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各位居士,阿弥陀佛!
非常高兴我们能够在这里共同地探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用很短的时间希望能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我们使用的课本是印顺导师《妙云集》里面的《般若经讲记》。《般若经讲记》里面其实有两部经。前面是《金刚经》,后面是《心经》。这两部都是以“般若”为主。
何谓“般若”?我们先来做一点解释。所谓“般若”,可以说算是因缘法里头讲得最透澈的因缘法则。
所谓“般若”,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来表达它,因为保留了原来的音,没有直接翻出它的意义。这样的意义实在很难用等同的中文来表达,所以就保留了音译的方式。
其实所谓“般若”,是在讲因缘法,所谓因缘法有四个字是最彻底的法则就是“缘起性空”,“般若”讲的就是“缘起性空”。
何谓“缘起性空”?其实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待,我们先看“性空”,什么叫“性空”?我们透过“般若”到底怎么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想其实有两个方法,一个叫作“透视法”,也就是透视穿透法,一个叫作“潜水法”。
在这里要教各位潜水的能力,因为我们经常在狂风巨浪的海面上,所以让我们常常是糊里糊涂的,不容易认清方向。但是海底的水是平静的,所以要教大家怎么去潜水,因为如果潜到海底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海其实并不是只有表面上那种狂风巨浪,到达里面反而得到一种宁静,所以这个叫作“潜水法”。
还有一个方式叫作“穿透法”、“透视法”。什么叫作“透视法”呢?就要从“性空”来谈。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任何的东西,我们其实往往只看到它的表相,譬如一支粉笔、一个人,都是看在表相上。那怎样去透视它?透过“般若”,“般若”有透视的能力。
如何透视?我们说这不是只有表相。在《金刚经》里头也讲到所谓“一合相”,这是一个和合出来的现象,怎样和合出来的现象呢?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缘组合出来的,其实是透过很多的因缘把它和合出来的。
我们想想看,一支粉笔有多少的因缘和合在这个地方。它必须要有材料、要有粉墨,我们实在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粉墨,总之是非常非常多的粉墨和合在这里。它不是无缘无故和合的,是因为我们要使用它,于是就有人去制作它,把一堆的粉墨经过机器,经过其它的粘着剂还有其它因缘的出现,当然我们不晓得这些怎么和合出来,总之它不是只有粉墨,要有人去造作它,而且还加上其它的东西,其它的粘着剂,甚至还要有简单的机器,去把它或者用模子之类的把它弄出这样的形状来。可见它不只是粉墨,粉墨只是其中的因缘,然后还要有人去造作、要有机器、要有粘着剂,然后要让它能够成型,不仅成型,还要把它装成一个盒子,不仅装成盒子,还必须能够把它贩卖出去,流通出来,这个流通到哪里呢?到文具店里头,然后我们因为需要用,我们会到文具店去购买它,我们刚刚讲了很多的条件、因缘,任何的条件都是因缘之一,所以,我们学“般若”就等于重新看待一个东西了。这个东西不只是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层面,要有人有兴趣做这个,有人要能够去贩卖,有人要能够想要用它,这个部分并不是融在这里面看得到的,还有一些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透视的能力,就是说这些所有的因缘,包括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属于心力的部分,也得要融进去。
那么,这些要全部都和合起来,所以透过这样和合出来,好不容易把它凝聚到一起来了。在它凝聚的过程当中还未成形之前是看不到它的。所以,我们看待东西不会就只有看它的东西而已,我们还会想到它凝聚之前的种种辛苦,在这个凝聚的过程里头,可能力量是够的,也有可能是因缘不足,有人可能想做粉笔的生意,他也去筹它的资金,但是种种因缘或者他觉得我不要做这样的一件工作,或许他换了另外一个行业,那他就没有把它组合起来,因缘不聚合他就没有把它组合起来,如果因缘聚合的状况那么它就会呈现出现象来,所以,一旦我们看到现象,它有前因,是很多的前因,这应该说只是目前的一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它会不会固定不动在这里?不会!
其实我们可以说透过“般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动态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是动态的,靠着我们不断地组合,其实这所有的因缘它还有这样的特殊性,就是它一直在离散,我们不断地和合它,我们不断地希望因缘和合,因缘和合,透过我们的执著和合因缘,我们会觉得这些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就这样因缘和合,就像今天这样的讲经说法法会,也要有心人不断不断地和合,不只是一个人在和合,是很多人在和合因缘,虽然有主要的人主要的因缘在和合,但它不是绝对只有一个因缘。它不具有单一性,它这里面怎么找也找不到单一性的。
也就是说,就算我们要在台北办一个讲经说法的法会,也要可能几个人商量,而不是我一个人摇旗呐喊,只是我一个人在讲那还是没用,如果周边的人都不响应就和合不起来,所以我们要先有几个人主要筹措之后再把消息放出去,然后感召其它的人跟别人讲,来促成这样一件事情和合,大家只要有心都是作和合的这件事情,那么现在和合了,这个和合的过程他是动态的,我们没有办法预算今天到底有多少人来,不知道,要到呈现出来,那么只是一个暂时的结果,这个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听一听,听不下去就走了,并不是这个数字就固定在这里,更何况我们分分秒秒都是在离散当中,我们现在一分一秒一直过一直过,过到我们所预计的时间用完了,我们又离散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为什么能够我们想要和合,那么拼命让它能和合,但是它和合的当下它却又不断地离散,不断地离散是因为这个当中它含有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的特性它含藏在当中?我们说这个特性叫作“性空”。
为什么叫“性空”呢?这个“空”它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常常讲说其实我们读经典,尤其是我们读般若经典,最难最难懂的是否定式的符号,这部《心经》才两百六十个字,要背它三岁的小孩都能够背,但是能够理解它的到底有多少,我们卡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卡在很多否定的符号上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不断地出现“空”,然后呢,“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等等,有很多的“无”,不仅“无”,又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否定符号困扰着我们,明明说四圣谛叫作“苦集灭道”,但是当中却讲“无苦集灭道”,这些“无”字就叫作否定式的符号,它不只是“空”,包括“无”、包括“不”,乃至包括“非”,在《心经》里这“非”字没出现,但是在《金刚经》里是常出现,佛陀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为什么叫作“非相”?这几个字眼都充满了否定的符号,“若见诸相”,“诸相”其实是表相,是“一合相”,“非相”在讲“性空”,只要是否定式的符号,我们就要想到它讲的是法性,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佛陀所说的法,我们把它尊称为佛法是因为法由佛出,由佛陀来宣说,我们把它尊称为佛法,我们说我们来学佛学佛,其实是学佛陀教导我们的法则,生活的法则、思想的法则、行为的法则,这些法则会有它们呈现出来的现象,但是还有更深沉的叫作法性,一个叫作“性”,一个叫作“相”。
如果你想要介绍两个人去相亲,那么双方父母一定会问,这个男生的长相如何?第一个最关心的是长相,是高的还是矮的,胖的还是瘦的,女众这边也是,男众女众都是这样从“相”来讲先介绍,然后是他的身世背景,这个是在他的背后还有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就说其实没有关系,不管他长相如何,但是他非常忠厚、老实、可靠,我们可以迁就,忠厚老实可靠,这是属于个性的部分,个性的部分是深沉一点的部分,这就不见得是外相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所谓的性深,讲得深,所谓性,就是在讲这个法则。
我们用透视法来看它里面组合的因缘状况,这位男众虽然他长得不怎么样,但是他非常温文儒雅,他的个性非常温和老实,那这个是讲深的部分,我们并不是说你老实能不能拿出来量量看几两重,他的温和到底有几斤重,有没有办法去量啊?没有办法!
