戒定慧等道行所聚,并非三界有形有待的思欲之身。佛祖为世所尊重,超越了三界众生。佛身无业惑烦恼,除尽一切有漏业因。佛身已属无为法境界,绝不会坠入生死诸道。这样的法身,哪里会有病痛!” .
“那时候的我呀,世尊,实在惭愧难当,难道我是近于佛边闻法而听错了什么吗? 我当时听见有个声音在空中说:‘阿难,维摩诘的话是对的。佛世尊是为了救众生出离五浊恶世,故意表现出行乞、生病这样的贫法,目的仍是度脱生死众生啊,走吧,阿难,取了牛乳,不用惭愧。’世尊,维摩诘的智慧辨才如此地难以企及,所以我不敢去他那里探病哩。”
就这样,佛祖的五百名座下大弟子都各自讲说了以往的经历遭遇,转述了维摩诘当时的言论。都表示自己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菩萨品第四
于是,佛祖对弥勒菩萨说:“你去维摩诘那里探视病情吧?”弥勒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弛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 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曾经为兜率天天主及其所领属众说修习无生法忍进到菩萨初地而不退转的好处。这时维摩诘走过来对我说:‘弥勒,世尊曾为仁者你授记预言,说你再有一生即可得无上正等正觉。可你依据哪一生而得佛祖的预言呢?过去呢?未来呢? 还是现在呢?如果是过去生,则过去已经消灭了;如果是未来生,未来还来到呢;如果是现在生,现在法转瞬即逝,无片刻暂停。正象佛祖说某比丘:你现在又生又老又消灭。如果凭据无生而得佛之预言,不生不灭才是名符其实的成佛之位呢。在这不生不灭正位之中其实也没有什么得授预言,也没有什么得无上正等觉。这样一来,又说什么你弥勒菩萨得预言下一生即成佛呢?这成佛的预言是从如如生而得呢,还是从如如灭而得呢?如果以如如生而得预言,如如并没有生;如果以如如灭而得预言,如如也并没有灭。一切众生在本质上与如如是一样的,一切法在本质上与如如是相同的,一切圣者贤者也就是如如,甚至弥勒菩萨也就是如如。如果你弥勒得佛祖预言,那么一切众生同样,亦因该得受预言。为什么呢?如如这东西,不可能自身分离自身差异,无论是凡夫是圣贤,其本质与如如是没有分毫差别的。如果你弥勒得无上正等觉,则一切凡夫也一样应该得此觉悟。如果你弥勒能入涅磐寂静,一切众生也应当能入。为什么呢?诸佛世尊知道一切众生终归要入涅槊寂静,这便是众生的涅槊相,并非离此相而别有寂灭。因此,我说,弥勒呀,不要用这样的教法引诱兜率天诸天众吧。说实在韵,既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也没有此心退转的问题。弥勒,你应当让这些天神之众放弃对于觉悟之心,对于证涅槊作分别想啊。为什么呢?觉悟亦即菩提这东西,不能够以色欲之身获得,也不能够以分别之心获得。
‘寂灭无生是菩提,它除灭—切诸相的缘故;不作观待是菩提。于其中已没有任何攀缘的缘故;心意不行是菩提,心已无意念的缘故;断除执着是菩提,心已放弃诸见的缘故;离执求是菩提;心已离一切忘想的缘故;屏障是菩提,遮挡一切愿欲的缘故;不入是菩提,心无一切贪著的缘故;随顺是菩提,随顺于如如的缘故;安住是菩提,安住于寂然法性的缘故;到达是菩提,到达于真实境界的缘故;不二无别是菩提,其中不区分意与法二者的缘故;等同是菩提,与虚空无区别的缘故;无为是菩提,其中再无生住异灭诸相的缘故;知了是菩提,明白—切众生意识迁流的缘故;根尘不接是菩提,内外十二入不会合的缘故;生死不回转是菩提,其中已无烦恼习气捏合生死界的缘故;一无住处是菩提,其中无形色可住的缘故;语言文字是菩提,名言本来性空的缘故,依幻化之有是菩提,明白性空,心无取舍 的缘故;行无错乱是菩提;内心清净没有扰乱的缘故;善顺寂灭是菩提,寂灭性常清净的缘故;无所求取是菩提,心不向外攀缘的缘故;见万法没有差异是菩提,诸法平等原无差异的缘故;不作比拟是菩提?诸法等齐,无可比喻的缘故;微妙是菩提,诸法幽远,如没有无知之菩提智慧则不可思议的缘故。
“世尊,维摩诘说这么一番法相时。两百名天人都得无生法忍。所以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
佛祖于是对光严童子说:“那你去维摩诰那里探病吧?”光严回禀佛祖:‘我恐陷不能去他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旧往昔的时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离大城,而维摩诘恰好进城。我便向他行礼问询:‘居土您从何而来?’他答说:‘我从道场来。’我问他道场是指哪儿,他答说:‘直心便是道场,因为内心真质,于外部也就不流露虚假,这是一切万行的根本呀;发心修行便是道场,因为这样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场,因为如此才能增长善德的缘故;菩提心就是道场,因为真正之心没有谬误的缘故;布施是道场,因为布施不指望得报答的缘故;持戒是道场,因为依此志愿才能得成就的缘故;忍辱是道场,因为悲悯众生为愚痴所缚,心中无挂碍的缘故;精进是道场,不懈努力永无倒退的缘故;禅定是道场,调伏自心使其柔顺的缘故;智慧是道场,一切诸法尽现跟前,了无差池的缘故;慈心是道场,平等爱护一切众生的缘故;悲心是道场,救拨众生苦难不辞劳苦,永无怨恨的缘故;欢喜心是道场,与一切行善众生同起法乐的缘故;舍离心是道场,断除憎恨与爱欲的缘故;神通是道场,能得六种神异本领救济众生的缘故;解脱是道场,能获八种背舍,恶业不生的缘故;方便是道场,能随缘教化一切众生的缘故;四摄是道场,以惠施、爱语、利行、同事增争取一切众生向道的缘故;多闻是道场,听说且能修行的缘故;伏心是道场,依理正观,行事自求符理的缘故;三十七道品是道场,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为法的缘故;四谛道理是道场;苦集灭道确实显示世间真相和出路的缘故;缘起是道场;无明至老死永无尽头,不断循环的缘故;诸频恼是道场,知道烦恼也不离如如实性的缘故;一切众生是道场,由众生才知五蕴和合其实无我的的缘故;—切诸法是道场,知道其本性空寂,无别无异的缘故;降伏众魔是道场,本心原不动摇的缘故;三界是道场,成道并非离三界而别有趣向的缘故;狮子吼是道场,传佛法音无所畏难的缘故;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场,所有这些功德有助道之功,而无过失的缘故;得证三明是道场,致此烦恼已断,障碍尽除的缘故;一念顿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场,因为一切智在此一念间得以成就的缘故;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萨如果依据六种波罗蜜施行教化,度一切众生,则其一切所作所为,举手投足无不是道场,这样菩萨也就安住于佛法之中了。’维摩诘这样演说佛法时,便有五百天人都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因此缘故,世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佛祖于是告诉持世菩萨说:“那你去维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吧?”持世回禀佛祖:“世尊,我恐怕不能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曾在静室中修定。这时魔王波旬带领着他的一万三千天女来了,那模样就象天帝释出巡,还有鼓乐弦相伴。到我的静室中,摩王波旬同他的属众俯身以头面触我的足背行礼,恭敬地舍掌问讯,然后在一边站立。我还以为是帝释天来了呢,便对他说:善来侨尸迦,虽说你有福德,理当有这样的享受,但也不应这样尽情讲排场啊。你应当仔细思索,了解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求是无常而逝的,从而从根本上追求善德。对于色身、寿命、钱财,应从真正使之坚实不朽的方向修习佛法。魔王便对我说:‘正士呀,接受这十万二千天女吧!她们可以为你洒扫庭院屋舍,侍候你左右呢。’我便答道:‘侨尸迦,不要强加给我这种不合法理的东西。我是出家而追随佛世尊的修行者,这对我是不合适的呀。’话音末落,维摩诘便来对我说:‘这不是帝释。是魔王波旬来扰乱你修道哩。这些天女要给就给我,我这样的人应可以接受的。’魔王便陷入惊惶恐惧之中,心想:‘维摩诘,不要与我作对吧。’魔王便想隐形遁去,但却无法隐蔽其身形,使尽所有的魔力仍不能溜走。:这时空中有声音说:‘波旬留下天女给维摩诘,你才能离去。’魔王害怕,恭敬地致礼,献上他带来的属众。
“这时,维摩诘便对诸天女说;‘魔王波旬已将你们送给了我,现在,你们应当发心寻求无上正等正觉。’接着便根据她们的要求而宣说佛法,启发她们追求佛道的意念。同时;又告诉她们说:‘你们已经有了求道的意念,已经有了闻法修法而生出的快乐,就不应该再留恋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之乐了。天女们接着问维摩诘什么叫闻法修法的快乐,他回答说:‘也就是指乐于尽形寿信奉佛法;乐于尽形寿供养僧伽大众;乐于抛弃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耽著;乐于正确对待五蕴,认识到它们如同怨贼;乐于正确观待四谛,认识到它们如同毒蛇;乐于正确观待内部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意,将它们视为废弃的村落,其中实无一物可取;乐于随时护持求道意念;乐于随时利益众生;乐于恭敬供养世尊;乐于广行施舍;乐于持守戒条;乐于忍辱与人相处、谦和无诤;乐于殷勤为善积德;乐于修禅定,使心中持而不乱;乐于除心中尘垢而得清明智慧;乐于使人人发菩提;乐于降伏一切魔障;乐于断除一切烦恼;乐于成就清净佛土;乐于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之德相吉瑞,乐于修习—切功德;乐于装饰佛之道场使之庄严清净;乐于听闻甚深微妙法而不有怯畏之心;乐于成就三解脱门,不乐于中路取证之不合时宜的解脱;乐于亲近修学同道;乐于以平等心对待非修学同道,使无障碍;乐于帮助、爱护见解邪僻的人;乐于亲近正知正见的朋友;乐予心中喜爱清净;乐于修习—切成就菩提的道法。所有以上的快乐,是菩提才有的闻法修法之乐。’
维摩诘说至此,魔王波旬便对所有天女们说:‘我想带你们回天宫去。’但天女们说:‘既将我们送与这居士,我们也享有极大的法乐。我们快乐非凡,再不想追求五欲之乐。’
魔王说:‘居士,可否放弃这些天女呢?若能将一切施舍他人,才称得上菩萨阿。’维摩诘便说:‘我已经放弃了。你带她们走吧。但愿—切众生得法之意愿能满足,如波旬的愿望也能满足。’于是众天女问维摩诘:‘我们为什么会住在魔宫,沉溺于五欲呢?’维摩诘答道;‘姊妹们,这里有名叫无尽灯的修佛法门,这是你们应当学习的法门,、所谓无尽灯‘好比以十盏灯去点燃干百万的灯,一切黑暗得以照亮,而光明本身则是无限度无穷尽的。如果能这样,姊妹们,那就好比有一菩萨以慈悲为怀要化导无量众生;,使他们产生追求无上正等觉的道心。保持他们求佛道的意念永不灭尽,并且随各人所听闻韵佛法,得到提高,相应增长善法,这便也是无尽灯了。你们虽住在魔宫,但凭据这无尽灯法门,无量数的天界男女都萌发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向道之心。这是对佛祖开导众生大法的感恩,也是对一切众生存所利益的好事啊!’
