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无念、无分别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3-01-29 16:59:20作者:心经入门网

  无念、无分别的探究

  黄国达

  佛法不共世间的之处,在于觉悟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或三法印的契入。对于般若的无念、无分别,有些人没有真正的体会,容易与禅定的无念、无分别混淆,这是许多学佛修行者不容易分辨的,即使具足正信、戒行清净、禅定娴熟,若欠缺般若智慧,正见不明,仍然不能离苦、断烦恼。

  有分别就有思想,因为概念的区分例如这是人、那是东西,这是感觉、那是想法,我人众生、衣食财物、喜怒哀乐、好坏美丑等等的分别相,形成各式各样的念头思想。

  它是人生的常态、生存的工具。而修定的人,发现思想造成内心的混乱和痛苦,便禁绝一切思想念头,以为可以灭苦、可以达到涅槃寂静,其实阻绝了思想的正常功能,不思不想,其实是一种逃避,人要生活就要思想,不思不想、无念、无分别,只能进入无想定,不能灭苦、涅槃寂静。

  因为思想不是真正的苦因。思虑过多,固然是导致忧心、恐惧、嫉妒、懊悔、渴爱等苦恼,但是正确的思想是分别智,可以用来处理事情解决困难,正可以减少苦恼。

  那么,真正的苦因是什么?依佛法说,是“执见”或“自性见”,而最重大的“执见”或“自性见”就是我执、我见,其它的分别执见,如执取人相众生相、衣食财物相、喜怒哀乐相、好坏美丑相的绝对实体性,也会强化烦恼、痛苦,因为有我就有属于我的种种衣食财物、喜怒哀乐和好坏美丑,追求而因缘顺利就生耽溺、染着,因缘不顺利就生拒斥、嗔心。

  所以禅定的无念、无分别没有见到缘起、无我、无生的真相,不能摧破“执见”或“自性见”,所以不能灭苦,般若的无念、无分别,体现缘起、无我、无生的真相,破我见、自性见,才能灭苦。

  为什么单靠禅并不能见到真相?

  静坐中的禅定,心离外境,不攀附外缘,心住一境,内心没有思惟分别,所以不能起观照。如何起观照?这要止观双运,或是进入“四念处”的修行。

  “身念处”是动态的禅修,虽然觉知动作和身体的松紧、冷热、痛痒、酸麻等感觉,却不起思惟分别,内心如如不动。若心住于“身相”,没有观照动作的变化因缘,就不能体会缘起、无我、无生的真相,若能止观双运,观照动作和身体的松紧、冷热、痛痒、酸麻等感觉的变化因缘,就能见到缘起、无我、无生,而与般若相应。

  更进一步,是“心念处”的禅修,虽然心念生起,思潮起伏,却不需要专注一境,只要觉照心念的生起、变化和消失,照理说,像这样心念是动的,似乎没有修禅定,也不会入定,却可以依此修习智慧观照。

  因为看清楚心念、思想的生住异灭,才能看到心念、思想无常的真相,可以算是智慧观照的开端。

  但这还不算是完整的般若观照,要进入“法念处”,领悟身、受、心、境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才能全面与般若相应、照见实相。

  这时,很巧妙地,思想、感觉、身体是流动变化、相依相缘的,虽说有思想、有分别,却是如幻假名的分别,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无念、无分别。

  这是由四念处进入无念、无分别的般若智慧。

  另外,也不妨以唯识学的角度来解释。

  唯识学把迷妄分别界定为“识”,把般若的无分别界定为“智”。智慧的禅修,就是“转识成智”: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思想、见解)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我见)为“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