现象比较是可量的,但是特性的这个部分是比较困难表达的,但是它又是存在的,也是会变的。他老实忠厚可靠但如果哪一天发生了一件比较特殊事情的时候,他不尽然都能够坚持得了,有的人他非常的温和,不发脾气,不表示他永远不变地不发脾气,特殊的状况他有没有可能发起火来呀?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是属于比较深沉的部分,叫作个性的部分,人有个性,所有的东西、法也有它的特性。所以常讲说金有金的特性、银有银的特性、铜也有铜的特性,所以它们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长相来。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特性的关系,它们的延展性、它们的熔点、沸点都不一样,但是这个从表面的现象都看不出来,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金属看起来明明是坚硬的东西,怎么会也可以把它熔成液体来铸造,它的特性会跟熔点、沸点都有关系,但是我们说这样的特性来讲比表相讲得更深一些,所以在特性上面讲得深,但是我们说所有一切最深的特性在哪里?就是所谓“性空”的特性。
不管是有情的众生或者无情的器世界物质,它们都有共同的特性就叫作“性空”。
那什么叫作“性空”呢?我们说这个“空”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否定“性”的存在,什么叫作“性”的存在呢?其实就叫作“自性”的存在。
我们一讲到“自性”的存在的时候,我们依稀仿佛好像我们曾经也有接触到所谓“自性”之类的,比方说我们来参禅打坐,也说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自性能够显发出来。
现在要讲的不是那个自性,“般若”里面对“自性”的定义,非常清楚的有三个特质:一个如果具有自性的话,它可以是单独,独存性、单一性、单独性。
第二个如果具有自性的话,它会有个特质就是它不会变;第三个它是实有的,是可主宰的意思。如果具有自性,如果这里面的任何一个具有自性的话,他就必然要合乎这三个特质。
什么样的特质呢?就是我是单一、不变、我可以单独存在、不受其它的影响,而且我纵然在这么多的因缘当中,我完全可以主宰这个现象的存在与否。其实,我们在讲的是这样的一个特性,是在讲因缘法则,不是在讲表相,是在讲因缘,所有的因缘就等于是条件,一个一个的条件。
如果说是具有这样一个特性的话,表示它是具有自性的。所以我们说“性空”很不好学,就是它是用否定式的,我们先把自性的定义定清楚,之后我们再来找,找得到找不到这样的特性?
我们想想看我们千千百百万万的细胞当中,有没有哪一个细胞说我可以不生灭?有没有哪一个细胞可以单独存在?不变的存在?可以主宰性地存在说我永远不断地就是要恒常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没有哪一个细胞可以如此啊?没有!有没有哪一个脏腑能够如此?我的胃好就是好?好到不受旁边脏腑的影响,我们的胃会不会受影响呀?会呀!我们的肝如果不好影响了胃,胃不好影响了肺,影响了这个、那个,中医有中医的体系,就说你如果肺不好影响了皮肤,你的肝不好影响了你的眼睛,你的心脏不好影响了你的舌头之类的。
当然我们不是学医的不是那么的准确,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五脏六腑互相会影响,有没有哪一个脏腑本身是独立存在的?能不能独立存在?能不能不变地存在?能不能主宰性地存在?没有办法的!
那么这个“空”呢,就是在讲这些特性是不存在的,它不可能是这样独立在那个地方,是找不到的。大家都在这里上课,如果有一个人在那里唱歌,是不是就影响啦?不能说你唱你的,我们大家都不受影响,是不是很困难呀?我们会觉得很难不去听到他的声音呀,所以一个在动的时候,其他人会受他的影响。这样的一个特性就叫作“性空”。
所以这个“空”字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它否定这三件事情,否定这三个特质(单独、不变、实有),所以先要把定义搞清楚,不要把这个“自性”跟平常讲的心性的自性混淆在一起。常常会觉得佛法难懂也就难懂在这里。
明明同样的字眼,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解释。所以,所谓的“空”,它就是在否定自性的存在,叫作“性空”。“空”本身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它否定自性的存在,那什么叫作“自性”呢?就是单独性、不变性、实有的主宰性。这三个特性。
这个也是我自己读“般若”读了好几年,有一天才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谈的是我们也糊涂了很久很久的,所以当我去发现原来其实就是在否定这三个特性的时候,喔!原来是讲这个,为什么我们却看不懂。就是在否定这三个特质,所以会出现所谓的三法印跟这个是相应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实就在讲这三个特质,待会我们读导师的书就可以看到。我们可以做一些对照,我们第一堂课把一些观念先疏通,所以我常会觉得“般若”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疏通剂,我说它是个通乐呀,一通就乐,疏通我们很多的自性妄执,其实我们有很深沉的自性妄执,我们妄执自性的存在,我们一直在追那个唯一的、最小的或者最大的,单一的、主宰的,我们搞不清楚这个世界怎么形成,最后把它归结在一个万能的上帝上面去,这也是一种自性妄执,不会说出现两个万能的上帝,我们很难接受两个,如果是万能的上帝,我们就说它是唯一的,唯一的真神,我们是不是有这种单一的倾向呀?
科学家一直在追追追,追最小的元素,其实我们说永远追不完。会随着我们科学文明的发展,会发现还有更小的,还有更小的。这宇宙到底有多大,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就想说这个大大大,应该大到有一个边界,其实是没有边界的,但是我们一直认为有边界,这个也是自性妄执。
因为我们在找那个单独不变的点。所以透过性空,我们也可以知道其实我们的生命没有起点,我们常常讲说无始劫以来,无始劫以来的生命流转到现在,但是我们还要去面对无尽的未来。所以从数线上我们可以找到当下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定出零点,但是我们没办法去定出最小的数,也没办法去定出最大的数。
把这个二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不就是这样,这个空间也是大到找不到端点,找不到边界,同样,要找那个最小最小的点也是永远找不到,然后我们在我们日常生活感性的层分上面我们也在要求唯一的我,要求我是你唯一的爱,你再去爱第二个人试试看,只能爱我一个,主宰对方你不准去爱别人,这也是一种自性妄执。
我们只能接受唯一的,而且我们喜欢唯一,常讲说当早年丧夫的寡母带大唯一的儿子,你看她是不是盯着这个儿子会盯得很紧,有人结婚就说你先生会不会是独子呀?如果婆婆是早年丧夫的寡妇,那真的实在是很麻烦很难相处,婆媳之间说要没问题实在太困难,因为有自性妄执的关系。母亲会觉得这儿子是我的,太太嫁给他说先生是我的,然后就争来争去,为什么争?为自性妄执,这自性妄执其实就是痛苦烦恼的根源。所以当父母好不容易把儿女养大发现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他们一直往外跑,又变成人家的先生、太太,我们就觉得很受不了了。
因为我们受不了这样的变化,但是是不是一定会变?必然会变!为什么?因为“性空”的缘故。这个自性是不存在的,不要以为他只是我们唯一的儿子,他永远不变的是儿子,他会变成人家的先生,他也会变成人家的爸爸,他会不断地变。
我们每一个人同样扮演很多的角色,我们不是扮演唯一的角色,但是我们却要求别人一定要扮演好对我唯一的角色,那会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所以,其实所谓“般若”,它告诉我们自性的不存在,这是妄执出来的,以“般若”比较简单的会直接就归在自性妄执,但是如果以唯识来讲的话,应该放在现象上来说,它就会把它分成所谓的俱生性的,还有分别性的执著。
什么叫俱生性的?就是宿世劫以来、累积过来的习性,有俱生我执,有俱生法执,还有我们这一辈子因为拥有了六根,就不断作分别,叫作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因为在现象上来讲,会比较细腻详细,在特性上面比较通透。
比方我们说这个人有够恶质一句话就够了,他是属于很恶性的人,但是我们为了要去证实他是恶质的,我们就说他吃喝嫖赌样样都来,或者懒惰,或者如何如何,在现象上要举证,现象上复杂,他所有不好的习惯性把它归到恶质上面的,就是恶性。
属于恶的成分多,光是一个恶性就可以通透他的这些行为都属于恶性的,在现象要把它讲得很详细,要举证他如何如何,如何如何这些都是现象、特性、个性。或者是说这个人有够善良,为什么让我们觉得这个人有够善良呢?因为他是善性的,那我们又要举证说他是如何如何善良,如何有爱心,如何怎样怎样,那是不是在讲现象!