“这时候,众天女便俯身以头面触维摩诘的脚面,然后随魔王波旬回天宫去了,忽然从眼前全部消失。是世尊啦,维摩诘有这样大的自在无碍的神通力,有这样摧折一切的智慧辩才,所以我不敢去他那里探望病情哩。”
佛祖于是对长者之子善德说:“你去雄摩诘那里探望病情吧?”善德回禀佛祖说:“世尊,我恐怕不能去他那里探病哩。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曾在父亲家中作布施的大法会;供养一切出家的修行者和婆罗门以至外道等,还有贫困的、卑贱的、孤独的一切人等。法会到了第七天期满之时;维摩诘来到家里,对我说道:‘长者之子呀,举办无遮布施大法会,不应当照你这个办法安排。你应当安排的是布施佛法的大会呀!怎么就只是施舍钱财呢?’我答道:‘居士,布施佛法的大会是怎么样的呢?’维摩诘说:‘布施佛法的大会,没有先来后到一说,而一切众生同时得法供养,这就叫法施大会。’我又问:‘怎么讲呢?’维摩诘答道::‘菩萨以觉悟之菩提为依据,而生出度脱一切众生的慈无量心;以救助生死轮回中的众生离苦,生出悲无量心;以护持正法为目的;生出喜无量心;以摄持智慧为目的,行平等无分别的舍无量心;以抑制悭贪而推行布施波罗蜜;以教化守戒而推行持戒波罗蜜;以教导无我之法而倡行忍辱波罗蜜;以教导对自我的外在之身和内在意识均不作分别相,从而倡行精进波罗蜜多;以菩提觉悟目为目的,教授禅定波罗蜜;以追求一切智慧为目的,教授般若波罗蜜;为教化一切众生而虽有行动又不离空的意义;行于有为法的范围内,:仍然产生实相无相的见地;为教化众生,菩萨随时显示自己,虽有受生但却没有造作;为使佛法宏扬,而能因时因地因人方便施教;为救度众生离苦,而能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团结众生的四摄法;怀着对一切事物恭谨克己的态度,排除任何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骄慢念头;正确对待身命财三者,真正修习三种坚固法身、慧命和法财的道路:精勤六念,不忘糸心于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慈心直质,立身修道实行六和敬,与僧伽同伴相处做到身和同住、口和无挣、意和同事、正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行为端正,依于善法,追求正当的谋生方式;自心清净,欢喜善法,乐思亲近贤圣;不憎恶抛弃恶人,以悲悯心加以调伏;既已厌苦出家,更培养对求道的深刻信心;切实按佛的教导修行,而以多闻择善为前提;常居清静空闲的修行处,随时不忘与世无诤;以修习静坐追求佛的智慧;以自己的修行为基础,目的在解脱众生所受的缠缚;以修布施、忍辱、持戒三波罗密而得福德之业,得享吉瑞妙好相貌以至往生净土;似修禅定、精进、智慧三波罗蜜而得慧明智业,了解一切众生心中意念并施以相应的教法;由得智慧之业,心心无分别,不取不舍,入诸法一相而无相的法门;由得福德智慧两业而断除所有烦恼、所有障碍、所有不善之法;由修助成佛道的三十七菩提之法,而得一切智慧,得一切善德福报。善男子呀,象上面说的以法度人才是法施之会。如果菩萨在这样的无遮大法会上施舍佛法,那他便是大施主。这样的场合便是一切世间的大福报呢。’
“世尊,维摩诘这样说法的时候。在场的婆罗门中有二百人,也都立时发心要求无上正等正觉。我也即时得到清净之心,感叹以往来未曾有这样的感受。便向维摩诘致礼,以头面触其足背。便解下佩戴的璎珞饰物献上,其价值虽重千金,但维摩诘推却不受。我便说:‘居士;望务必收下,然后随你的意给什么人好了。’维摩诘这才接受了璎珞饰物,并将其分作两份,一份给来参加大施会的最穷贱的人,另一份则奉献给难胜如来。与会的一切大众,都亲眼得见这位主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又都亲眼得见璎珞珠宝在光明佛国变成了四柱支撑的宝台,宝台四周皆有美丽的装饰。这些装饰物层层迭迭,居然又相互没有遮障,全都显现无遗。
“维摩诘显示了这番神通变化之后,便又说道:‘如果施主以平等心施舍最卑贱的乞丐,那他酌功德与供凑如来所植的福田是完全一样的,两者绝无分别。以平等不二的大悲心作施舍,毫不希翼果报,这便是所谓的具足法施。’砒耶离城中有位最卑贱的乞丐,亲眼得见维摩诘的神变之力,又听他演说了这番佛法,立即萌发出求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因此缘故,世尊啊,我不敢去维摩诘那里探病哩。”
于是乎,所有的菩萨都各自向佛世尊叙说了往事因缘,描述了维摩诘的所行所言,纷纷表示不敢去他那里探望病情。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这时候,佛祖便对文殊师利说道;“那你去看望维摩诘居士吧?”文殊师利禀告佛祖:“世尊,象他这样的上智之人,交谈应对可不容易哩。维摩诘深刻了解一切诸法实相,善于解说一切诸法的纲要精髓;其辩才畅而无滞;其智慧明而无碍;完全了解菩萨所行的一切仪式,深刻把握诸佛如来的身口意秘密所在;能降伏一切魔障,于神通变化运用自如;其智慧深入浅出,因人设教,已达究竟解脱的境地。尽管如此,既然得我佛如来圣旨,我一定去维摩诘那里探病。”
于是,佛祖座下的众多菩萨、佛弟子、帝释、大梵天、四天王全都在心中思想:如今两位德智超群的大士对谈,必然要讲论妙好之法。一时间,所有的大众,包括八千位菩萨,五
百声闻阿罗汉,成千上万的天人,都要跟随文殊师利前往。
就这样,文殊师利与诸菩萨、佛弟子以及梵天等众恭敬围绕佛座,礼敬之后离开,前往毗耶离大城。这时候,维摩诘心中起念:文殊师利与大众到我这里来乙于是运用神力,腾出屋内空间,把所有室内陈设及侍者移走,只留下一张床座,做出生病的样子,安卧其上。
文殊师利走进室内,见其中空空荡荡,除—病床,别无他物。这时维摩诘开口说:’“你好,文殊师利,你以不来之相来我这里,又以不见之相而见此一切哩。”文殊师利答道:“是的,。居士。如果已经来了便不再来,如果已经离去便不再去。为什么呢?来的并未从何处来,去的也并未往何处去;一切可以见到的即时又是不可见的;姑且不讨论这个吧!居士你的病痛可以忍受得了吗?经治疗有所减轻吗?不至于更严重了吧?世尊极为关心,让我向您传达最高敬意哩。居士,你患什么病呢?这病因为什么才起呢?病了多久呢?如何消除呢?”
维摩诘答道:“由无明之痴萌生贪爱,我这病便是从贪爱而生的呀。一切众生皆病于贪爱,所以我便得病。如果一切众生的病患得以消除,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呢?:菩萨为
了众生能离生死苦海,有意生此世间。此世间既有生死,便有病苦。如果众生得以除离病苦,菩萨也不再有病患。这就像有千年高德韶的长者,他唯一的儿子病倒了,做父母的也就随之病倒;如果这儿子病好了,做父母的也就自然好了。菩萨也是这样。对于一切众生,菩萨视同自己的心爱儿子。众生若病,、菩萨也就生病;众生若愈,菩萨也便病愈。要说我这病患因何而起,菩萨的病,是由大悲心不忍见众生病苦而起。”
文殊师利又说:“居士,你这室中何以空空竟没有侍候之人呢?”维摩诘说:“诸佛如来的国土不也是空空之相吗?”文殊师利又问,:“空以什么为依据呢?”维摩诘答道:“以空为空的依据。”又问:“空怎么还要凭藉空的作用呢?”答说:“因为本无分别,所以空便呈空相。”又问:“这空还可以加以分别吗?”答说:“分别本身也是空啊。”又问:“这空应当往那里去寻求呢?”答说:“应当在六十二种邪见中去寻求。”又问:“那六十二种邪见又到何处去寻求呢?”答说:“应当在诸佛如来的解脱中去寻求。”又问,“那诸佛如来的解脱又到何处去寻求呢?”答说:“应当在一切众生的心之念念迁流中去寻求。再有,你问我何以没有侍候之人,其实—切魔众和诸外道都是我的侍者啊。为什么呢?所有魔众都甘愿耽乐于生死轮回,而菩萨却虽处生死而不厌弃世间;一切外道都甘愿耽乐于种种邪见,而菩萨则虽闻诸见而不为所动。”
文殊师利又问:“居士你的病有何相状呢?”维摩诘说:“我的病无形相,所以看不见。”又问:“这病是关系到身体呢,还是关系到心识?”回答说,“也不关系身,也不关系心,因
为身相便是离散之相,而心本来就是虚幻的。”又问:“地水火风四大假会合而有身相,若身相离散,那么四大会有什么病患呢?”答说:“这病不在大地上,但也并非与地大无关,其他水大火风大也都如此,病患既不在其上,但也不能说与它完全无关。一切众生疾病,尽皆缘于四大不调。以众生有病,所以我也有病。”
这时候,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菩萨与菩萨之间,那无病的应该如何安慰有病的呢?”维摩诘回答道:“说说五蕴之身无常的道理便够了,不必再谈要厌离此身的话;说说五蕴之身有苦也就够了,不必再谈要乐于趣向涅磐;说此身四大假合,实无自我也就够了;不宜因知众生之空而放弃教诲;说此身空寂也就够了,不用再说追求毕竟寂灭入于涅磐的事;说现在悔罪也就够了,不必再追溯今日之病源于过去之罪,以免产生罪有恒常性的错误认识。菩萨应该推己悲物,从自己之病痛而怜悯一切众生也有病痛。应当认识在过去世中,自己因未修道而受无量苦难;而今求道离苦,;应当念及一切众生也要得求道离苦的利益。应当回忆从生以来所修福业,自念始终坚持正当的生活方式,必然得生善趣,绝不因治身病而采取不正尝的方法;心中不起忧恼,哪怕身逝命终,求道不已。因自己的病而立弘大誓愿,世间一切众生若有不可治疗的疾病,自己愿意以佛法去拯救他们。对于身有疾病的菩萨,别的菩萨应该象这样说的去加以安慰,使其心生欢喜。”
文殊师利问:“居土,那么有病的菩萨,应该如何调伏自己的心意呢?”维摩诘便说:“有病的菩萨应该作这样的思念:如今我所患的病痛,起因只是前世的颠倒妄想及种种烦恼;但既然身体并非实有的东西,那么生病的会是什么呢?并没有病痛可折磨的身体呀。为什么这样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凑泊和合,得假相假名称之为身体。四大中并无主宰领有者,身体中也没有主宰领有者。而我身体如说有病,不过是执著于我之实有而导致的,因而,我不应当生执著之心。既然知道疾病的根源,也就破除了关于自我和众生实有身、实有我的颠倒想,也就应当产生法想。所谓法想,是说应当如此忆念:身体是依靠四大等众法和合而成的,自我是假借五蕴会合而成的,身想我想的产生,依赖诸法观念的产生。身想我想的消灭,同样也因为诸法观念的消灭。而且这些称法的东西,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生起消灭并不能相互打招呼。那患病的菩萨进而应当治疗自己关于诸法实有的想法。心中应当如此思念:法有之想也是颠倒。一切颠倒之想便是大病患,所以我—定要出离它们。怎么才叫出离呢?:便是远离有关自我和自我所领有这两者,称离我、我所。什么叫离我,我所?是说远离这二法;什么叫离二法?是说不念系于内法之我,亦不念系于我之外的事物;心不系于内外,平等看待物我,也不分别物我。什么是平等呢?是说我也好、涅槊也好,二者本性平等,了无差别。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自我与涅磐均以空性为本体。何以说以空性为体呢?因为两者只是名言上的差别,这两者都是没有自身的确定性的,空本来就无特殊相态啊!了解这种平等性,便不会有别的患病了。余下的是执著于空的患病,但空病自身也是以空性为体的。这样,患病的菩萨对于苦、乐、不苦不乐这三受便怀有无所受而受的态度。菩萨虽未具有拂的身份,也不灭除似同众生的诸种感受能力去证取涅磐。假设自己的身体有苦痛,思念众生在恶趣中更苦,从而生起为他们拔苦救难的大悲心。心中考虑:我已经调伏了自己的身心,也应当调状一切众生,除掉他们的妄想之病,保留他们关于常乐我净的法想,指出他们的病根在于诸法上产生妄想,教导他们应该除病不除法。什么东西是病根呢?是说心有骚动故向外攀缘,结果便认定三界外法为实有,这便是病根。什么叫攀缘呢?取向三界之境为攀缘。怎么断除攀缘呢?知道诸法虚诳,从而无所取无所得。什么叫无所得?就是远离两种执见。什么叫两种执见?就是执著于内有自我,外有万事万物的见解。除去内外虚假,便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呀,这便是有病的菩萨所以要调伏自己心意,所以要为众生断除老、病、死诸种痛苦。这便是菩萨的觉悟之道。如果不能这么做,那菩萨修行,内没有智慧,外没有利益。好比说;能战胜怨敌,才是勇敢,能为众生除去老病死诸苦,才配称为菩萨呀。”
“那有病的菩萨应当这样自忖自念:象我身所患的疾病并非真实存在一样,一切众生所患病痛也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样观待,就不应见众生而生爱著,因爱著而起不净的大悲心。这种大悲也会生出厌疲之想,所以应该舍离。为什么呢?菩萨应有的大悲心,是以断除外部事物的污染,即客尘烦恼为前提的;如果因执爱见而生悲心,对于生死世间难免会生出疲厌之心;如果远离爱见,便不会有疲厌。无论生于何时何地,便都不受爱见的蒙蔽了。菩萨自己的真生命不受束缚,才能为众生示现正法,为其解除束缚。就象佛祖教导的一样:若自身有缠缚而能为他人解缠缚,没有这样的事理;若自身无缠缚而为他人解缠缚,这才符合事理。因此我说,菩萨不应该自己生起缠缚。”
“什么叫缠缚?又什么叫解缠缚?如果贪著禅定的胜味,象三界众生受生,二乘中人取证,都是贪著禅定而成障碍,都称为菩萨受缚。随缘方便,随处受生给众生作模范,便是菩萨解缚。另外,菩萨智慧若不能因时因地因人方便施教,便是缠缚;若能因时因地因人方便施教,便是解缚。菩萨若不能方便施教,其智慧便有障碍;若能方便施教,其智慧便得解放。什么叫不能行方便而智慧受缚呢?这是说菩萨在六地,以下,因爱著之心而装点美化佛国,成就众生离苦,于空、无相、无作之三解脱门中调伏自己,但因在空则舍有,涉有则舍空,尚未起平等心,所以称无方便慧受缚;什么又是能行方便而慧得解脱呢?是说七地以上的菩萨不以爱著之心装饰佛国,成就众生离苦,于空、 无相、无作之三解脱门中调伏自己,观空不取著,涉有不迷惑,能平等真观,永无疲厌。这便是能行方便而慧得解脱。什么又叫无智慧方便而受缚呢,是说七地以下新修学菩萨未修正观,未制伏烦恼,仍有贪嗔痴等邪见,但能培养善功德的根本。这便叫无智慧方便而受缚。什么又叫有智慧方便而得解缚呢?是说能够远离贪瞑痴等烦恼邪见,能培养善德且能回向众生,能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这便叫有智慧方便而得解缚。
“文殊师利,那有病的菩萨,应当这样地观待一切事物现象,同时反省人的身体无常、人生即苦、一切法空而无自体的道理,这便是慧的意义。虽然此身有病痛,常处于生死往来之中,但却怀有始终有益于一切众生而绝不厌倦的慈心,这便叫方便;此外,又能观审自身,知道身体不离病痛,病痛不离身体.身体与病痛原本即使同一事物,由于同样的因缘所成,所以无所谓哪个先哪个后,因而也就没有新与旧的分别,这就叫慧;权且承认此身即是病患,但又不证涅粲,不欲永入寂灾,这便是方便。
“文殊师利,有病的菩萨应该象这样调伏自心,一方面,他并来停留在这种调伏之中,另一方面,他又不停留在自心来曾调伏的状态之中。为什么呢?若停留于心不调伏的骚乱状态,那是愚人的所作所为;若停留于调伏心的状态,那是声闻小乘的所作所为。所以菩萨应当既不停滞于调伏心之状态,又不是放弃心被调伏的状态。超越于这两种状态,才是菩萨所修所行。菩萨虽住生死世间却不为其中污秽污染,虽住于涅槊境界却未入寂灭,这才是菩萨所以处中道而行;既非凡夫行,也非贤圣行,这才是菩萨所行;既非世间污染垢行,也非清净无染行,便是菩萨所行;久已超过四种魔行,但仍示现降伏众魔之相,便是菩萨所行;虽求一切智;但待劫行自然充足,不作不合时宜的追求,便是菩萨所行;虽已能观照诸法本寂,并无生起,但不取证入涅磐正位,便是菩萨所行;虽能观照十二因缘依无明起,仍能对种种邪见不加避讳,便是菩萨行;虽摄持护卫一切众生,又不生爱著之心,便是菩萨所行;虽乐于远离生死世间,但又不灭尽身心,便是菩萨所行;虽来往于三界生死,但又不损三界本来空寂的法性,便是菩萨所行;虽一切作为均以空相为出发点;但仍能培植种种功德善根,便是菩萨所行;虽奉行诸法无相,但仍能救度众生,便是菩萨所行;虽奉行不造作生死业因,但又为救世间而示现所受身体,便是菩萨所行;虽奉行不起心之分别,但又能作种种善行,便是菩萨所行;虽自己奉行六波罗蜜而知诸法无相,但不为无相所碍,仍能遍知众生心行,以求化导,便是菩萨所行;虽已能行六种神通,但不为漏尽神通,显示有漏烦恼之相,随顺众生,便是菩萨所行;虽能以四无量之心利益众生,但又不贪恋因此而有的四禅天清净境界,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四禅地、八解脱、三三昧,但不随诸定力而入相应境界,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四念处,但终归不放弃身受心法四者;不愿意取证涅椠,这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四正勤生善灭恶之法;但并来放弃身心的努力,这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欲、念、精进、慧四方面的如意足,但并不贪著神通而得自在,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信、精进、念、定、慧五根,而善能分别众生的根之利钝,使他人与自己同样进步,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信、精进、念;定、根五力,但更乐于追求佛之十力,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七觉支;即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等觉悟之法,但又能分别佛所具的智慧;便是菩萨所行;虽修行八正道,但更乐于追求无穷尽的佛所行道,这便是菩萨行;虽然也修行止观等助成佛道之法,但毕竟并未堕失于小乘的寂灭行,这就是菩萨所行;虽然奉行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相行,但并未绝对灭相,而仍以种种美好的法相装饰自身,这就是菩萨所行;虽外表示现出声闻、独觉两乘的相貌行仪,但未舍弃大乘佛法的德相,这就是菩萨所行;虽然随顺依从最根本的清净法相,但又能因不同场合而示现身相,这便是菩萨行;虽已观照诸佛如来的国土永远寂灭如虚空;但仍示现种种清净妙善的佛土,这便是菩萨行;虽已得成佛,转正法轮,进入涅磐境界,但又不舍菩萨救护众生之道,这便是菩萨行。”
维摩诘这样言说之中,追随文殊师利前来的大众中,有八千天人都萌发了求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
不思议品第六
这时候,舍利拂见维摩诘室中并无他人的坐具,心里便想:“这么多菩萨和佛之大弟子该在哪儿坐呢?”长者维摩诘随即知道了他的想法;便对舍利佛说:“怎么了,仁者,你是为法而来的呢,还是为座位来呢?”舍利佛答说:“为法而来,不为床坐”维摩诘又说:“喂,舍利佛,凡求法的人,连身躯性命尚且不惜,何况是坐卧之具哩!求法的人,并不讲求色受想行识等的感觉,也不讲求十二入、十八界的摄受,他所追求的东西也不在欲界;也不在色界或非色界。是的,舍利佛,求法的人并不贪著于求佛之表相,不贪著于求法之表相,亦不贪著于求僧伽大众之表相。真正求法的人无需执求世间苦相,无需执求断烦恼集因之相?无需执求证寂修道之相。为什么呢?佛法至真,不可作戏论处置。如果说什么我应当见世间苦,我应当见烦恼集因,我应当证寂灭、修佛道之类,那便是戏论而不是求佛法了。是的,舍利弗,法也叫寂灭,如果心行于生灭的执见,那便是求生灭之道,而不是求佛法了;法也叫无染,如果以染而不净的态度看待法,以至这样看待涅磐,那便是染著行为,而不是求佛法了;法也称作无行处,因为法的本相是心不能外求的。如果以心向外攀缘,那便是心所外行,而不是求佛法了;法也称作无取舍,如果对法有贪著取舍,那便成了取舍污行,而不是求佛法了;法也名无相,若心随逐事物表相,那是求相之行,而不是求佛法了;法也名不可住,如果心留在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上,那便是住法,是停滞,而不是求佛法了;法又名不可见闻觉知,如果以眼耳鼻舌身和心去感觉或思想它,那便成了见闻觉知;不是求拂法了;法又名无为,若抱着生住异灭的态度看待它;便将无为法误执为有为法了,不再是求佛法了。所以,舍利弗啊,如果真有求佛法的人,那他应当于一切法无所求才是呢,”
维摩诘说这番话时,随文殊师利前来的大众中广又有五百天人得了清净法眼,观万法了无障碍。
这时候,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说:“仁者,你游历过无量千万亿韵佛国,但你能告诉我哪一佛国安设有至上妙善功德所成就的师子宝座呢?”文殊师利说:“居士,往东方跨越三十六恒河沙数的无量亿国,有一个叫须弥相的世界,这个佛土属于须弥灯王。如今他教化此士。须弥灯王的身量无比,长八万四千由旬。他所安卧的师子宝座竟有八万四千由旬高,那宝座的庄严美好,简直无以伦比。”
于是,维摩诘长者便发动了他的神通之力,立即使那须弥灯佛送来了三万三千高大宽敞且庄严美好的师子座,一下子都安置在维摩诘室中。诸菩萨、佛之众弟子、帝释诸天、大梵诸天王等等眼前顿时呈现前所未见的景象。维摩诘的房间变得广阔博大,完全容纳了三万三千高广师子座,毫无一点局促之感。但维摩诘的房间仍在毗耶离城中,而毗耶离城与阎浮提及四天下的相对位置并不改变,所有各处并不因此有一点窄小。
这时维摩诰便请文殊师利就座,其他的—切菩萨上人也都就坐师子宝座;维摩诘又说:“各位可使自己的身体如师子座一样高大相湘称。”所有已得神通变化之力的菩萨的身量,便都变化大至八万二千由旬,与师子座之高广相当。而那些新近发菩提心的菩萨以及佛的声闻弟子,身量都没有变大。这时维摩诘便对舍利弗说:“舍利弗,请就师子座吧。”舍利弗回答:“居土,这宝座太高,我上不去哩。”维摩诘说,“嗨,舍利弗,你向须弥灯佛致礼呀。这样你便可以升座了。” 于是所有新发菩提心的菩萨及佛的声闻弟子,都向须弥灯王如来致礼,便得以升上师子座。
舍利弗说:“居土,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呀!这样的小室,竟可以容纳如此高广的宝座,而且并不妨碍毗耶离城的空间,在整个阎浮提洲所有城市村落、以至四天下和诸多天王、龙王、鬼神的宫殿也并未因此稍显局促。”维摩诘答道:“舍利弗,诸佛菩萨有其解脱法名,名叫不可思议解脱。如果有菩萨住此解脱境界,则以须弥山的高广仍可以容纳于细微的芥子中,且芥子并无些微增减,而须弥山也没有些微减小,至高至大的须弥山的本相如如而不变异的缘故。而梵天四天王、忉利诸天都随须弥山纳于芥子中而不知不觉,只有那些应该因神通示现而得化度的人才能看见须弥山纳于芥子,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了。另外,如以四大海海水置于一细微毛孔中,也丝毫不妨碍其中的鱼虾鳖鼋之属,这是因为大海本相如如而无变异的缘故,所以海中的龙、鬼、神、阿修罗等,也都不知不知觉自己在毛孔之中,一切众生也不会因此一毛孔中纳四海而受丝毫影响。
“再者,舍利弗,那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中的菩萨,从恒河沙数—般多的世界中,截下三千大干世界,捏成陶工使用的陶轮模样,将它放置有掌之中,然后将此三千大千世界掷出,使飞至恒河沙数世界的界限之外,但其中的众生不知不觉,感受不到正飞往宇审的边沿。然后菩萨又使这三千大千世界复归原处,众生也不知道又飞了回来。这是因为此三千大干世界本相如如;没有变异的缘故。
“另外,舍利弗,如果有众生乐于久住世间,而他又应该得以化度的话,菩萨便使七天成为一劫并且使诸众生也认为这就是一劫;或者有众生不乐于久住世间,而他又可得度化,菩萨便将一劫却变为七天,并且使诸众生也认为这就是七天;再者,舍利弗,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可以用本来装饰一切佛国的香花宝髻等集中,以装饰一国土,向众生显示妙好;再者,菩萨又可以将某—佛土的众生,置于右手掌上,飞到十方诸佛国土,使众生得见一切而又不离开本来处所;再者,舍利弗,十方诸佛世界的众生用以供养诸佛如来的香花伞盖宝幢等,菩萨都可以将它们置于一毛孔中,使众生得见;再者,十方诸佛世界的一切日月星宿,也可以纳于一毛孔而使众生得见;再者,舍利弗,十方国土的所有大风,菩萨都可以完全吸在口中,且于身体毫无伤害,菩萨若呼出这些大风,树木并不因此摧折;再者,十方世界在坏劫来临时;大火焚烧一切,如果菩萨将烈火吸入腹中,火在腹中燃烧,但菩萨无伤无害;再者,菩萨在十方世界的下方恒河沙数的世界中取一国土,向上方同样飞越恒河沙数的佛土而至宇宙边沿,如同以针尖挑一枚枣叶;而那国土中的众生全不为此所惊扰;再者,舍利弗,那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能凭籍其神通之力,示现佛世尊身相,或示现声闻罗汉身相,或示现独觉佛的身相,或示现帝释天身相,或示现梵天王身相,或示现自在天者相,或示现转轮圣王的身相;再者,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还能在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音声中,使土中下三种音声都变化成佛的声音,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正法,以及十方世界中诸佛所宣讲的种种法音,并使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都得听闻。
"舍利弗,我现今不过是稍微说一下菩萨不可思议解脱的神力。如果要详尽地叙述,恐怕历经多少少劫也说不完哩。”
这时候,大迦叶听说了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感叹真正前所来闻,便对舍利弗说:“这好像在瞎子面前,示现种种色相,但他都看不见。一切声闻小乘中人,听说了这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也一样不能了解,也象瞎子见色相一样哩。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又有谁听说之后居然不萌发无上正等觉呢?我们怎么就断了根器,对于大乘佛法如同败坏的种籽,不能生了悟心呢?—切声闻乘的修行者,听说这种菩萨不可思议解法门,都应当痛哭号泣,声震三干大干世界哩。而—切菩萨听说此法门,都应当欢欣鼓舞?大感庆幸,恭敬顶礼,领受大法呀!如果菩萨信奉了解此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则一切魔众也就无隙可乘了。”
大迦叶这么一说,立时便有三万二千天人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时候,维摩诘对大迦叶说:“仁者,十方无数无量的阿僧祗世界之中,凡示现为魔王相的,多半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哩。他们为以方便之力教化众生,而有意示现魔王的怖畏相哩;再者,迦叶,对于十方世界申的无量数菩萨,时常会有人向他们乞求施舍,或者乞施手、足、耳、鼻、头、眼、血、肉、皮、,骨、村邑、城池、妻妾、子女、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璃琉、砗磲、玛瑙、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乞求这些东酉的人,往往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他们这是以方便善巧之力试验结业菩萨,使其坚固慈悲之心哩。为什么呢?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有威德之力,可以逼迫结业菩萨,显示给众生看有求佛道的种种难事。凡夫之人能力低下,没有威德势力,对于结业菩萨便没有慑服催逼的影响。就好象龙象践踏的气势,哪里是毛驴可以承受抵挡的呢?这便是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所开导的智慧方便法门啊。”
观众生品第七
这时候,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菩萨如何看待众生的呢?”维摩诘答道:“譬如魔法师看待他所变幻出来的幻人,菩萨便应当这样看待众生。就好象智慧之人看见水中的月,看见镜中所现的自己的影象;就好象热浪蒸腾时空中所现的蜃影;好象巨大呼声的回响;好象空中飘过的浮云;好象水面,上汇聚的泡沫;好象水中的气泡;好象芭蕉的心竟然有坚固;好象闪电竟会久住;好象四大之外竟有五大;好象六情之外竟有第七情;好象十二入之外竟有第十三入;好象十八界之外竟有第十九界。菩萨之看待众生,应该就象这样:如同无色界的色;如同炒焦的谷种之芽;如同得须陀洹的人竟有身见;如同得阿那含的人竟又入胎;如同得阿罗汉的人竟然仍有贪嗔痴三毒;如同七地以上得无生忍的菩萨竟有贪著嗔恚而毁犯戒;如同已入佛位的菩萨仍有烦恼习气,如同瞎子眼见形色;如同梦中见自己是醒着的;如同已入涅磐而又受身;如同无烟的火。菩萨眼中所观待的众生,也都如同前面的譬喻。”
文殊师利说:“如果菩萨对众生如此观待,那他们如何施行慈心呢?”维摩诘答道:“菩萨对众生这样观待之后,心中自作忖念:我应当为众生讲说这样一番法要,这才是以真实慧观照诸法空相而生的真正慈心哩。得无生法忍后一切作为均无相无缘,慈心行于寂灭,名行寂灭慈,因为一切诸法无所生的缘故;慈心行于清凉,名行不热慈,因为己无贪爱烦恼的缘故;慈心行于平等,名行等之慈,因为平等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的缘故;慈心行于和平,名行无诤慈,因为心中怨对不再生起的缘故;慈心行于不二无别,名行不二慈;因为无我与我所;不需内外两者和合生识的缘故;慈心行于毕竟真实,名行不坏慈,因为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缘故;慈心行于菩萨金刚道心,名行坚固慈,因为菩萨信念外而不坏内而无毁的缘故;真慈无相,与法性同净,故名行清净慈;真慈无心,故无所不覆,如同虚空无边无际,名行无边慈;真慈无垢,能杀结使之贼,名行阿罗汉慈;菩萨本意即是安稳众生,慈心所施,名行菩萨慈;菩萨得如来之相而末证佛位,其慈心所施,名行如来慈:菩萨以大愿心发众生菩提智慧;名行佛之慈;菩萨真慈,循自然之道,无因而成就,名行自然慈;菩萨在无相的了悟中生慈心,所以平等一味,名行菩提慈;菩萨七地以下,慈心所起并不以爱见为依据,由于断绝一切爱著,名行无等慈;菩萨以大乘道济度众生,无所遗弃,名行大悲慈;菩萨正观空与无我,连生死之相也舍弃,名行无厌慈;菩萨愿以法财施众生,无所吝惜;名行法施慈;菩萨善于化导不守禁戒的众生,养护清净戒体,名持戒慈;菩萨不执彼我,所以不伤彼我,名行忍辱慈;菩萨以负荷众生苦难为己任,名行精进慈;菩萨以不贪受五欲之味为真禅,名行禅定慈;菩萨但知修行,不妄求果报名行智慧慈;菩萨善于因众生种种苦厄,权显普应,名行方便慈;菩萨毫无私利,心无隐曲,直心清静,名行无隐慈;菩萨心无杂想,只欲深入佛法三昧,名行深心慈;菩萨身口意三者均契入真实;言不虚假,名行无诳慈;菩萨意欲彼我都在佛法中得安乐;名行安乐慈。菩萨的慈心所行,都是象上面说的这些一样啊。”