所以唯识讲相,般若讲性,中观讲性,瑜伽讲相。属于般若、属于中观都是在讲法性,属于唯识、瑜伽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讲法相、现象,所以瑜伽、唯识很不容易读,乃至于我们说《解深密经》,为什么它深密?因为从现象要讲到深沉的性空是很困难的,觉得很深密,但是透过唯识我们说用潜水法就可以深密,就可以潜到水的深度去,其实并不困难。
以中观般若来看待现象,怎么看待现象?它的特性就是性空。那它怎么样形成出这些现象来,以般若来看,因缘和合出来的时候形成现象,所有的一切现象都是形成的状况,都是因缘和合出来的。在这有多少的因缘在里头,包括材料还要包括制造的机器,制造的人,行销的管道,还要买回来用,还包括这些无形的部分,所以,以般若怎么来看这些现象呢?那么就是说,其实它就是缘起的现象,缘起的现象包括了缘生跟缘灭的现象,其实如果以一个中观行者看待这一切,也不过只是看到缘生的现象,看不到缘灭。
我们的选举才刚过,选举的过程所有的候选人一直不断地希望能够缘生当选,如果有能力让他立委的宝座缘生出来,就叫作当选了。这个人当选表示他能缘生,能汇合很多的选票,他不仅汇合选票,他还要汇合很多其他有的没的很多因缘,不只选票,有很多的政治立场手腕,什么什么都在这里头,但有的人缘生不了,我们就看不到他当选的现象,因为他因缘不和合,不够和合,他还缺一些因缘,现象就显不出来。
而且在这个过程,选举的过程每天的行情都不大一样,很多人就想说那我们来预测好了,怎么预测?做民调是不是,有TVBS的民调,有什么民调,而且有些民调还不是真正的民调,它还有一些策略性的民调,还有去误导的民调之类的,然后又发现所有的民调都呈现不一样的结果,到底要听哪一个。其实这些都是在缘生过程当中的,还未缘生之前的现象,就看谁有能力去缘生出他的名份上的宝座,但是我们说就算你缘生好了,我们看到他和合现象,这只是一种和合的现象而已,这种和合的现象稳固了吗?其实是不稳固的,不管他的政绩如何,时间到了他又得下台了,时间我们是抵抗不了的,所以每天分分秒秒其实都在缘灭,都在因缘离散的过程,就是说我们透过我们的执著,如果有幸能够缘生的话,我们却还要去面对它的缘灭,因为这些所有的东西,所有组出来的因缘,它们都不是固定在那里不动,都是互相的一直影响着,相互地影响,选票也相互地影响,或者某一句话的出现,要弃谁保谁,那个话一出来也在影响,或者要如何配票,是不是也在影响啊?这些一再不断地都是影响着选情,那么所以透过般若就是要透视到这样的程度,所以确实人生如戏,这个过程当中真的实在是有太多不同的手法,只端看他有没有因缘福报把宝座缘生出来,但是就算缘生又不能不去面对缘灭,只要缘生没有不缘灭,但是如果他没有把宝座缘生出来,他就不用去面对它的缘灭,因为没有缘生就不需要缘灭,所以落选其实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就算当选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你可以去享受一时的门庭若市,到你下台的时候,照样也会门可罗雀,既然没有缘生出门庭若市,那么就去享受那份本来就有的门可罗雀,有的人喜欢安静觉得这样反而好,所以没有绝对的好坏,一旦爬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其实就是下坡的开始,就算跌到谷底又是上坡的开始。
所以透过般若,透过透视法,是在透视里面的因缘,不是外在的现象,透过这里面的因缘让我们更看透这一切,透过因缘法更看清楚整个世间的现象而已。
所以我们就讲,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宇宙人生间的真理法则,没有一件事情不透过这样的方式,这个真理法则可以通透一切,真理法则有一个特质就是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皆是,不是只有台湾适用,外国是一样适用,所以如果我们理解了这样的游戏规则就能读透这个宇宙的现象,如果我们法性搞清楚,其实法相自然清楚,为什么会自然形成出瞬息万变的现象,因为性空的缘故,但是这些千变万化的现象如过眼烟云,不管怎样高官厚禄还是有期限的,既然缘生自然会缘灭,所以不用羡慕别人也不用妄自菲薄,当我们知道这些,其实我们能够安然自在,不是消极而是随缘尽份面对所有一切现象的起起落落,随顺因缘,因为所有的因缘法则一直都在进行,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去左右它、主宰它、掌握它。
如果没有学佛法,尤其没有学到佛法里面的般若的时候,我们也会很想要我们的团体是最好的,我们的家庭是最好的,身体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无力感,我们主宰不了,我们主宰不了但是我们可以随顺因缘,我们要理解因缘,所以在佛法当中就讲如何对治我们的愚痴,当作因缘观,我们愚痴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因缘法,我们有智慧是因为我们理解因缘法,什么因缘法?就是缘起性空的法则。是讲得最透彻的,唯识也将缘起法,唯识有唯识因缘法的法则,中观般若有中观般若的法则,以这三系(般若系、唯识系、真常唯心系)来讲的话,各有各建立的体系,其实就是大乘三系,它们的法源在原始圣典上面,但是发展出来不同的体系,有比较究竟了义,也有比较方便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如果以般若来讲的话,以因缘法要讲得最透彻的是般若体系,性空唯名系的这个体系,所以在现象上叫作缘起法,在特性上是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我们看到缘起的现象,就是缘生缘灭的现象,我们这辈子缘生出我们的色身肉体来,根据我们的色身肉体我们又缘生出我们的家庭乃至我们的事业,我们自己又去缘生,但缘生出来的家庭事业这些会变,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生老病死,家庭离不开成住坏空,家庭事业乃至山川大地也是缘起性空。所以我们说般若讲的缘起性空不是站在有情众生作出发的,山河大地器世界也是如此。
所谓的性空不是透过眼睛看它性空不性空,而是透过理解之后思考之后,现象上有,空不碍有的存在,我们看到有其实只是现象,现象是有的,但是现象的当下是性空的,因为组合的因缘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缘是特殊的,所有因缘都是平等的,不具有单独性、不变性和实有的主宰性。了解了性空我们就不会一直陷在表相上,我们很多的痛苦烦恼是陷在表相上的追求,比来比去是不是在比现象啊!他比我有钱,他比我漂亮,心里的不平也都不平在现象上,如何让我们能平息平静下来,能够透视这一切,我们要从现象看到里面所有组合的因缘,这些所有的因缘条件都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所谓空是一个否定的符号,我们学般若就是帮助我们用透视法透视这些因缘。
所以龙树菩萨也讲一切法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因为性空,所以能够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因为空的关系,才现出千变万化的相有的这些现象来。
上一堂课把“般若”的观念先疏通了一下,究竟怎样看待“般若”,我想还是回到我们的课本上面来好了。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所谓“波罗蜜多”就是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的意思。我们是透过“般若”来度一切苦厄,来除我的一切苦,从有苦的此岸到无痛苦的彼岸,从有生死的此岸到达无生死的彼岸,无生死的彼岸也就是所谓涅槃,就是涅槃的彼岸,那是一个更高远的目标。但是我们如果善用般若的话,倒是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降低我们的痛苦,因为我们很多的痛苦是在表相上的追求,当我们深入法性的时候,我们应该会有另一个比较深沉的体会,往往就会发现我们所执著的东西其实都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没有意义是因为我们妄执它固定不变在那里,其实是不可能的,反而是我们要接受它的变,接受无常、接受好坏,都会有正反两面的。