文殊师利又问:“那什么又称之为悲呢?”维摩诘答道:“菩萨所积累的一切功德,都愿意同世间众生共同分享。”文殊师利又问:“那什么又称之为喜呢?”维摩诘答说:“自己得修佛法利益,愿意同众生分享法喜,永无悔欠。”又问:“什么称之为舍呢?”答说:“唯修善行,现在不求恩,未来不求报,无所希望无所愿求。”文殊师利又问:“处生死轮回,使
人有莫大畏惧,菩萨应当以什么为依靠呢?”维摩诰说:“菩萨对于生死世间的畏惧,应该依靠如来深妙功德之力来加以克服。”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若打算依靠如来功德力,他的心应寄托在什么之上呢?”维摩诘答道:“应当寄托于度化解脱一切众生的德行上。”又问:“若要度脱众生,应当先断除什么呢?”维摩诘答说:“若要度脱他们,应当先除去他们的烦恼。”又问:“若要断除他们的烦恼,应当采取什么行动呢?”维摩诘答说: “应当持心住理,凭念力而生正观?也就是正念。”又问:“怎么才是正念呢?”回答说:“应当持念于不生不灭。”又问:“什么东西不生?什么东西不灭?”回答说:“不善法不生则不让它生,已生则消灭它;善法若生则不让它消灭,而让它增长广大。”又问:“那么,善与不善两种,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以五蕴聚合之身体为根本。”又问:“身体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以五贪著为根本呀。”又问:“对五欲的贪著又似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虚妄分别便是它的根本。”又问:“那么,虚妄分别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不明正理,对事物作颠倒想便是根本。”又问:“颠倒想又以什么为根本呢?”回答说: “以不滞留无停住为根本,也叫无住为本。”又问:“无住以什么为本?”回答说:“既然无所住留,也就无所谓根本了。文殊师利,法无自性,所以无所住。无住则无法,以无法为本,即从无住本,由是而能够成立一切法。”
这时候,维摩诘的房间中有一位天女,因为见各位大士讨论佛法,便现身于空中,以天上的鲜花撒在各位大菩萨及佛的弟子众身上,天花并不能沾著菩萨的身体,但落在弟子众身上的,便留在身上不坠落了。所有的佛之弟子众以神通力也无法摆脱这些鲜花。于是,天女便问舍利弗:“你于吗要去掉这些鲜花呢?”舍利弗答说;“身上沾著这些花不符合沙门仪律啊1”天女便说:“别说这些花不符合沙门仪律吧,为什么呢?这些花与法之实性本来不二,没有什么区别呀。仁者,若说有分别,是你心中生出来的呢。如果依沙门仪律出家,心中仍有分别,那就不符合佛法;如果没有分别,那就符合佛法了。你看各位菩萨身上,都不沾著鲜花,那不就因为他们断除了一切分别之想吗?这好比有人心中恐惧,鬼魅一类的非人便要趁机利用他的恐惧心。同样的道理,若佛弟子怖畏生死世间,则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就会趁机作崇。如果遇见的是除离这种怖畏的人,一切五欲便不能得逞了。由于烦恼使结的余习未除尽,所以天花沾著身上;如果结习除尽,这花要沾也是沾不住的。”
舍利弗说:“你在这维摩诘的室中,呆了很久了吗?”天女回答:“从你得以解脱以来,我便在这室中了。”舍利弗问:“在这里这么久了吗?”天女说:“前辈得解脱以来,时间也不短呀。”舍利弗默然不知所对。天女又说:“怎么啦,前辈?因大智慧而默然不语吗?”舍利弗回答:“解脱这东西,是不能言说描述的,所以我不知说什么是好。”天女则说:“言说文字同样具有解脱相哩。为什么呢?所谓解脱,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也不在内外之间;所谓文字,同样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也不在内外之间。因此缘故,舍利弗呀,不要脱离文字和语言来说解脱吧。为什么呢?一切诸法,从本质上说,便具有解脱之相。”
舍利弗于是说:“那么连除离贪嗔痴三毒者都算不得解脱了吗?”天女答说:“佛祖只是为那些染有自高自大的增上慢毛病的人,才说解脱应该离除贪嗔痴三毒;对于那些并没有增上慢的众生,佛祖则说贪嗔痴三毒的本质便是解脱哩。”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你这天女,究竟你有些什么心得呢?究竟证得了什么道果呢?竟然如此能言善辩!”天女回答:“正因为我无所得又无所证,所以才有这样的善辩哩;为什么呢?如果什么人有所得有所证,那就对于佛法恰好是怀有增上慢的毛病了。”
舍利弗问天女说:“三乘佛法之中,你以哪个佛道为志向所求呢?天女答道:“因为声闻之法有化导众生的功德,我便履行声闻法;因为观因缘法能化导众生独觉成佛,我便履行因缘法;因为大乘道的大悲法能化导众生,博施广济,我便履行大乘法。舍利弗呀,这好比有人进入瞻葡树林,扑面而来的只有瞻葡花香,再不知道有别的花香。同样道理,若进入这维摩诘居土的室中,当然也就只能闻见如来佛祖的功德之香,不愿意再闻声闻辟支佛另外二乘的功德之香了。舍利弗啊,那帝释天、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如有也入此室者,听维摩诘大士讲论佛法,都一定会因佛祖功德之香而感法乐,离开时便已萌发了无上正等觉之心。
“舍利弗,我在此室中已经停留有十二年了。起初我不曾听说过维摩诘演论声闻独觉的二乘法,而满耳只有菩萨所行为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之大乘法。舍利弗,维摩诘这室中经常示现有八种稀有难得之法哩。哪八种呢?
“首先,此室中常有金光照耀,无论白天黑夜,根本不用日月之光作照明,这是第一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其次,凡进入此室的人,不被世间尘垢所扰恼,这是第二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常有帝释天、梵天四天王和各方菩萨来聚集法会,这是第三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时常演说六种波罗蜜的不倒退之大乘佛法,这是第四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经常演奏无以伦比的天人的音乐,美妙的琴弦奏出了佛法音声,化导了无数众生。这是第五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此室中聚有四大宝藏,无量珍宝丰满盈集,周济一切穷困而不会枯竭。这是第六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闲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等佛,一切利成佛,类似的十方诸佛,都会应维摩诘大士的心念即身承现,广说佛法种种关键,演说完毕方才离去。这是第七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一切诸天的美丽而庄严的宫殿,十方诸佛的妙好而清净的佛土,都完全地显现于此室之中。这是未曾有而难得的第八桩事。
“舍利弗,由于此室中常常有这八桩未曾有而难得的事,所以再没有人亲眼见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而仍然乐于听那声闻小乘之法的。”
舍利佛便问:“你何以并不转变女身而示现男人相呢?”天女回答:“我十二年以来,想发现自己原本的女人相都不可以得,哪里还有什么身相可转变呢!就好象魔术师变现出幻有的女人,如果有人问他,“何以不转变女人身,你以为问的人对不对呢?舍利弗答道:“不对!幻变之物,本来没有固定之相,往什么相上转变呢?”天女便说:“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并无定相可言。那你刚才还问什么何以不转变女人身呢?”天女这么一反问,随即藉神通之力,使舍利弗转变成了女人身相,天女自己变成了舍利弗。天女问他说:“何以你不转男人身呢?”舍利弗便以女人之身相而答道:“我现在甚至不知道因何原委而转成女身了呢。”天女接着说:“如果你舍利弗能变男人相,天下所有的女人不也能转变其女人之身么?—如果你舍利弗并非女人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不也可以转变么?她们不过是显现女身而非女人呀。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相呢!”
天女一下子便又收回神力,舍利弗也就随之还复男身。天女便问舍利弗。“你刚才的女身色相现在在哪里去了呢?”舍利弗说:“女身色相哪里都不存在又哪里都存在。”天女便说:“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的,哪里都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所谓无在无不在,这是佛祖所教导的呀。”
舍利弗便问天女:“你如果在这里消失,会在哪里出现呢?”天女回答:“你知道佛之身相是由法身权化而成的吧?我同佛一样是化生的呢。”舍利弗说;“佛权化而生,并不等于无生呀。”天女说:“众生也是如此,并非根本无生呀。”舍利弗问天女:“你要过多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天女说:“如果你舍利弗退还为凡夫,那我便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舍利弗说:“我已成为阿罗汉,要倒退回去成为凡夫,是不可能了。”天女便说:“那我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也一样不可能吗?为什么呢,菩提之道无为无相无住,因而证菩提的人也就无住而无所得了。”舍利弗便说:“而今诸佛如来得无上正等觉肯定无疑,而那已得和将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数不胜数,有如恒河沙数,他们又都该如何说呢?”天女说:“都不过因为世俗文字及算术的缘故,所以才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区别,并非说菩萨本身能分别出什么三世来呀。”天女说:“舍利弗,你已经得了阿罗汉正道了吧?”舍利弗答道:“我乃因为无所得而得阿罗汉道哩。”天女说:“诸佛和菩萨也都是这样啊!也都是一无所得而得证菩提的哩。”
这时候,维摩诘便告诉舍利弗:“这个天女已经供养过了九十二亿之多的诸佛如来,对于菩萨神通之力已达任运自然的境地,其愿行已满,已得无法忍,已保持了永不倒退的地位,完全因起救度众生的本愿,所以随应示现,教化一切众生哩。”
佛道品第八
这时候,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以菩萨身份,如何才能够进入佛的正道哩?”维摩诘说:“如果菩萨的所作所为属于非道—类,那他便处于了进入佛道的地位。”文殊师利又问:“菩萨如何才是行于非道呢?”维摩诘答道:“若菩萨所作所为陷于五种无间罪恶,同时又毫无烦恼及嗔恚等;如果他们坠入地狱,同时又没有任何痛苦的造业原因;如果他们坠于畜生道,同时却没有无明、侨慢等过失;如果他们坠于饿鬼道,同时却有无悭无贪的福德;如果他们所作为符合色无色界的原则,但他们却不满足于此,仍然追求更高境界;如果他们的行为表现为贪欲,但实际上却远离了污染执著;表现为嗔恚,但却对众生的生存谋道没有损毁妨碍;表现为愚痴,但实质上却在以智慧修养本心;表现为悭贪,但实质上舍弃了内在我与外在我所的差别,连身与命也不再吝惜;表现为毁伤禁戒,但实质上却安住于清净戒律,以至些微小过错也深怀畏惧之心;表现为嗔恚,而实质上总能怀慈心而忍让;表现为懈怠,而实质上勤修善行功德;表现为心意烦乱?而实质上常能持心于禅定;表现为愚钝痴呆,而实质上却通达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知识与智慧;表现为诌伪,而实质上则善于因时因地因人而传达种种佛经的实际意义;表现为侨慢,而实质上却能谦下地服务于众生,如桥梁一样引导他们离苦;表现为种种烦恼,而实质上心常清净;表现为入于魔道,而实质上却随顺怫的智慧,并不与外道同流合污;表现为奉行声闻乘,但却能为众生演说前所末闻的大乘之法;表现为奉行辟支佛的独觉道路,但却能够成就大悲之心以教化众生;表现为贫穷而无依靠,但却有博施一切行善无尽的宝手功德;表现为身形残障,但却有诸多吉瑞相好装饰自己;表现为低下卑贱的身份,但却生而具有佛之种性,具备种种成佛的功德;表现得体格羸弱身形丑陋,但却修得如那罗延的强健之身,为一切众生乐于得见;表现得衰老病弱,但却最终断绝一切病根,并超越了对生死的怖畏;表现得富有资财,但始终正观世间无常,因而绝无贪欲恶业;表现得妻妾采女成群,但总是远离五欲的泥潭;看起来语言木讷,笨口拙舌,实际上却辨才无碍,从总体把握佛法而无遗漏;看起来象是以邪门外道救济众生,实际上却无不符合正当佛;看起来进入了所有六道生死轮回,实际却断除了因染业而受生的因缘;看起来现身于涅磐当中,实际上却为众生而随缘于生死。文殊师利,菩萨如果能象这样实行非道,那他便是进入佛道了。”
于是维摩诘便问文殊师利:“什么是如来种呢?”文殊师利说:“色身之见是如来种。无明爱著是如来种。贪嗔痴三毒是如来种。误执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是如来种。贪、嗔、睡眠、掉悔、疑惑的五盖是如来种。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受所入处是如来种。七种识住处是如来种;八种邪法是如来种;九种烦恼所在处是如来种。十种不善道是如来种。要而言之,六十二种邪见及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
维摩诘又问:“这怎么说呢?”文殊师利答道:“如果取无为相的见解而入正位证佛果,便无从再发无上菩提道心了。这好比高敞的陆地不会生长莲花,而非在低矮卑湿的淤泥中才能生长莲花一样。依据这个道理,如果取无为法相的见解并入正位证佛果的,终归不能从本来舍生死的佛法中再生的,因为只有依靠众生广佛法才有落实处啊!这又好比在虚实中撒种,种籽终归无法生长,只有在低矮污秽的粪土中,种籽才能繁茂地生长哩!依据这个道理,取无为法相而证佛果入正位的人,不再能使佛法产生于生死世间的。若人有自我的执见,哪怕此执如须弥山一样大,他总还有可能萌发无上菩提道心,从而使佛法显露落实。所以说,应当知道一切烦恼都是发如来佛性之种籽。如果不到浩渺的大海中,不能求索到无价的宝珠;同样,不入烦恼的汪洋大海,不能求得一切智慧宝藏。”
这时候,大迦叶深为赞叹:“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你这番话如此酣畅痛快。诚如你所说,以尘劳烦恼为伴即是如来佛性之种哩!我们如今是再不能萌发无上正觉菩提道心了。甚至那些坠于五种无间罪孽的人都能发心求道而使佛法生长,但如今我们这样的声闻乘中人却永远不能发心,就好象成了诸感官摧败的人,对于五欲已经不复能利用享受了。同样的道理,声闻中的小乘修行者,若断除烦恼结使之类,便不能再从佛法获益了,再没有求大道的志愿。所以说啊,文殊师利,凡夫对于佛法可能有进步有倒退,反反复复;但声闻乘的修行者一旦成就便无退失了。为什么呢?凡夫如果听闻佛法,能够萌生求无上菩提的道心,从而发扬光大三宝,使之继续不断。但是声闻乘中的罗汉,终身听闻佛法,住于十力、四无畏等等,但却永远不会萌生求无上菩提的道心意愿。”
这时候,法会当中便有叫普现色身菩萨的,向维摩诘问道;“居士呀,所谓的父母、妻妾、儿女、亲戚、当官的、老百姓、老师朋友,这些究竟是什么人呢?奴婢、童仆、象、马、车乘,又都在哪里呢?”于是维摩诘便以竭颂回答说:
智度为菩萨之母,方便为菩萨之父。
一切众生之生,无不由智慧、方便而生。
法喜是妻妾,慈悲心是女儿,
善心即是儿子,毕竟空便是清净屋舍。
尘劳众生即是弟子,随意加以化导。
三十七道品是老师,因他而成正觉。
六度法门为朋友,四摄之法是歌舞妓,
她们的歌唱便是法言,我也以之作音乐。
不种的善法总持为园林,无漏之法为林树,
求正觉的意念是妙花,解脱便是智慧果。
八解脱为除垢浴池,其中注满清彻禅定水,
水面布有七净莲花,入此浴则身无垢污。
五种神通如象马奔驰,大乘之法即高广车。
一心为善驾此车,畅游于八条正道。
三十二瑞相打扮起来,八十种好装饰起来,
惭愧心是漂亮衣服,深虔心是美丽花鬓。
信、戒、闻、舍、慧、惭愧,七种珍宝是财富
教授他人养善法,如所说而修行。
回向大众功德便是大利。
四种禅是床座,它们靠清净生活生成。
多闻善思增加智慧,以闻法音为妙乐;
甘露之法以为食,解脱之法为琼浆。
以清净心为澡浴,以守持戒律为熏香,
摧灭断除烦恼之贼,其勇猛无与伦比。
降伏四种魔障,以胜利的旗幡建立道场。
虽知诸法无生故无灭,为教众生而说有生,
显示种种国土,使如同丽日当空人无不见。
供养十方佛国的无量亿如来,供养一切诸佛和自我之身心中无分别之想。
虽知诸佛国与众生性空,但常修净土。
教化一切有情及含生之类,菩萨能一时间尽现诸音声、形
象、威仪、四无畏、十力等。
了解一切魔障之事,而能显示随其行。
以善巧方便智慧,随意化导示现, :
或现老、病、死诸相,以使有情众生了解
世间万法如幻,从而达法界而无障碍。
或现劫末大火尽烧,天地间荡然无存,
众生若有恒常之想,以火烧相令其知无常。
无数亿有情众生,都来延请菩萨。
到他们家中行导化,使各各转向佛道。
菩萨于诸经书、禁咒、工巧;技艺无不精通
菩萨为饶益众生,也能尽行诸事。
世间道法各异,菩萨均能假借而启人出家。
随应替人解惑,使其不坠邪见。
菩萨化身为日月诸天,或为梵王、世界主。
或化为地、水,或化为火、风。
大劫中间时疫若现,菩萨则现为医方药草。
若有众生服药,病愈而除诸毒。
大劫中间若有饥馑,菩萨则现为饮食五谷。
疗饥救渴,使众生得以延命。
大劫中间若有刀兵,菩萨则起慈悲救护心。
令众生莫起争端,得避祸之地。
如两军对垒,血战将起,菩萨以等持力
现大威势,调和双方,令无争战。
一切国土中若有地狱,菩萨则往至地狱救济众生苦恼。
一切国土中若有畜生相互啖食残害,菩萨即现身于彼,
说法而令得利益。
菩萨也显示出享受五欲,而又能现行禅定。
菩萨能令众魔心愦乱,无由得逞其便。
若火中生莲花,人们会说希世罕有。
菩萨在欲乐中行禅定,同样希世罕有。
菩萨示现为淫女之身,引诱好色之人。
先以色相钩引,而后以佛智启迪化导。
菩萨或作官长,或作商主、国师及大臣,目的在护佑利
益众生。
若有贫困穷厄无告者,以无尽宝藏赈济,
因势利导,令其萌发菩提心。
若有自高自大其心侨慢的,则现为大力士,
摧伏其骄傲盛气,使转向无上佛道。
若众生有惧畏之心,菩萨便走上去安慰,
先施以无畏之心,使萌发无上道心。
菩萨或表现离绝淫欲,作五通仙人开导众生
使他们持戒,修忍辱而行慈心。
菩萨若见有需要服侍的人,现身即作仆佣
僮婢,使其称心如意,进而亦发道心。
菩萨令众生随所需得满足,导引他们入佛,
以方便善巧,使众生无匮乏之心。
菩萨法门无限量,所行善事亦无涯,
智慧广大无边际,度脱众生无数量。
假令十方一切佛,赞叹其所行功德,
历尽无数亿大劫,犹恐不能尽其善。
世间有谁闻是法,能不随生菩提心?
除非顽冥不肖者,以及愚痴无慧人。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这时候,维摩诘对众菩萨说:“各位仁者,菩萨如何进入不二法门,请随各位的见解说一下吧!”
法会中即有叫法自在菩萨的发言:“各位仁者,生与灭为两对立法。但诸法本来无生,现今也就不灭,得到这种诸法无生灭的无生法忍认识,便称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又说:“内在自我与外在对象为我我所两者。因为有这个我,便会有我所。如果断除自我的见解,也就抛弃了执著外在事物之我所见解,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不啕菩萨又说:“诸感官对外界的摄取或不摄取称受与不受二者。若法不受为不取相不可得,因为不可得,也就无所取著,也就无所谓舍弃,无所谓造作,无所谓心有所行。由于无舍无作无行,便是入不二法门。”
德肯菩萨又说:“污垢与清净是两相对立的。了解污垢的本质空性,也就没有离垢的清净相了,灭除了净垢二相,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又说:“惑心生起是动,深心取实相为念,动与念是两相对立的。若无动心则无念心。无念心即不作分别。通达这一点,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又说:“事物各各有一相,但其本质为空而无相,一相与无相两相对立。如果知道一相即是无相,以至不取著于无相,这就是进入平等之想了,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又说:“菩萨心以大悲为本质,声闻心以独善为目标。菩萨心与声闻心两相对立,如果有能观,心之相状原本如空而不过是幻化分别,则既没有菩萨心,又没有了声闻心,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又说:“善与不善两相对立为二。如果心中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心b入无相境界而通达诸法莫不如此。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又说:“因烦恼于三界造身口意恶业为罪,—切有漏之善业为福,罪与福两相对立为二。如果了达罪之本性即空,则罪与福并无区别。以金刚智慧了解罪福两者之间并不障碍,从而懂得无受缚无解脱的道理;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又说;“有烦恼为有漏,无烦恼为无漏。有漏与无漏两相对立为二。如果了知一切诸法平等无二;则没有漏与不漏的分别想,从而不取著于法相,也不停滞于空无之相,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又说;“有造作为有为,无造作为无为。有为与无为两相对立为二;若离除一切法数的区别,心如虚空,以清净智慧行无所障碍之境地,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又说:“十三界世间与出离世间两相对立为二。世间的本质为空性,这与出世间是完全一致的。于生死世间不取入不求出,不增加不减少,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又说:“生死与涅磐两相对立不二。如果证见生死的本性空寂,则否定了生死的现象,亦即没有什么生死,从而便无受缚生死,亦无解脱生死,无缚无解,无燃无灭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又说:“除灭烦恼为尽,烦恼不除为不尽。尽与不尽两相对立为二。一切事物无论是否灭除烦恼,都有无尽之相,此无尽之相便是空性。既然为空,则无所谓尽与不尽的分别。这样看待,便是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又说:“我与无我两相对立为二。我,从根本上无法把握;相应地,非我(无我)也就无从把握。证见自我的实性是空性,便不会再生起我或无我的见解,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又说:“明与无明两相对立为二。无明本质为空,这与明的实性是—致的。明也不可以取著,不能以任何法数来限定。对于明与无明能作平等不二观待的,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又说:“有形状颜色质碍为色。色与色空两相对立为二。色即p是空,并非色消灭而后是空。色的性质本身就是空。受、想、行、识等也同色一样。譬如说识与空相对为二,但识即是空,非识灭后才是空,识之本性便是空。对于相待二者之间的空有不异的道理能够通达者,便是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又说:“地水火风称四种异,虚空称空种异。四种异与空种异两相对立为二。但四种的本性即是空种的本性,四大种无论在产生前,消灭后、还是生灭之间都只是空性。如果能这样了解诸种的本性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又说:“眼指眼根;色谓色尘。眼与色相对为二。如果知道眼根这一感官对外在境色不贪恋、不嗔恚、不痴迷,便是寂灭;依据同样的道理,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也是相对为二的。如果了知意之本性对于作其认识对象一切诸法,根本没有贪著、嗔恚、愚痴,便是寂灭。安稳停留于这种寂灭中,便是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又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相对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依据同样的道理,六度之中的其他,诸如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都与回向一切智相对为二。以智慧为例,其本性与回向一切智的性质完全一致。这中间凡能了解诸相为一相的。便是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又说:“空、无相、无作可以各各相对为二。空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如果知道空、无相、无作三者两两相对,而其本性实为一相的道理,也便可以知道心、意、识本无差异的道理。依三者当中任一得解脱,也即是得三种解脱门。这也便是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又说:“佛祖、佛法和僧伽三者两两相对为二。其实,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众。这三宝都呈现无为之相,与虚空完全等同无别。世间一切诸法莫不如此,都统一于无为相。能随顺这种认识而行动于世间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又说:“五受蕴所成为身,身灭即为涅磐。身与身灭相对为二。身即是身灭。为什么呢?如果能证见此身实相不过是五蕴和合,则不会执著于身有之相,也不会执著于寂灭之相,便达到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并且对此不惊不惧。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又说:“身业、口业、意业三者两两相对为二,而这三种业其实都无造作相。身无作相也就是口无作相,口无作相也就是意无作相。三种业均无造作相,也就是一切诸法本性的无造作相。能依据这一原则,使意识以至智慧均无作相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又说;“福行、罪行、不动行三者两两相对为二。三种行为的本牲即是空。既然本性空,便没有福行,没有罪行,没有不动行。能够于此三行均不起分别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又说:“从自我主体生出的一切相符于我者均与我相对为二。如果能证见自我的实相,则不会有我与其他的二法之想。如果不执著二法的立场,也便不会有主体的认识与客体的所认识,也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又说:“有所得相肯定了我与我所相对立为二。如果无所得,便没有取舍,这种泯除自我与其他的得与舍的立场,便是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又说;“愚暗与明智相对为二。无暗且无明,则无相对之两分。为什么呢?如果证得灭受想定的功夫,也就无暗且无明了。同样,—切法相也都可以消失于灭受想定中。保持此境界中的平等无二态度,便是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又说:“乐于证涅磐与不乐于往世间两者相对为二。如果不乐涅磐且不厌在世间,则没有相对的两者。为什么呢?如果肯定受缚,则肯定了解脱。如果根本没有受缚这回事,那么又有谁求解脱呢?如果受缚与解脱都不存在,则无所谓乐贪与厌弃的态度了。这也就是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又说:“正道与邪道相对为二。若真正安住于正道之中、则不会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离开了正邪的分别,便是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又说:“真实与不真实相对为二。凡证见了真实之相的人只见无相之实,即是说不见真相,更何况证见那虚妄不实的呢。为什么呢?一切法之实相,非肉眼能见,只有智慧法眼能见,但智慧法眼既一无所见又无所不见,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所有的菩萨都这样各自讲说了对于入不二法门的看法。他们又问文殊师利:“菩萨你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呢?”文殊师利便答道:“按我的理解,对一切诸法无言无说,无显示无识别,不提问不作答,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我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的理解。仁者,轮到你来说说什么才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可这时,维摩诘却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大为感叹:“善哉,善哉直至放弃语言文字,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呀!”