“波罗蜜”是事业成办的意思,也就是说“般若”帮助我们从由痛苦的此岸到无痛苦的彼岸,降低我们的痛苦,那也是一种事业的成办,也就是所谓“渡”的意思,“渡”,就是“到彼岸”。苦是一种感受,有“苦受”、“乐受”、“舍受”,我们比较习惯的“苦”会在“苦受”上头,所以也有人会反对。佛教说我们一切都是苦的,有没有快乐的部分呢?有啊,有“乐受”没错,但是为什么一切都说苦呢?因为无常的缘故,“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因为无常才讲苦,就算是“乐受”它也是无常的。我们会很高兴光宗耀祖啦、金榜题名啦,这种乐也是一段时间,最后你又要去面对另一层的考验挑战,可见乐也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说其实往往讲到苦是因为“无常故苦”,从“无常故苦”中有苦的本质,从苦当中来理解什么叫作“无我”。
我们讲了性空要解释“无我”就容易了。“无我”是什么?“我”是性空的,“无”是否定的符号。“有我”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不稳固,每天都在变,时时都在变,只是我们的肉眼很粗糙,一个朋友好几年没见,我们说“喔,你一点没变”,有没有可能?没有,一是我们肉眼粗糙看不出变,二是客气、安慰的话,我们不会相信自己真的没变,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是性空的,虽然有我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不可靠不稳固,随时都在变化,细胞一直都在老化当中,所以我是性空的,也就是“无我”。所有否定的符号我们都应该想到的是法性,而不是现象,才不会觉得不容易理解。为什么不容易理解,因为我们所有思考的都是在思考现象,很多人讲说“无我”,我很难接受,因为明明有我为什么说无我?这个明明有我是现象还是法性?是现象,有现象没错。这所谓“无我”的 “无”,是在讲法性的部分,我是性空的。所以说我们的这些痛苦会是从我们的这些当然一方面最基础的会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而来,无常故苦的苦,透过无我,反而有机会涅槃,才有机会止息下来,那样不平等才有机会止息下来,因为我们透过法性会觉得这一切是平等的。不管他是如何富贵,我是如何贫贱,富贵和贫贱还是性空的,都是性空的,在表相上看起来是不平等的,但是在法性上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是什么意思?就是所谓富贵不是永远不变的富贵,所谓的贫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贫贱,很多人的富贵也从贫贱当中努力挣脱出来的,但是很多人富贵之后挥霍,富不过三代又贫贱下来了。所以它不是稳定不变在那里,所以我们不用去执著表相而痛苦,因为这一切都是在变化。我们常常会想不开的,往往我们会以为这一切是固定不变,我们会执著在表面的现象上,我们的眼光非常短浅,看得都是非常短暂的部分而忿忿不平,我们把时间拉长的时候,这一切都还是很平等的,平等到什么样的程度?平等到不管你是什么人,所有人都要面对生死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的富贵而免于生死,如何能够免于生死、脱离生死的苦难?唯有透过般若,反而是透过般若才有机会跳脱出来,所以是透过般若来渡脱我们的苦厄。
我们要透过“闻所成慧”,第一个我们要透过听闻,然后听闻日久,解法至深,在佛法上来讲叫作“闻所成慧”,听闻佛法,我们学习离不开闻思修,先透过听闻,闻解以后,在于自己心中来详审观察,就是对前面所提的这些问题,能够有系统有条理的深一层的认识,系统跟条理就很重要,透过有系统有条理的方式我们比较能够收纳、运用并且是深一层的认识,然后将这种深刻的体悟跟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并且是体验在寻常的日常生活中,这叫作“思所成慧”,透过思维之后还能够更修禅定,因为思所成慧的部分等于是从比较粗的慢慢能够把它调得更细,但光是思索还不够,还需要修定来辅助,在定境当中更是审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般若讲的就是真理法则,缘起性空就是真理法则。透过禅修跟我们的思结合在一起,这叫作“修所成慧”。再不断地去深入时常修习的话,那么般若智慧即可发生,自然能够发生。
所谓的“闻所成慧”,是先透过文字般若,第一个阶段一定要有文字的基础,这文字基础就是因为我们要引经据典,是佛陀所说的,要正确,而不是某某人的创说那就麻烦了,是某某人的创说难免是属于凡夫的部分,所以我们发了一张大阿僧衹劫的表,从凡夫如何到成佛的一个过程,般若究竟有怎样的作用?超凡入圣是第一个阶段,无生法忍之后而成佛。
如何超凡入圣?刚才也讲了,这个其实就是涅槃的境界,第一次的涅槃在这里出现了,什么叫涅槃呢?就是透过缘起性空,我们这是文字的,之后要运用在生活上面,叫作观照般若。所谓的文字般若其实也就是刚才讲的闻所成慧,这观照般若,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
所谓观照就是逐渐脱离文字的,如何脱离文字,就是说在生活上人我是非不断地发生,磨擦争执,这些一直不断地发生,事业的起伏、身体的起伏不断地发生,如何透过我们所理解的文字转换到实际的现象来对应,那是一种观照。
所谓佛法的可贵不是说只是透过嘴皮子讲讲而已,不是只是理论的,必须是付诸实践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是很清楚人生间的这些真理法则之后运用在我生活上的种种困境,乃至走到大自然间山河大地、春去秋来、花开花谢,这些也都合乎般若缘起性空的法则,这些都必须要对照,这就是观照般若。
那么这里才会有实相般若的现前,所谓实相就是真理实际的现象,不仅是法则,实际的现象是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现前的,所以在这个之前的过程,你必须思想是正确的才可能达到,就好像路径,你必须走的是正确的。从凡的阶段到佛的阶段是意境的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很重要的就是般若。唯有般若才会帮助我们找到阶梯爬上去,并且透过般若,放下很多包袱,我们才有能力上去。
我们能够放下执著、放下自性妄执我们才能够往上爬。如何能够思考得正确,那当然是要先透过文字,再透过观照,所以当实相般若的现前叫作“绝诸戏论”。什么叫“绝诸戏论”呢?就是已经脱落了语言文字,真理现象本身其实是没办法言说的,这也是佛陀成佛的时候他说所谓成佛,他到达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他看整个世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可以尽虚空界看透了整个世界的事,他就发现说,喔,原来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来教导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阶次很低,我们同样都在地面上的话,我们都一直在著相当中,我们都不知道法性为何物,因为唯有透过法性才有机会往上爬升,那么也等于说,到成佛的时候看清楚了这些的时候,那种真理的现象是没办法言说的,所以确实我们一旦去touth到真理现象的时候也是没办法言说,那为什么会在这里TOUTH呢?常说这下面乌云密布看不到阳光,这里就好像是太阳光照射大地,但是我们就是被我们的这些乌云给遮挡了,如果学过唯识就知道,其实我们被我们的第七意识俱生我执的杂染所阻挡著,般若帮助我们拨云见日,在这里好不容易一道曙光正好投射下来,之后我们确信上面有太阳,在这个之前其实我们很容易退道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老是怀疑,真理到底是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验证到,佛法可以帮助我们验证,一样是透过实验可以证实的,当一道曙光射下来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再怀疑上面有没有太阳啊?不再怀疑了,它的质一样,但是它的量很少。它只是一道曙光,但是起码让我们确信上面有太阳。当我们去接触到这一道曙光的时候是无法言说的,叫作“绝诸戏论”的。无法言说,但是我们也常常讲说不能因为这里无法言说,所以前面不要言说,这样对不对?不对!因为前面还需要文字,需要观照的,然后实相才能够现前,这个实相慢慢地机会越来越大,因为这些乌云要把它变成白云,白云要让它破洞,所以到第三大阿僧衹劫,可以无功用地就是因为这个云破了。太阳光不洒射下来都很困难,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再刻意造作的从初地到七地的过程,还要刻意地造作,但是八地以上就不需要了,自然可以接受到阳光了,到所谓成佛就是尽虚空界,万里无云,没有任何的云能够挡住,过程当中,其实所谓乌云变成白云,白云再把它其实都冲散了,其实都是透过般若。所以《金刚经》来讲的话,以般若的修持,这个过程怎么到呢?它会有个很重要的就是有两个道,一个叫作般若道,一个叫作方便道,这个方便道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很多方便法门的方便道,方便法门的方便道都还在很前面,都在很下面的这个部分,所以说这个方便道它是成熟的老般若,成熟的般若叫作方便道,成熟的般若,所以我们说般若道是非常非常重要,那这里很大的一个关键在于发心菩提,让我们踏上成佛之道,发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透过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来伏心,降伏、慑服我们的心,任何降伏我们的心呢?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要无所住,因为一切性空,透过性空我们才有机会无所住,不然我们一直想要有所住,我们一直住在表相上的追求,这样我们是无法往上爬的,经常会退道,比方自己很用功,为什么我还是遭遇到很多的不幸?还是有很多的逆境,是不是有这种状况?这些所谓的逆境是不是也执相?我这么用功是不是也执相?我们会觉得我这么用功的相就应该得到一个很完美结果的相才对,为什么还是让我碰到很多的逆境很多的业障现前?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所以我们说学佛之后不保证将来就没有困境,困境还是有,但是我们有般若就不怕,用般若来转化,业障有时候对我们是一种考验,业障表示我们里面恶种子现出,变现出去,少了恶种子也是一件好事,业障没有现前不见得是好事,也就是说业障没有现前,恶种子要让它有机会出去,出去一定是业障,我们反而要高兴恶种子消失了,所以福报一旦现前,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善种子变少了,只是没有关系,我们要赶快再熏一些善种子进去。但是业障现前表示恶种子变现出来,透过业障是一种考验,因为跟宿世所做的有关系,不是我现在所为就能够改变得了过去,没有办法,在还没有结果之前可以改变,但是一旦结果我们就要接受,还没有结果之前我们还可以移花接木,用插枝法或什么法都没关系,结出来的果报就有可能改变。所以透过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然后所谓的出到菩提、究竟菩提,这是般若行者的一个路径,也唯有般若能够从凡夫到成佛,唯有般若可以如此。唯识所说的也就是透过理解性空的程度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比方完全不理解性空的人跟一个理解性空的人,他所现出来的世界是不同的,相信不相信?
所以我们不是改造外在的世界,而是从我们内心的世界先改造,先戴一副般若的眼镜看清楚一点,当我们的眼睛还没办法变得很般若的时候,起码我们用副眼镜来辅助,所以从发心、伏心到明心出到到究竟,透过这两道就是方便道跟般若道叫作二道菩提。我们一旦看到了诸法实相的时候,我们自然自在无碍,我们就是因为不懂识相为何物所以非常有碍,执著而有碍,有很多的障碍是因为我们的执著,如果能够愈与真理结合的话,我们的烦恼愈少,因为我们的烦恼来自我们的自性妄执,般若专门在破这个部分,透过性空而破,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愈着相就愈往下堕落,如果愈能够知道什么叫作性空的话,就有机会朝成佛的方向来,那么如何能够成佛往上爬?一个就是先要融相即性,之后这里叫作泯相证性。对法的理解,我们在初学来讲把它分成法性和法相,现象上的属于法相,表相山河大地看得到的,不只是看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相,声也是相,我们喜欢听好听的话、赞叹的话也是着相,我们听不得别人在骂我们,诽谤我们有暴跳如雷,这是不是也着相啊?不是只有外在的这些现象。我们喜欢美食,是不是也着了舌相、味相?我们一定要闻香,各种不同的香,是不是也着了鼻子的香相?或者我们喜欢去按摩,触相也一样是着相,所以如何不着相?首先先融相,怎样融相?把刚才讲的法性的观念融在里头,叫作融相即性,相的当下,性在当中,我们人的长相个性是不是在其中啊?所有一切的表相因缘法,法性在其中叫做融相即性观,这个要做什么呢?就是帮助我们离相,这个过程其实是帮助我们离相,之后泯相证性的这个“泯”才能够呈现出无相来,诸法实相乃诸法空相,又叫做诸法无相也叫做诸法实相,这是一样的,虽然语言文字那么多种都是在讲真理的现象,真理的法则在缘起性空的法则上面,现象自然会现前,它是透过“泯”、透过“离”才可能到达涅槃,这个之前我们就要先理解刚才讲的不、无、空、非,这些否定的符号,还有离、泯、灭,灭相就是无相、空相、就是实相,这些都是在讲真理的现象,真理实际的现象乃诸法空相,诸法无相,因为透过性空出现的乃诸法灭相。能不能涅槃要看有没有灭相的出现,是这些符号很困难,平常如果讲善恶因果就容易,善恶因果为什么容易讲?讲在现象上容易讲,讲在法性上就很难讲,因为到法性的程度都要透过否定的符号,性空,就是从性空而出现的,透过性空,“无我”的这个“无”也是在讲性空,“不生不灭”的“不”也在讲性空,若见诸相非相这个“非”也是讲性空,所以为什么《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那个“无”,也在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虚空的缘故。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众生?因为我们不理解性空,着相就会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所以以前读《金刚经》也是把它反过来读,我觉得我读懂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差距圣者有多少,从凡夫到圣者的差距。其实就是透过否定的符号甩掉了很多的自性妄执,不能一直用肯定的符号,用肯定的符号其实我们一直不断在加重自己的包袱,所以我们说佛法的这种智慧,般若智慧是透过否定式的逆向思考,逆向思考的基础在性空上面,从性空而出现了不、无、空、非,过程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离相、泯相、灭相,越不离相越着相就越不自在,就越是执著痛苦烦恼,束缚越重,轮回生死糊里糊涂,在这里总算逐渐清醒过来,觉悟,透过不是只有忙在生活的层面上,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到生命的层次里头去,那个是深沉的,所以这种深沉的部分就是要透过因缘法的观照,样样都看得深入能够透视,乃至于在这个表面的现象我们能够潜水,潜到海底的深度去,下面是寂静的,能不能潜下去就看我们有没有离相的能力,愈能放下爬得愈高,愈能够深入法性愈是身轻如燕,愈是往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范围愈大,范围愈大看到愈平等的现象。我们都在同样的平面上所以就很着相,你到底是穿什么衣料、拿什么手帕、撑什么伞,那个跟我们的生死一点关联都没有,但是我们为了追这些,汽车到底要开什么牌的,那都在着相上头,也因为着相所以我们就一直沦陷在下头,如果我们理解性空就有机会跳脱出来,在一楼看到的景象和二楼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在高楼大厦看下去只看到人,看不到男女还是老少,这是不是脱离了我相、人相,所以就是愈高的时候看得是愈平等,所以佛陀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佛陀看待一切众生是完全平等的,所谓的平等才合乎真理的现象,我们现在不平等是颠倒相,我们各现各的颠倒相,我们有各自不同的执著,所以所现出来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管你现出什么样的世界都是颠倒的世界,如果从颠倒的世界转,把它转正、转向,愈TOUTH到真理的法则就愈有机会觉醒起来,所以在团体当中,不需要什么争宠不争宠,跟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因为受宠就不用生死,人我是非里头再怎么争,争的都是那些表面现象对生死一点帮助都没有,反而让我们轮回的机会还更多,是不是这样?尤其年纪比较大的时候,一般我们说老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以佛法来讲,老是一件好事,老才是宝,因为我们透过年纪透过岁月、生活体验,我们会发现年轻的时候我们追求的事情跟年纪大的时候追求的是不一样的,年纪愈大其实愈想要深入的是生命的层次,不是只有生活的表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够不断地延续?