就在这样议论入不二法门的过程当中,听众中便有五千菩萨都得入不二法门,达到了对于诸法不生不灭的认识境地。
香积佛品第十
于是,舍利佛心里忖念:“快到中午了,这么些菩萨该在哪儿就食呢?”这维摩诘便知道了他的心意,便对舍利佛说道:“佛祖宣说的八种解脱法门,仁者你应该切实奉行吧。怎么一边心想就食的事,一边听闻佛法呢?如果想吃饭了,请等一会儿吧,会让你吃到从未见过的美食哩。”
说这话时,维摩诘便进入三昧禅定,以他的神通力,将上方世界显现在集会中大众的眼前。这世界在上方四十二个恒河沙数的佛土之外,国名称作众香,住持此土的佛名叫香积佛。香积佛此时正在众香园。此园馨香浓郁,胜过十方世界一切佛国中人世天界的任何香味,香积佛的国土中没有声闻小乘,没有辟支佛独觉的说法,只有许多清净的大菩萨众。那香积佛为他们演说佛法。香积佛国中的亭台楼阁以馨香作成;园中菩萨作经行的,脚下踏着香地,至于庭院林园也都是奇香异卉;而菩萨们的食用之物更是芳香。这香味流遍十方无量世界。
维摩诘以神力示现香积国时,那香积佛与众位菩萨正坐着进食。有好些男性的天人,名为香严的,全都发心要求无上菩提道,因而专门要供养香积佛和众位菩萨。这情景为所有维摩诘室中的大众亲眼得见。
维摩诘于是问众菩萨道:“诸位仁者,有谁可以去香积佛那里乞食呢?”由于文殊师利的威神之力慑服大众,所以没有人应声。维摩诘便说:“这么多仁人大士,竟无人应诺,这不有些丢脸么?”文殊师利回答:“如佛祖所教诲的,不应轻视未成就道业的新学呢。”
于是,维摩诘并未起身离座,便在诸会众面前化出形象端庄而光芒四射的菩萨,透露出非同一般的威严德相,相形之下,使集会中的众天人、佛弟子等黯然失色。维摩诘对他所化现出来的菩萨说:“你往上方世界,越过四十二恒河沙数的国土,那里有一个叫众香的国土,由香积佛住持教化。香积佛正与众菩萨坐在一起用斋。你到那里便按我的话这么说:‘维摩诘稽首向世尊您恭敬致礼,问候你起居安和,无病痛扰恼,愿您常气舒力匀。希望世尊您将吃剩的饭食,施给娑婆世界以便举办斋供佛事,使那里原本仅乐于小乘之法的修行者,得以弘扬菩萨大道;也使如来的威名传遍整个娑婆世界。”
当下,维摩诘所化现的菩萨便在诸会众面前,徐徐升起。会众都亲眼见他往上方世界驰去,立即就到了众香国并顶礼佛的足面。他们还听见他对佛问讯: “维摩诘稽首向世尊您恭敬致礼,问候您起居安和,无病痛扰恼,愿您常气舒力匀。希望世尊您将吃剩的饭食,施给娑婆世界以便举办斋供佛事,使那里原来仅乐于小乘之法的修行者,得以弘扬菩萨大道;也使如来威名传遍整个娑婆世界。”
那香积佛座前的诸大众,见这种景况,无不感叹前所未有,都问香积佛说:“世尊,这位大土从哪个国土而来?娑婆也界在哪里?乐于小乘之法是怎样的呢?”香积佛于是回答:“在我们的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国土,有—个叫娑婆的世界,那里的佛是释迦牟尼,而今正住持教化。他为五浊恶世中的乐于小乘之法众生,演说菩萨大道的教法。那里有一位居士菩萨,名叫维摩诘。他已经安住在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之中,因为要向释迦牟尼佛的诸菩萨说法,派遣了他的化身前来称扬我的名字,并赞美我这香积佛的国土,更增加那娑婆世界中众位菩萨的向道之心和功德。”
香积佛座前的菩萨们又说:“这维摩诘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竟有如此能力作变化之身,有如此无畏的威德之力和神通之力?”香积佛说:“维摩诘神力甚大。一切十方佛国,他都能派遣化身前往,并在那里作诸佛事以饶益一切众生。”
于是,香积佛便以众香之净钵盛满香饭递给维摩诘所化菩萨。这时在场的九百万菩萨一起要求香积佛说:“我们都想到那娑婆世界中去,供养那释迦牟尼佛。我们想见见维摩诘居士和别的菩萨。”香积佛如来便说;“去吧。带着你们的身香,以免那娑婆世界中的众生起疑惑迷惘之心。你们也要舍弃本来的身形,免得那里的求为菩萨之修行者自惭形秽,生鄙耻之心。你们要注意,不能对那里众生怀有轻贱的想法,妨碍了你们的化导行为。为什么呢?十方世界的国土原本就象虚空,而且诸佛如来为了化度那些乐于小乘之法的修行者,总是不会完全向他们显示自己国土的无比清净的。”
于是,维摩诘所化菩萨与那九百万菩萨—道,得香积佛神力持被和维摩诘神力帮助,一下子从那众香国土消失,一会儿便来到了维摩诘室中。维摩诘又变化出九百万菩萨的师子座敷设齐备,其美好庄严如同先所变化的师子座。那些菩萨各各就座之后,维摩诘所化菩萨即捧出那盛满香饭的净钵献给维摩诘,那斋饭的香味一下子遍熏毗耶离大城以至三千大千世界。这时候,毗耶离城中的众婆罗门、众在家居士也都感受芳香扑鼻,遍身欣快。他们无不感叹这前所未有的吉瑞之事。
于是,城中有诸长者的领袖,叫做月盖的,领着八万四千人,往维摩诘住处来了。看见维摩诘室中有如此多的菩萨,又有如此多美好而庄严的师子宝座,皆大欢喜,纷纷向众菩萨及佛的弟子们礼敬,然后退到一边。另外,那些土地神、虚空神和欲界色界的诸天人,也都闻见了这芳香,也都涌到维摩诘住处来。
维摩诘便对舍利弗等人说:“仁者,你们请食用这如来甘露之饭吧!这是香积佛的大悲心所熏习过的,不要怀着有限的小器量心食用此饭,那样会无从消受的。”有位怀声闻小乘的人心生异念,觉得就这么一点饭,而眼前有如此多的大众要食用,如何会够呢?维摩诘所化的菩萨便说:“不要以小乘声闻的那一点德行和智慧来衡量如来世尊的无限量的福德智慧。四大海即令会枯竭,这香饭也不能食尽哩。如果世间所有的人都来食此香饭,每人抟的饭团有须弥山那样大,那怕历时一劫,这钵香饭也用不完哩。为什么呢?因为这香饭是香积佛如来用斋后剩下的呀!香积佛和众菩萨是具足了戒、定、智慧、解脱及解脱知见等功德的呀!所以它不能食完哩。”
于是这钵饭完全让所有会众人人饱足,还有富余。那些食用了香饭的菩萨、声闻众、天人,也都觉得身心安适快乐,那幸福如同一切快乐美好的佛土中的菩萨一样;而且食此香饭之后,他们的毛孔都溢出奇妙的香味,仿佛身处众香国的园林中,在香树中间嗅到的香味一样。
这时候,维摩诘便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怎样说法呢?”菩萨答道:“在我们那国土的如来,说法不据文字,只以众香,便可熏习众天人依法持戒守律。所有的菩萨各自停坐于一棵香树下,只要闻见了那妙香,也就获得了一切功德充分含藏其中的三昧禅定。菩萨凡得此三昧,便随之具足一切功德。”
那些众香菩萨便又问维摩诘:“而今现世的释迦牟尼佛又怎样说法呢?”维摩诘居士说;“此国土中的众生,顽固而桀傲不驯,难以教化,所以佛世尊便以强硬的说法之语教育制服他们。便对他们说地狱、说饿鬼、说畜生的三种恶道等等险恶艰难:说愚人将会再生的恶劣处境;说如身造邪行恶业,便遭邪行报应;说口造邪行恶业,便遭口邪行报应;说意造邪行恶业,便遭意邪行报应;说若杀害生命,便遭杀生的恶报;说若偷盗抢窃,便遭不与而取的恶报;说有男盗女娼行为,便遭邪淫的恶报;说若信口胡说,便遭妄语的恶报;说若挑拨事非,便遭受两舌的恶报;说若恶语伤人,便遭恶口的报应;说若花言巧语,便遭绮语的恶报;说若有贪婪嫉妒,便遭贪嫉的恶报;说若有嗔怒忿恨,便遭嗔恚的恶报;说若杯有邪僻见识,便遭受邪见的报应;说若有悭吝刻薄,便遭受悭吝的报应;说若毁失戒律,便遭毁禁的恶报;说若有嗔恚邪行,便遭嗔恚的恶报;说若懈怠懒怠,便遭懈怠的恶报;说若胡思乱想,便遭乱意的报应;说若愚昧无知,便遭受愚痴的报应;说什么是结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说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是修道障碍,什么并非障碍;说什么会造孽得罪,什么可以消灾离罪;说什么是清净,什么又是秽垢;说什么是有漏法,什么又是无漏法;说什么为邪行外道,什么又是正行正道;说什么是有为之法,什么又是无为之法;说何为世间,说何为涅磐。所有这些不同的说法,都因为桀傲而难以教化的人心,好比猿猴,浮躁不安。只有用不同方法控制其心意,才能进而加以调伏培养。如同猛象与烈马,桀傲不驯,除非严加鞭捶,使其痛苦彻骨,然后才能调教驯养。象这样顽固刚强而难以教化的众生,因而要以苦切的语言加以教育,才能使之服从戒律。”
来自众香国的众位菩萨听他这么一说,都认为前所未闻。他们说,世尊如来原来隐去了无限量的自在神通力,而以此土众生所乐于接受的方法度化他们。此土的菩萨也能恭谦而任劳任怨,怀着无量大悲心,生于释迦如来的国土。维摩诘又说:“此土的菩萨,诚如你们所言,有坚固的大悲之心,但不仅于此,他们在一生一世中饶益的众生,远远超过在其他佛土历尽百千万劫能救度的众生呢。为什么呢?在这个娑婆世界中,有十事善法门。这是别的佛国净土所没有的。哪十事呢? 即是:以布施赈济贫穷;以不断努力克服懈怠;以清净戒律克服毁坏禁戒的行为;以忍辱精神防止嗔怒;以禅定防止胡思乱想;以智慧克服愚痴;以演说除难的方法来排除八种困难;以大乘法门度化那本来满足于小乘法的修行者;以善良的根性来感化无德行的人;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帮助众生完成除恶向善的修行。所有这些,便是十善事。”
来自众香国的菩萨们便又说:“菩萨应该完成哪些法门,才能在此国土中做到所作所行没有缺憾,而使众生都得生往净土呢?”维摩诘说:菩萨若能完成八种法门,便能在此国土中做到所作所行没有缺憾,而使众生都得以往生净土。哪八种呢?使众生得利益而不指望回报;代替众生承受种种苦恼,将自己所积累的功德荐给众生;平等地看待众生,言行恭谦,自然而不勉强;将所有的菩萨均视为佛世尊,对以前未听说的经典,听了之后不生疑惑,相信奉行;不与小乘声闻的教法冲突;不嫉妒别人得上好的供养,不炫耀自己所得利益功德,平和宁静中能调伏自心;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过失,不去议论指责他人的不足;一心一意地追求善行功德。这便是八种法门了。”
维摩诘和文殊师利在大众当中论说佛法的过程中,有成百上千的天人,都发心追求无上正等觉道心。有一万菩萨都得了于一切法均无生先灭的根本认识。
菩萨行品第十一
这时候,佛祖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中演说正法。园林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而且处处显得更庄严更美丽,整个法会场所笼罩在金色之中。
阿难便请教佛祖:“世尊,因为什么缘故,这些园林一下子开阔了,处处都有一片金色?怎么会有这样的吉瑞景象呢?”佛祖答道:“阿难!维摩诘居士及文殊师利,还有那些恭敬环绕他们听说法的会中大众,将要起心来我这里了。所以先显示这些瑞象哩。”
这时候,维摩诘便对文殊师利说,可以先去拜谒佛祖,与在场的诸菩萨众顶礼供养世尊。文殊师利说:“好呀!走吧!这正是合适的时候哩。”维摩诘于是凭藉他的神力,轻轻将诸菩萨及佛之弟子等大众,连同他们的师子宝座置于右掌上,然后便前往佛祖所在的庵罗树园。到了那地方,又将他们放到地上。向佛祖俯身致礼,以头面触佛足面,再右行而绕佛七匝,凝心合掌,退立一边。所有的佛之弟子、大梵天王、帝释天等,也都起身离座,以头面触佛足面深加礼敬,然后也退立一边。于是佛世尊依惯常的仪礼对诸菩萨大众一一宣慰,让他们各自就座。
所有大众按如来吩咐坐定之后,佛祖便问舍利佛:“你看见了菩萨大土维摩诘所行的神力了吗?”舍利佛答:“是的,看见了。”又问:“你有什么感想?”舍利佛答道;“世尊,我看见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呢。简直不是我能预想的,也不是我所能测度的哩。”
这时候,阿难便告诉佛祖:“世尊,我闻见了往昔从未有过的芳香哩。这是什么香呢?”佛祖便对阿难说:“这香是从这些菩萨身上的毛孔中散发出来的芳香啊!”于是舍利佛便对阿难说:“我们的身上的毛孔中也有香味溢出哩。”阿难问:“这香从何而来呢?”舍利佛答道:“维摩诘以其神力往众香国乞得香积佛用斋的剩饭。凡在维摩诘居室得食此饭的,一身毛孔都会散发这种香味。”阿难便转而问维摩诘:‘这香味能维持多长时间?”维摩诘居士答道;“直到这饭给消化完为止。”又问:“多长时间这饭才能消化完?”答到:“这香饭的力量能持续七天哩,这之后便肖化完了。还有,阿难,若声闻小乘修习者未得阿罗汉果,那他只须食用这香饭,便入正位而得正果了。然后,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食此香饭的人本来已得阿罗汉果,那么,他的心则得了解脱。然后,这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有未发心求大乘的人食此香饭,直到他起意求无上菩提道心,这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发心求大乘道的人食此香饭,那他直到得了诸法不生不灭的无生忍认识,这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经得无生法忍的人食此香饭,那他便会到仅差一生而候补佛位的阶次,这之后,香饭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这香积佛的斋饭于是便能灭除—切烦恼众毒,然后才消失其能力。”
阿难对佛说:“世尊,真正前所未有哩。这香饭有能力完成众生向道修佛的事业哟。”佛祖便说:“确实是这样的,是这样的,阿难,好多东西都能有助于向道修佛的事业。如象佛国净土,有大光明能起这作用;又如象诸菩萨以示现神迹而作修佛事业;又如象诸佛如来以化身教诲众生而作修佛的事业;又有以菩提树之觉悟相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佛祖之衣物卧具等引人敬信之心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饭食供养众生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园林台观的妙好等庄严相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显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之果报身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佛之光明身而作修佛的事业;有以虚空无相的法身而作修佛的事业。众生应该以这些作为因缘,循此而进入佛教的律仪。
“另外,也还有以梦境、幻人、虚影、空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阳焰等作为譬喻而成就修佛事业的;又有以音声、语言、文字作为表达而成就修佛事业的;又有以清净佛土、寂寥境界;无言说显示、无思想观念、无行为造作等从反面成就修佛事业的。所有这些方式,阿难呀,都是诸佛如来的表现,都是或积极或消极的手段。这一切所作所为,全都是在成就修佛的事业。
“阿难,正因为有天魔、死魔、欲魔、烦恼魔四种,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烦恼门在扰乱折磨众生,诸佛如来才因势教化,以上面这些方式来成就众生修佛事业。这也就叫做入一切诸佛的法门。凡修习菩萨进入此法门的,如果看见了任何清净妙好的佛土却不因此喜不自胜,不贪著,不自傲;如果看见了任何污秽不净的国土,也不因此忧愁烦恼,无障碍,也不气馁;而只是对于十方世界诸佛生出清净心意,欢喜恭敬的情感前所未有。心中明白:诸佛如来从根本上说功德是平等无别的,仅仅为了教化不同的众生,才向我们显现了染秽清净各不相同的国土。阿难,你看那诸佛的国土可以有许许多多,但若看虚空呢?广漠无边,无法分别,唯有一种境界。以这种方式来观看佛的色身,可以分辩出无限多的形色来,但若从无碍智慧上着眼,只有无可分辩的唯一性了。
“阿难,诸佛如来可以有种种差异性,表现在色身、威仪、种性等方面;表现在持戒、修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法身差别方面;表现在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差别方面;表现在大慈大悲、行住坐卧的风范、住世寿命、说法教化而成就众生的方式、清净佛国的形象差别、所具佛法的差别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平等的唯一性,这叫三藐三佛陀,亦即正遍知;也叫多陀阿伽度,即如来,也叫佛陀,亦即觉悟。
“阿难,如果我详尽地解说这三个词的涵义,你的寿命那拍有一劫那么长,恐怕也听不完哩。即使三千大干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与阿难一样最能多闻博识,并且有忆念总持,绝无忘失的能力,寿命也有一大劫那么长,恐怕仍然不能听完这三个词的涵义哩。阿难啊,正如前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边际和极限的,也是任何智慧辩才不能测度穷尽的。”
阿难答道:“世尊,从今以后,我绝不敢自以为多闻第一了。”佛祖对阿难说:“也不要因此便生出妄自菲薄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我说的是:你在声闻大众中最为多闻博识,并不是说在菩萨大众中。姑且说到这里。阿难,有智慧的人,不要以有限度的眼光去衡量渚菩萨。任何大海深渊尚可测量,唯菩萨的禅定、智慧、总持佛法能力、不可抵御的辩才等等功德,却是不能测度的。阿难,你们舍置一边未加践行的菩萨道作为。维摩诘藉其神通力一下子便显示出来了,但对于一切声闻和独觉之小乘人来说,这是那怕在百千劫中,尽其所能也无法完成的呀!”
这时候,所有从众香国来此婆娑世界的菩萨便向佛祖合掌问讯说:“世尊呀,我们乍见此国土时,曾有轻贱的意思,现在倒有些后悔自责了,不再认为此土低劣了哩。为什么呢?诸佛如来的方便示教之力本来不可思议,为了度化众生,各各随众生的根器机缘而显示不同的佛土。尽管如此,世尊,但愿您能多少给我们赐教,让我们奉些微佛法回到众香园国土时,也能常念此土如来吧。”
佛祖于是告诉这些菩萨说:“你们应该修习有尽法门和无尽法门二者。什么是有尽?指的是有为法。什么是无尽?指的是无为法。如果是修菩萨道的行者,则应放弃断绝有为法,同时又不拘泥贪著于无为法,这叫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什么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呢?就是不背离大慈,不舍弃大悲,深刻发动追求无上道的愿心并时刻不忘求一切智;教诲化导众生,永无厌倦的情绪;经常记持实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菩萨争取众生的四摄之法;为护持佛教正法,不惜捐躯失命;广泛地培植善行的根苗,永无厌足;常怀行善度生的弘大志愿,并不失时机地将功德回向众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佛法;诲人不倦地施与佛法;殷勤不倦地供养诸佛;有意投入生死轮回而无所畏惧;对于世间的荣辱泰然处之,无忧无喜;对于未入佛道的人不加轻视;对于修学佛道的人敬之若佛;对于堕烦恼中受苦无量的众生,尽力启发他们的正确知见;不以出家离欲的快乐为珍贵;对自己的法乐不耽迷,对他人的法乐能随喜;在禅定中不贪禅悦,能思念众生处地狱之苦;住生死世间,能思念修道园林的寂静;遇见有人前来求施舍,能视之若良师益友;一切身、命、家、国均能舍弃,唯于一切智悉心守护;见有人毁犯禁戒,便生救护之心;以六度波罗蜜为如来法身的父母;以三十七道品之法为妻儿手足;促进增长善根,永无边际界限;以一切佛国的美好事物,装饰成就自己追求的净土;以佛法作无限的施舍,最终得如来具有的大人相和随形好;断除一切恶行,得身口意三业清净;为众生的缘故住生死无数的大劫中,始终勇猛无畏;听说佛有无量功德,立志追求永无倦意;以智慧之剑,斩破烦恼之贼;出入于五蕴、十八界、十二入所成的生死轮回,担负着众生离苦,使得解脱的义务;勇猛奋斗,摧伏一切魔障;常修无念,以无相智慧为目标;虽然少欲知足,但不至于放弃了对世间的关怀;虽然保持超然出世的风范,但仍能随随顺世俗;能行神通,目的在启发众生智慧;具有听闻即不忘失的念总持能力,善于依据众生不同的悟性根器而断除他们的疑惑;以能说善辩的才能,演论佛法没有滞碍;行清净无染的十善道,得为人与天的福报;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开辟通往梵天的道路;劝请如来说法,随闻法而喜并作称赞,得果报而自己也有佛的音声;由修身口意三种善业而具有佛的威德仪相;由深修善好功德,所作所为便高尚而美好;以大乘佛教的原则,成就行菩萨道的比丘;心中常警惕不失,所以不会漏过任何修善的可能性。能够实践以上的宏法利生的行为,就称作菩萨不尽(弃)有为。
“什么又叫菩萨不住无为呢?是说菩萨修学空解脱门,而亦执著于空法,以空法为空,所以称不证空;修学无相无著的法门,但不执著于无相与无作,所以称不证无相无作;修学诸法缘会而有,本无生起,但也不执著无起;观照诸行无常,但仍然修善不断;观照世间一切众生痛苦,却并不厌恶生死世间;观照诸法无我,却仍然悉心教诲众生,没有厌倦;舰照涅磐寂灭,却不肯安住寂灭;观照离欲贪,离烦恼,离诸法性空,却不远离修身心两方面的善行;观照诸法不去不来,故无所归,但却一心以善法为归趣;观照一切法不生不灭,但却在世间生灭中承当宏法利生的责任;观照如来出世法无漏清净,却并不断绝对世间诸有漏行为的引导;观照法性无业故没有修行,但仍以佛法指导众生行业;观照一切诸法本性空无,仍然不肯放弃救助众生的大悲之心;观照由无为法而取证涅磐的道理,但不象小乘那样,由无生灭入证涅磐;观照诸法本来虚幻,无坚牢可言,无人我可言、无主体可言、无表相可言,但只要度尽一切众生的本愿未获满足,菩萨便不会放弃对福德、禅定和智慧的修习。能修习以上这些法门,便称作菩萨不住于无为。
“由菩萨具有福德,所以并非滞留于无为境界;由菩萨具有智慧,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由对于众生怀大慈悲,所以并未滞留于无为境界;由为了满足本愿,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由为了采集法药疗治三毒,所以并未滞留于无为境界;由为了随众生病而施法药,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由知道众生有病患,所以并未滞留于无为境界;由为了灭除病生病患,所以并未放弃有为法世间。
“诸位有德君子,菩萨因为修持这些法门,不放弃有为法世间,又不滞留于无为境界,这便叫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也应当修持这种法门啊!”
这时候,所有在场众香国菩萨听佛祖这样说法,都极为欣喜,便以种种妙好的鲜花,种种的色彩,种种的芳香,遍撒三千大千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此处所说的佛法,供养所有法会上的菩萨大众。然后俯身致礼,以头面触佛足面,称颂赞叹前所未有,都说:“唯释迦牟尼佛,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善巧方便,导化众生。”这些话才说完,众香国来的菩萨便都消失了,回到他们自己的香积佛土去了。
见阿闷佛品第十二
这时候,世尊问维摩诘居士:“你想到这里来见我如来,你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如来呢?”维摩诘便说:“我自己观待自身的实相是什么态度,观待世尊如来也便是什么态度。依我的观待方法,如来以前不曾来,以后不会去,现今却不停住。我也不观取如来的色,不观取色之本相的色如;不观取色的本性;不观取其他的四蕴受相行识;同样,也不观取比如识的本相,即识如,不观取识的本性,即识性。依我的观法,如来法身如同虚空,并非起于四大;法身超出六种感官,非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摄取衡量;法身超绝三界,远离了贪、嗔、痴三种垢秽;依我的观法,如来法身具足了三种明彻智慧,又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法门相符顺。这种明慧又还是与无明平等无别的;此如来法身是无相之身,所以既无自相,又无他相;既非什么都不是的虚无相,又没有可取著之相;依我的观待,如来既不在生死此岸,又未入涅磐彼岸,可以不在此二者之间,但他总随处而化导众生;如来正观并理解了寂灭的道理,但却并未坠入永久的空寂。如来既未认同于此世间,也未认同于彼出世间;既不以此为依据,又不以彼为依据;如来法身,不能以智慧了知,不能以知识分别;它超过日月星三光,所以说无晦暗。它不在世俗的明暗界定内,所以说无光明;它既不可称名,又不可以形容其相;它柔和无比所以是无疆,它无坚不摧,所以是无弱;如来法身随所处而取齐,在净则净,故说非秽。在染则染,故说非净;法身既不在空间之中,又不离空间而存在;法身寂而无动,故非有为之法;法身随物应化,不舍万形,所以又不是无为之法;如来之身并非世人可以把握,所以它并无示现与言说;如来之身无善恶的属性,所以它不施舍也不悭贪,不持戒也不犯戒;既非忍辱又非嗔恚;不求进步,也并非惰怠;既不以禅定制意,也不任随扰乱心意;佛之法身与实相契合如一,故不再显露为智慧,法身已经超出世间,自然没有痴愚;法身已离善恶相对待的境界,所以不诚实也不欺诈;法身寂然不动,所以不来不去、不出不入;法身已经离开了语言表达的可能途径;它不是修福求报的载体,也不是否定福报的证据;法身为无相之体,既非不应当供养,也不需要供养;对于法身,不应取著不应放弃;不应当以为它有相,又不应该否定它有相;它与真际法性实相等等完全同一,对它不可以语言和意识去称呼衡量;它大可以包容天地,小又无微不入,所以非大非小;它既非色质,又非声尘,所以非见非闻;法身无漏,所以出离一切结缚;它便是真实本身,所以等同于一切普通智慧,与所有众生无分别可言,又与一切诸法浑然无际。既然浑同一切,便无所得无所失,无清浊也无恼乱了。进而便可以说,它无作业无起惑,无生又无灭了;这中间既无怖畏,亦无忧恼,无喜求世利,亦无厌离世间;法身离三世而存在,所以不能也无需分辩过去、现在、未来。它不可以用语言分别说明;世尊啊,如来法身便是这样子,依这样子如实观照,这就叫正观;如果不是这样观照,便是邪观了。”
这时候,舍利佛便问维摩诘道:“你原先是从哪里殁去而来这里的?”维摩诘便说:“你所证得的无生法难道有先没而后生出这回事吗?”舍利佛说: “没有先无后有这回呀!”维摩诘便说:“如果诸法并不具备先无而后有的特征,那你为什么要问‘从那里殁而来这里’之类的问题呢?在我看来,生灭如同魔术师的变幻手法,男女便是变幻出来的相状,既然如此,哪里来的殁而生呢?”舍利佛答道:“是没有殁而生这回事。”维摩诘进而又说:“你难道没有听佛说过,诸法如幻吗?”舍利佛答道:“佛是曾这么说过。”维摩诘便说:“既然—切法如幻相,你还问什么你从哪里殁而来这里呢?舍利佛啊,所谓殁,是虚诳法的坏败相;所谓生,是虚诳法的相续相。菩萨若消失于世间,他的善德根本并未完结,若生存于世间,他并不会增长任何恶业。”
这时候,佛便告诉舍利佛,有这么一个叫妙喜的国度,那里住世教化的是无动佛。这位维摩诘居士便从那里殁后而来生此地。舍利佛答道:“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呀!此人怎么能舍离清净国土并乐于呆在这充满种种怒害的污秽地方呢?”维摩诘便又对舍利佛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哩?好比这么说吧—太阳光一旦显露,它与黑夜还是合到一块的吗?”舍利佛说:“不会呀。太阳光一显露,黑夜便消失了。”维摩诘又说:“为什么太阳要照射阎浮提洲呢?”舍利佛答到:“为了消除黑夜呀。”维摩诘说:“菩萨也是这样的。他虽然生到此不清净的秽土,正是为了教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要同愚昧和黑暗混居杂处啊!是为了给众生除灭烦恼和无明啊!”