那么这是生命的层次问题。所以就不要在表相上面你争我夺,一点意义都没有,那是因为往凡夫这头去了,所以我们希望从粗的分别到细的分别,之后这里是根本无分别智的现前,它是平等地现在我们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办法去演说的。所以《金刚经》里面就讲到“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的圣者,他能不能说我证果了?不能说,一旦说了表示没证,因为一旦证了的时候那种清楚跟明白会觉得语言都多余了,是因为那个现象如实的现前,我们之所以争都是在果位低,才会在这边争,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不需要文字,还需要文字,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让我们从此岸起码先到彼岸,那么需要打造一艘般若船到彼岸,但是能不能到彼岸?看我们这些文字观照的般若能不能放下,还得放喔!所以叫做“绝诸戏论”,它是“绝诸戏论”的,是因为放下了文字语言,要放了这艘船才上得了岸,不能拖着船上岸,但你不能没有船,你没有船是到不了彼岸的,所以般若先帮助我们从有生死的此岸到无生死的彼岸,先解脱生死涅磐的当下,其实是可以解脱生死,如果我们的心量有限,那么先自我解脱,如果我们的心量更大的话,就是会希望把这么好的佛法,这样的一种觉醒还能够周遍更多的人,那么就是行菩萨道,还可以再继续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菩萨到圆满,所以所谓的般若是三乘共证的,哪三乘?“声闻”、“缘觉”跟“菩萨”,尤其“声闻”第一个阶段,一定透过对真理的理解才有机会解脱,所以这个地方叫做涅槃果,第一个涅槃果,但是到这里叫做菩提果,因为我们说所谓发心菩提叫做菩提种子,先下菩提种子,到这里叫做三菩提,到这里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也是有阶段的,所以所谓菩提就是一种觉醒的心,但是你要觉得正确才可能脱离,你觉得不正又偏离掉了,所以这里叫正觉,正觉就是三菩提,是翻它的音过来叫做正觉,但是菩萨他要三藐三菩提,他要正遍等正觉,正遍等正觉到究竟圆满是至高无上的,无上正遍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菩提果跟一个叫做涅槃果,所谓的涅槃果这是第一个阶段,最小的涅槃是个人的涅槃,到逐渐涅槃到究竟涅槃,因为跟我们这个科判有关系,先把这几个观念先沟通,我们再来看我们的科判表……
此经译者是玄奘大师,因为如果以天台来讲的话会先透过经题的解释之后介绍译者,然后才介绍经文,关于译者因为有翻译大师才让我们有机会透过汉文的系统来理解佛法,也因为翻译得太好往往我们有时候也忘记这个佛法佛教是外来的,尤其我们汉译系统算是在整个翻译的范围里头是最广的最周全的,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乃至到密教都有,但是如果是南传来讲它只有大乘兴起之前原始佛教的这一段,密教来讲只有后面一段,我们汉译的系统倒是全部都有,那么是经过玄奘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在西元628年到645年间到印度,645年回国,翻译了非常多的经典,《心经》也是由玄奘大师所翻译的……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跟“涅槃寂静”,这里也讲到以这三法印来讲的话,跟我们所谓性空的三个特质它们是相应的。第一个世间没有不变性,我们的空是不是在否定不变性!否定不变性是因为诸行无常的关系,也就是说因为没有不变性所以诸行无常,这是一个无常的世间,所以无常地变化。第二个世间没有独存性,单独性,独存性的东西因为一切的事物都是因为因缘假合,小至于微尘,大至于整个宇宙,都没有独存性,所以我们这个“空”字是不是在否定独存性,否定不变性!第三个世间没有实有的乃至于主宰的特性,所以这三法印也就跟性空相应相契的,那么尤其到大乘佛法的时候,其实一个实相印就够了,就叫作性空的法印。刚才有没有讲到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在讲真理的现象。透过空、实相印来贯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乃至到涅槃寂静的这三法印,所以,般若是通达真理的智慧,般若是道尽了真理,这跟一般世间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所以,凡是真理就要合乎三个定义:一个就是本来如此的,本来如此。不管佛出世或者佛不出世,真理法则本来就存在,只是因为透过佛陀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圆满之后彻见了这一切,回头告诉我们,所以只要是真理就必定是本来如此的,而且也是必然如此的,还必须是普遍如此的。普遍如此,不限任何区域、时间,所以常常讲说如果牛顿定律或者什么定律,它是不是都有限制的?在某种物理条件下,它的实验合乎这样的法则,那都只是定律,所谓的真理是尽虚空界的,是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的束缚。
因为我们讲了“般若波罗蜜多”,然后“心”,为什么叫做《心经》,这个“心”,所谓的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中心,大乘佛法又以般若波罗蜜多法为主要中心,“般若波罗蜜经”当中又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中心,这所谓的中心呢,是中心的中心,所以叫做《心经》。那么也就是说整个佛法包括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所谓的小乘佛法就是声闻法,就是以解脱为主的,所谓的大乘佛法就是从凡夫一直到成佛的这个过程需要透过行菩萨道的,这个部分才是究竟圆满的部分,当然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根基、心量的不同,会有大小的差别,其实是跟心量有关系,虽然佛陀的时代都比较以解脱为主,但是其实佛陀要讲的是菩萨道为主的大乘佛法,所以大乘佛法当中有三个系,一个就叫做般若系,也就是性空唯名系,第二个系唯识系,也就是虚妄唯识系,第三个系叫做真常唯心系,有三个系,这三个系当中就是以般若系为中心,讲得最究竟了义的部分直探真理法则是般若系,所以又以般若波罗蜜多法为主要中心,这个领域当中有很多的般若经典,又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的中心,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心经》是好几个中心的中心,最心要的部分也是佛法的心要,佛教与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智慧,智慧当中又以般若法为最重要的中心,那么《心经》它本身讲的就是般若法门,而且它非常简短,很方便受持。透过《心经》也可以了解整个宇宙人生间的真理法则,乃至会是我们的受持很重要的法门。
我们今天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式进入经文。一部完整的经典必然具有三分,譬如《金刚经》具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这部《心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之心要的部分,是在六百卷的般若经当中,有一品叫做《学观品》,《学观品》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所以在这里可看我们的科判表,既看不到序分,也看不到流通分,它其实是属于正宗分里面的一品叫做《学观品》。它是属于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的《学观品》。因为《学观品》与此部《心经》正好完全一模一样,应该是从那里节录出来的。所以,这里就讲到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把它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以这部经没有首尾,没有“序分”,也没有“流通分”,直接从《学观品》进入。