于是,所有在场的大众便都生出了企望的心情,都想亲眼看见妙喜世界和无动如来,以及那里的菩萨和声闻大众。佛祖知道所有在场大众的心念,便告诉维摩诘说:“善男子,你就为这些大众显现那妙喜国和无动如来,以及那里的菩萨和声闻大众吧!大家都想看见那里哩。”
于是维摩诘心中便忖念:“我要不起离坐位便将那妙喜国及其铁围山,以及那国土上的山川河流、溪谷源泉和浩渺大海,更有那日月星宿,连同那天龙鬼神并梵天王的宫殿,还有那诸多菩萨声闻大众,再有那城池和村落,一切男女老幼以及无动如来,还有菩提树及种种妙好莲花,能够在十方世界行道弘法的一切众,我要将这一切统统接来。我要以三道宝物镶嵌的阶梯,从此阎浮提洲直通到忉利天上,让诸天神循阶梯而下,都来礼敬无动如来,听闻佛法;阎浮提的众生也能顺着此宝阶拾级而上,直至忉利天,得见诸天神。那妙喜世界可以成就如此无量的功德哩。上至阿迦尼吒的色究竟天,下至那世界的水面,我便以右手断取,如陶工旋转陶轮,拿着那妙喜世界到此处来,遍示所有在场天众。”
维摩诘这么想好,便立即入于三昧定中,显现了他的神通之力,便象陶工抟取陶泥—般,断取妙喜世界,放到此世上来。所有那些已得神通的菩萨和声闻大众,以及所有天界大众,都齐声说道:“啊!世尊啦,是谁将我们带走了?救一下我们吧!”无动佛便说:“这不是我干的。是维摩诘的神力所致呀。至于那些未得到神通力的大众,根本连自己随同妙喜世界被带到哪里都不知道。而那妙喜世界,虽被置放到这个世界上,但妙喜世界的大小丝毫没有变化;而此世界也并未因此而显得有丝毫的拥挤,与原来没有任何差别。”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对诸大众说:“你们就看看这妙喜世界和无动如来吧!这世界何等庄严美好,菩萨们的道行何等清净,诸佛弟子们何等清白无瑕!” 在场的大众都说:“是的,我们已经看见了。”佛祖于是说:“如果菩萨们想得生这样的妙喜清净佛土,就应当修学无动如来的道路。”
当这妙喜国土藉维摩诘神力显现时,那娑婆世界中十四千万亿的众生便都生发了无上菩提道心,都立下誓愿要往生妙喜佛国。释迦牟尼佛也为他们授记,说他们将生往被国。这时候,那妙喜国在此世界中显现,完成了它有益于一切众生的作用之后,又重新复归本来的位置,所有在场的会众也都亲眼得见。
佛祖于是对舍利佛说:“你看见这妙喜世界和无动佛了吗?”舍利佛答言:“是的,看见了。世尊呀!但愿一切众生都得以生到如无动佛那样的清净佛国去,都获得如象维摩诘居士那样的神通之力。世尊呀,我们如此庆幸,能在此短时间内得大利益,得见佛菩萨,得以亲近供养他们。但愿一切众生,无论是现在如今的,还是佛灭之后的,只要他们能听闻这个经典,也都一样得大利益。更不用说那些信仰理解、接受奉持、读诵解说此经典并依据他修行的人了。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手中捧有此经典,并按其中的教导修行,便得到了诸佛世尊的护佑和关怀;而任何人,只要能供养这种得佛世尊护佑关怀的人,其功德也如同供养佛世尊本人;任何人,只要能书写并保存此经典的,他们室内便有如来;任何人,只要听人讲说此经典而能随生闻法之喜的,他便有得一切智的趋势了;任何人,只要能信仰理解此经典那怕只是一偈颂的四句的,这种人便已经受记而一定会成就无上菩提道了。”
法供养品第十三
这时候,天帝释提桓因便在众人当中对佛祖说道:“我虽然以往追随佛世尊及文殊利师菩萨听闻了百千经典,但还从未听说过象这样的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典。依据我对佛所说法义的理解,如果有众生听闻了此经典的法义,能够信仰理解、受持读诵的,就一定能得到此法真义,更何况那些按照它修行的人呢!如果有人这样做,那他便关上了通往恶趣的门,开启了集一切善道的门,时刻得到了诸佛世尊的护念。他能够降伏外道,摧破魔障怨敌,修持菩提,安住道场,循着如来的道路前进。世尊啊,如果有人接受奉持,读诵此经并且按照它修行的,我和我的一切眷属就将供养他,提供一切衣食用具。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在村落还是城市,在山林还是旷野,只要他宣讲这部经典,我同我的一切眷属,都会到他跟前听受佛法。如果有未生信心的,我会让他生出信心;如果有已生信心的,我会对他护佑关怀。”
佛祖说:“善哉,善哉。天帝释,如同你所说的,我愿随你增加喜悦哩。这部经典广泛地仔细地言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诸佛如来之不可思议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天帝释,如果有任何善男子,善女人接受奉持并读诵供养这经典的,他便是供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了。天帝释呀,这么说吧,设若三千大干世界中遍满如来世尊,其数量如同其中的甘庶、竹苇、稻麻、丛林那么多,有善男子、善女人对他们—律恭敬、尊重、赞叹、供养,使诸佛得以安住;又在他们人灭之后,为他们的所有全身舍利起七宝之塔加以供养,这些塔都广大得可以占据四天下的地方,高大得一直伸到梵天界中去了。又能为这些舍利塔作种种装饰,以一切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微妙美好无以复加的东西供养它们,而且供养的时间达一劫之久或差不多一劫之久。天帝释啊,这样的人,所植福德多不多呢?”
释提桓因答道:“多呀,世尊,这种人的福德,细说起来,历经百千亿劫也说不完呀。”
佛祖于是对天帝释说:“你应该知道,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仰理解、接受奉持、读诵修行,那他的福德就远胜于前面的福德之行哩。为什么呢?要知道,一切诸佛的觉悟都是从这经典的法义生出的啊!菩提的觉悟相是无可限量的,就因为这点,其福德也就是不可限量的了。”
佛祖对天帝释说:“在过去无量数的大劫之前,当时世间有位叫药王的佛住世,他的佛号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佛的世界称大庄严,他所处的时代称庄严劫。那时佛在世的寿命有二十二小劫。他的声闻弟子僧伽众有三十六千万亿,菩萨僧伽众则有十二千万亿。天帝释,那时候有名叫宝盖的转轮圣王应世。该王七宝具足,统治着四天下的广大地方。其王子有千人之多,而且个个相貌端正,勇健无比,善能克伏怨敌。那时候,宝盖王及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布施一切使如来能安住的资具,时间长达五劫。五劫过去之后,宝盖王对诸王子说:你们应当象我一样,深怀敬心,供养于佛。于是,这千位王子都禀承父命供养药王如来,又有五劫的时间,这期间布施一切资具使如来得以安住。王子中间有位叫月盖的,独自静坐,思考能不能有更加特别的供养药王如来的方法。由于佛的神力,空中便有一天神发声说:‘善男子!以佛法作供养便是胜过一切的供养!’月盖问道:‘法的供养是怎么回事?’天神答道:‘你可以去问药王如来。他会为你广泛仔细地说明,什么叫做法的供养。’
“于是,月盖王子便立即往药王如来住所去了。他向佛祖稽首礼敬,以头面触足,然后对佛祖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可什么是法的供养呢?’佛祖答言:‘善男子,所谓法的供养,是说佛世尊宣讲的含义深刻的经典,难以被世间所信赖接受,其深义微妙而难以理解,而又清净无染,绝不是分别思惟所能把握的。它包含在菩萨法藏之中,以总持一切的陀罗尼为印鉴。行此深法的菩萨已达不退转的八地以上,成就了六种波罗蜜,善于分别种种法义而不违逆菩提之法。而此深经,地位在众经之上。菩萨依据它入大慈悲境地,远离一切魔障和邪见,完全符顺无生无灭的因缘法,真正体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以及空、无相、无作、无起诸解脱门。菩萨据此深经;能够使众生修持佛道;使他们转法轮而赢得诸天神龙、鬼及乾达婆的赞叹;能使众生进入佛法宝藏,持取诸阿罗汉及菩萨贤圣的智慧,宣说众菩萨所实践的道路;依据经中所说诸法实相的道理,明白晓示无常苦空和无我的寂灭法的真理;能够拯救一切毁禁犯戒的众生;能慑服怖畏诸魔外道以及一切贪著者。如此深经得诸佛及菩萨罗汉等贤圣的共同赞叹。经中使人舍弃生死之苦,显示了涅磐之乐。此深经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如果听闻这样的经典,信仰理解,接受奉持,不仅自己读诵,而且以权宜方法为众生分别解说,清楚说明并能守护此深经法义的,便是法之供养。
‘另外,如果对于经中所说诸法义,随顺修行;依据十二因缘法,抛弃诸种邪见,得诸法无生的至高理解,断然决定无我无众生;接受因缘果报法,不作违逆行,不作诤怒行,放弃依存于自我的见解;对于佛法,依于义而不依于语;依于智而不依于识;依于了义经而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而不依于人;依据诸法实相无相的道理,不因法从缘有而执有,也不因法从缘无而执无;由于无明毕竟归于寂灭,一切诸行终归毕竟灭,由此十二因缘各环节也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而死也毕竟灭。由于作这样的观待,十二因缘因之也就作无尽相了。由于生灭、灭尽与无尽是一个意思,所以不再有任何见解生起。能做到这些,便是最高的法之供养了。”’
佛祖告诉天帝,“月盖王子从药王如来那里听闻这—席说法,得到了柔顺忍辱的认识境地。便从身上解下了宝衣和饰物来供养如来。月盖王子对佛说: ‘世尊,您若入灭,我一定行法之供养,守护正法。愿如来您以佛神威加被于我,使我得以降伏魔障怨敌,虔修菩萨所行道。’佛世尊知道这是月盖王子的深心所念,便为他授记预言:‘你一定能在末法之时守护佛法之城。,”佛祖说:“天帝释呀,当时那王子月盖便证见了诸法本然清净,又从佛那里得到了预言记别,从而怀着信心出家,修习善法,坚持不懈地精进,不久便得了五种神通;又得了菩萨道行,具备了总持智慧的陀罗尼无断辩才。他在药王如来入灭之后,凭着自己的神通和总持辩才在十个小劫中,追随药王如来转佛法轮,使佛法流布。这时的月盖比丘,以守护佛法为己任,勤行精进,化导百万亿众生,使他们都得无上正等正觉并立于不退转之菩萨地;又使十四千万亿的众生,产生作声闻或辟支佛的心愿;又使更多的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释呀;当时的宝盖王,难道是异人吗?而现在他得到了宝焰如来的佛号。他的一千个王子便是贤劫千佛。其中的第一位是迦罗鸠孙驮佛,而那最后一位则是名叫楼至的如来佛。而那月盖比丘呢,便是我的前身呀。”
“所以说,天帝释,当知以法作供养,是一切供养中至高无上的呀,是无以伦比的呀。所以,天帝释呀,应该行法之供养,供养佛世尊。”
嘱累品第十四
于是,佛祖告诉弥勒菩萨说:“弥勒,而今我便把以往无穷尽的世界中所修集起来的无上正等觉的佛法交付给你,嘱托给你。在未来的末法时代,也就是我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你们要以神力护持佛法,广为宣传,使法音流布于整个阎浮提世界。为什么呢?你们要知道,未来的世界中间,将有许许多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天人、龙、鬼、神、乾达婆及罗刹等,他们会萌发追求无上正等觉的道心,乐于听闻大乘妙法。在这时候,如果听不到如本经这样的佛典,那他们便丧失本来应得的大乘法的善好利益了。但如果这些人能有机会听闻如本经这样的佛典,就必然具有更多的信心和快乐,萌发生出在此世间遇到佛法甚为希有难得的心念,从而以虔敬心来顶礼奉持这些经典,并依据众生所应该得到的利益的缘份,为他们各各宣说不同程度的佛法。
“弥勒呀,你要知道,菩萨会有两种显相。哪两种呢?一种是喜欢借词章之类的美文学来表达义理;另一种是不畏惧佛法的艰深奥妙,直探佛法本源,证入真实之际。那喜欢词章文饰的,是新入道的菩萨;而那对词章文饰及世间见解不执著,不受其浸染的,对蕴有深刻义理的经典无畏地深加研讨,把握其底蕴而纯洁自心的,信受奉持,勤加读诵并遵循它修行的,便可以知道是久入修行道的菩萨了。
“弥勒呀,另外还有两种显相,可以判断为新学菩萨对于甚深佛法尚无确定无疑的了解。哪两种呢?一是当他们听闻前所未闻的深奥佛经时;会有惊奇以至怖畏的心情,会觉得怀疑,不能无条件地追随顺从,对外道的毁谤言词又不能完全拒绝不信,反而会说:我怎么以前没有听说过啊?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另外一种则表现为:当有什么人护持并讲解宣说这些深奥经典时,他不肯亲近老师,供养佛法,于佛祖和僧伽怀恭敬之心,甚而至于在佛法僧三宝中挑毛病。有上面所说两种显示的是新学菩萨的表现,他们是在毁伤自己,因为还不能在面对深奥佛法时,制伏自己的愚妄心啊。
“弥勒呀,另外还有两种显相,显示有的菩萨虽然信受了解正法,但仍在自我毁伤,因而未得关于诸法本无生亦无灭的认识。哪两种呢?一种是轻视慢待新学菩萨而对他们不肯加以教诲指导;另外一种则是:虽然信奉了解深奥的佛法,但仍未克服执著于事物表面现象,有分别心的劣根性。这便是两种显相了。”
弥勒菩萨听完佛祖的话,便禀告佛祖:“世尊啊,我真是听说了前所未闻的教诲了。如佛祖所说,我也应当远离上述几种显相的过失,奉持如来您在过去无限多大劫的世界中修集的无上正等觉的道法。如果在未来的世界上,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大乘妙法的,我便会使他们手中持有本经这样的佛典,给予他们忆念之力,使他们不受魔扰而能信受奉持经典,读诵而生理解;为他们详加解说。
“世尊啊,如果在以后的末法时代,有人能信受奉持读诵经典并为别的人讲解宣传的,他都得到了我弥勒菩萨的神力加持,其功德也因我的神力才得建立。”
佛祖便接着说:“善哉,善哉。弥勒呀,如你所说的,十方世界的佛陀都会帮助你,成就你的宏法之欢喜的。”
于是,所有一切在场的菩萨便都合掌向佛祖致礼并禀告说:“我们也要在未来佛祖入灭的时代,在十方的世界之中,对无上正等觉的道法广加宣传流布。另外还要开导造就更多的说法之人,使他们得到本经。”
这时候,欲界的四大天王禀告佛祖:“世尊啊,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城邑市镇,还是村落山林以及荒郊野外,只要有人得到本经并读诵奉持,如法修行,或者为他人讲解,我们便会率领所属的八部神龙前往听闻佛法,到他的住所,护佑他的安全。使他所在的方圆一百由旬之内,没有任何魔乱能够有隙可乘,侵害其人。”
这时,佛祖便对阿难说:“你要信受忆持本经并广为宣传流布。”阿难回答:“是的,我已经理解并记住了它的基本要义了。世尊,我们应该如何称呼本经典呢?”’佛祖说:“阿难,本经典的名称就叫《维摩诘所说经》,又叫《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吧。希望你们按我说的,信受奉持本经吧。”
佛祖释迦牟尼宣说这经典完毕。那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菩萨、舍利弗及阿难等佛弟子、还有那些在场的天人、阿修罗等一切大众,听闻了佛的言说,皆大欢喜,无不信受奉行。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