从《学观品》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包括两部分:“标宗”与“显义”,第一句话先标出宗旨来,之后才显义。显义里会有“正为利根示常道,曲为钝根说方便”。如果是利根者会比较透过正常道才容易能持久,应该用正常道来看待;对钝根来讲,因为根基还不够好的状态,那只好为他说方便法。任何说方便法?我想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咒”。
在法说般若体方面有两个部分:修般若行、得般若果。任何修般若行?透过蕴,广观蕴空,然后略观处界的空,最后结显空义。所以这是从蕴处界来着手,这个跟杂阿含是一致的,透过蕴、处、界,但在蕴方面是比较广一点,比较详细地说明,所以后面会有融相即性观,还有泯相证性观。这是上一堂课讲的,先让大家有点概念。相跟性之问题,先融相,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相有的状态,我们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我们是有差别相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所执著出来,所看到的相是不一样的,各有各执著相,所以首先融相,还是著相的状态那怎么办?先融相,先把相跟性融在这当中,我们也接受著相的状态,但是我们从这个现象里是否能够把法性的部分做深入的观照,叫做融相即性,那才有机会泯相证性,能够离相、泯相到灭相,证性,验证出空性来,所以自然会出现空相,叫做证性,验证出空性来,所以叫泯相证性观。这两个观是很重要的,也很好用,我们后面再来解释。
所以从蕴,五蕴,做了比较详细解说之后,就会进入所谓的处、界等空观,最后结显空义。还是结显在空义上头。性空的法义,那就是修般若行之后会得般若果,所以般若果就分两个部分:涅槃果跟菩提果。涅槃果属于三乘共果,菩提果是如来不共果,唯有如来经历究竟菩提果过程,从菩提种子到菩提到三菩提,到三藐三菩提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菩提果是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来的不共果。那么什么叫不共?就是唯有如来,只剩下如来。为什么叫三乘共果呢?第一个阶段多还是属于世间法。这里是超凡入胜,这里是无生法忍,相当于从五乘共法到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所以叫五乘共法。从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前面叫做共法,能不能超凡入胜到四果证无生,都得透过般若才有机会从出世间法而世出,这里世出还不是它的特质,要到四果圆满相当于七地的圆满,所以它属于三乘共法。般若还是共三乘,乃至成佛这个叫做如来不共果,因为成佛是一个结果,前面都可以说是因,它还是需要般若,从般若道到方便道,所谓方便道叫老的般若道,成熟的般若道。所以这里叫大乘不共法,最后只剩下菩萨,前面人、天、声闻都可以走到这个阶段,但是菩萨一样都要具有这个基础,到这边来讲,三乘共法都是透过般若而解脱。但是在原始佛教期间没有性空这样的观念,都是在讲空义,能不能解脱关键在于空义,原始佛教的空是从无常、无我来讲,这都是合乎空义的。性空一直到大乘佛法之后才有,般若系这是大乘佛法,是在西元0年左右之后才有,在佛陀出世时代,大约西元前五百年左右经过了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部派佛教三四百年当中没有性空,不是透过性空来讲,是透过三法印来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到涅槃寂静,那也叫做空义,般若“缘起性空”的“空”也等于提供了声闻缘觉的解脱之道,所以也叫三乘共法,三乘都可以用,但后来菩萨能够非常方便善巧,悲智双运,我们对菩萨的观念都是比较慈悲形的,但是菩萨没有不具智慧的,他们必须要悲智双运,菩萨的智慧就来自于般若,菩萨如果没有般若就不名为菩萨,是会败坏的,为什么会败坏?因为执著于表象上,在表象上是很容易退道的,菩萨他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如果一直只有在表象上要行持的深远度是不够的,必须深入法性才有可能,尤其菩萨果位高的更是如此,因为深入法性才可能尽虚空界,才可能自在无碍,所以这里叫做涅槃果,从超凡入胜就开始,以个人的涅槃到无生法忍才算比较圆满,四果叫涅槃果,到成佛叫菩提果,也叫如来不共果。我们透过修般若行而得般若果。如何修般若行?从蕴处界来,所以融相即性、泯相证性是很重要的修持方法。
首先先标宗:标示出最宗要的部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谓的“观自在菩萨”不一定完全指的是普坦罗罗迦观自在菩萨,就是说不一定是在南海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或是哪一位菩萨,说实在的,只要我们透过般若的观照我们自己也能得以自在,也能够观自在菩萨。因为如果我们是一位大乘行者来讲我们发的不只是自我解脱的心,我们发的是学佛而成佛的大心,那么就称为菩萨,发菩提心者我们就称为菩萨,至于我们是不是能够“观自在”,那么就要看我们能否行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不自在的菩萨是因为我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当然我们从凡夫菩萨开始做起,从初学开始,所以我们说菩萨就好像初一的月、初二的月,成佛就等于十五的月圆满,但是也是从初一开始,从一点点开始,所以我们说从凡夫菩萨到圣贤菩萨到最后一阶段叫菩萨摩诃萨三个阶段,当然第一个阶段我们还不是太自在,但是我们可以朝着自在走来,那如何自在,我们是透过般若波罗蜜多,而且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说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因为他行的是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而度了一切苦厄,所以空的本身,般若本身就是能度一切苦厄的,因为让我们的自性妄执能够降低,我们的苦厄来自于我们的自性妄执,自性妄执会招惹很多很多的苦厄,所以我们如果一直照见我们五蕴皆有,那就根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那就是一个不自在的菩萨,所以般若经典反过来读容易理解,因为反过来就是在讲我们凡夫之境界,透过法性空慧所显示出来就是圣者的境界,它有个特质是透过否定的符号,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说人究竟怎么结合在一起,我们说这个人其实也等于是一合相,是众多因缘和合出来的,有五个蕴:色、受、想、行、识,也等于说形成出来的一个相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叫有情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既然众缘和合而生那么终有一天会众缘离散而灭,所以我们说是四大假合,或者叫做五蕴和合出来的。五蕴,为什么叫做“蕴”?蕴是聚集的,色蕴有色蕴的聚集,受蕴有受蕴的聚集,想蕴有想蕴的聚集,行蕴、识蕴……尤其佛法来说属于心理的行为占得多,属于物质的反而少,所谓色,它是一种质碍性,而且它是会变坏的,色蕴它有这两个特质。什么是质碍性呢?假如一种物质是一根粉笔,这是第二根粉笔,这两根粉笔没办法把它融到一起,除非透过其它的方法,它们各自占了空间,它们之间会相互妨碍,各有各的空间,所以是有质碍性的。我们色身本身是色蕴的结合,当然不只是色蕴的结合,还包括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我们较看不到的,我们看一个人几乎看到的是色蕴,整个色身肉体,但是我们是否也看到这个人的表情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情?因为从他的受想行识所显现出来的,尤其是佛法更注重心理的部分,属于物质的现象它占的比例反而少一些,但是所谓色蕴它集合了很多很多比方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既然有这些根,是不是有质碍性啊!是有质碍性的。我们坐火车抢了一个位子坐下来了,第二个人就无法坐下来,这就有质碍性!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有质碍性,物质本身一定会变坏,为什么会变坏?物质是缘生出来的,它必然会缘灭,必然会缘变坏,所以色蕴不仅是眼、耳、鼻、舌、身根的和合,也可以说是地、水、火、风的和合,如果四大不调那就生病,四大离散就死掉,四大结合,其实不只地、水、火、风,还要有空及识进来才成为一个人,所以所以本身也是有众多因缘和合在这里,而且每一个因缘随时都在变,因为我们有色蕴,所以我们有受蕴,感受直接的领纳,如果是夏天外面很热,一进来好凉快,马上感受到舒服叫可意受,很合我的意,那是一种受,但是如果说外面很热,进来又没空调,眉头马上皱起来,那叫做不可意受,是很直接的受蕴领纳。这种环境上的还好,如果是人际间的,他对我笑或者对我瞪眼,那个受蕴马上出现,人际之间很容易就立刻影响了我们的想,他为什么对我笑?他对我有什么企图?为什么瞪我一眼?我有哪里得罪他了?如何如何就开始想了,我们想之前要有受,所以受是很复杂的,整个环境很舒服,那在人际之间碰上不舒服的状况或许我们稍微能忍受,但大环境很差,热得不得了,五蕴炽盛火上加火,马上想的都是很差的一面,所以这些也都是种种因缘和合出来,所以想,或往好的想,或往坏的想,都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一旦想,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要去报复他或者怎样怎样。如果以唯识它讲得更细,受、想、思,那个思是更集中的,想是比较涣散的,妄想妄想,想本身是比较涣散的,思是会做一些整理,去审虑、思考,思虑之后更要集中,发动之后付诸行动。所以付诸行动的方式也很多样化,最后蕴藏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所有的种子所造的业力,就蕴藏在我们意识里第八识的田中,业因为蕴藏在第八识的田里头,将来它的业障或福报会现前,是跟我们这样一串的活动有关系。有的种子比较早成熟,就现出果报来,有时候会现出业障来,要看里面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到这辈子结束之后它会大量成熟,成熟出我们的色蕴,眼、耳、鼻、舌、身到底长什么样子,如果我这辈子老是去障碍别人光明,人家要去学佛,你老骂人家说你吃饱没事做,你为什么要去听经?为什么要去闻法?那怎么办?这些也会影响你的受想行识,然后种到第八识田里,之后这些种子结果出来就会变成障碍自己光明的果报,会得到生盲的果报,眼睛会不好,乃至于瞎掉,那是果报的问题,那是过去所造的业。当然我们这辈子如果愿意改善,愿意去努力的话,也可以眼盲心不盲,当然造作上面是很复杂的。
总之,我们把一个人打散了说,原来我不只是一个人,因为我们容易落在单一性上,落在单一性有什么坏处?我们的慢心很容易起来,尤其有的人上面有八个姐姐,只有我一个男生,于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我是唯一的男孩子,那个唯一让你觉得我要怎样便怎样,所以那个唯一有时让我们的自性妄执会比较大地展现,属于染著的部分出现得更凶猛。当我们的慢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贪嗔痴慢疑都有对治的方法,我们贪心起时常做不净观,嗔恨心很重的人做慈悲观,愚痴心很重的人做因缘观,慢心很重做界分别观,就是打散,不是就只有你一个,这个一是众多的因缘和合出来的,那种自主性、主宰性会降低。所以,我不过是五蕴和合出来的,目前还能调和的时候我才能够存在,如果五蕴一旦不调和,一旦离散,我也就死掉了。所以“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而是否定这里面的任何因缘,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单独存在,不变地存在,没有可以很主宰实有性地存在,所有的因缘都非常平等地存在,没有哪一个因缘可以单独或特别重要,都是相互和合出来,都是性空的。照见五蕴都是性空的。每一个蕴都是性空的,这五蕴和合出来的我也是性空的。所以叫做无,我只是现象,在法性上我是性空的,所以我们自己没办法掌握,如果我自己能够自主,我就要永葆青春美丽健康快乐,但是我们没办法主宰,我们一旦没办法主宰,我们却很想去主宰儿女的,那也是一种错误,我们很想主宰别人,也是很大的错误,我们连自己都主宰不了不要想去主宰别人,反而当我们不去主宰别人的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才会变好,我们观察看看EQ很差的人,往往属于主宰欲很强的人,他都要别人去配合他,他不去配合别人,所谓EQ好的人是比较能放下自性妄执,配合整个团体,这样在团体中才能受欢迎。所以愈能够放下自我愈体会到无我,像“照见五蕴皆空”是不是也能体会到无我。这个我不过只是五蕴和合、六根和合、十二处和合,十八界和合,都是这些因缘的和合,而且是暂时的和合,不表示我永远和合,哪天我离散掉,每一个人只要和合之后一定会离散掉,只是我们离散的时候我们要以何种心情来面对,老化的时候,一旦身体老化病痛就来了,我们都得接受,也要能欢喜纳受,因为我们理解我是性空的,我是会变的。所以如果能“照见五蕴皆空”,也等于说从有我而到无我,愈是无我、愈不以自己为主的时候,也等于说愈能度我们的苦厄,我们的苦厄怎么来?就是自以为是。我要如何如何,其实也是招惹很多的事情,太标榜自己的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很容易招惹上来。愈是无我的时候,内心的苦厄少,外在的苦厄自然就少。我们愈是无我,愈是淡泊名利,愈是不与人争,那谁来跟你过不去。愈是有我苦厄愈多,愈是标榜自己、突显自己,费尽心思、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造作很多恶业而不自知,那就会招惹很多的苦厄出现,所以自己招惹很多的苦厄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主,有很深沉的自性妄执的关系,很自以为是,觉得别人都不对、不好,只有我的最对、最好,那你招惹一定不少苦厄。我们要认清真理法则,认清事实,随缘尽分,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但随缘。这种随缘会跟整个真理法则相应相契的时候所感召的因缘福报是不可思议的,那不是自己追求来的,而是自然的。其实自己只要好好耕耘,名与利自然会跟来。所以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知道我是性空的,是五蕴和合出来的,每一蕴是性空,五蕴和合起来还是性空,没有一处不是性空,既然如此,我们到底要执著什么?要争什么?我们争的其实都只是表象上的事情,所以透过性空我们才有机会沉静下来,去感受那种因缘法的可贵,看这一切社幷会的变动、世界潮流的变动,其实在在都是因缘法。我们愈知道因缘法我们会愈柔软,愈随缘会愈柔软,像水一样,智慧就像水一样也是柔软的,到了什么容器里就变成什么形状,最能适应环境和时代,随着时代而走。
“照见五蕴皆空”等于很深沉地认识“无”,不自以为是,一旦自以为是就会招惹很多苦厄而不自知。当我们很深沉地感受到无我的时候,反而度了很多的苦厄、化解了很多的苦厄,这也是学般若非常重要的宗旨,就是“度一切苦厄”。一旦有智慧的话就不会无明起,我们的苦厄来自无明,如果我们不会无明起自然就不会与苦厄相伴相结合,这就是《心经》宗要的部分。
如何比较广泛地看待“五蕴皆空”的“空”?有两个方法:初步是先从融相即性观,之后才是泯相证性观。所以如何融相即性,它是一种加行,所以在唯识里也讲,要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都是在智慧上面的,资粮位是修福报,发心修福报。加行位就是要在智慧上去用功。
我们看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佛陀对舍利弗所说的,舍利弗又叫舍利子,不是火化后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个就是透过缘起性空,色是缘起的,空就是在讲性空,“性空”是在讲法性,“缘起”是在讲法相,缘起处法相来,是比较表相上的,在这样一个表相的深度里头它的法性是空的,因为性空所以缘起,为什么可以缘生缘灭?因为性空的缘故,所以可以很自在地缘生缘灭,如果当中有一个因缘说我固定不动,我单独存在,你看怎样缘生缘灭,是不是动不了?会卡住的。我们千千万万的细胞当中有一个细胞说它不要新陈代谢,那就麻烦了,那就会卡在那个地方,那是不可能的啦!就像色、受、想、行、识,没有哪一个蕴能够独立存在,都不可能,才可以很自在地缘生缘灭,因为它的特质是性空,也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生缘灭。色是透过缘起来的。所谓色是物质体,看得到的东西,这也是透过缘生出来的,但是这个色不是永远不变的色,也会缘灭掉,如何缘灭?就经过成、住、坏、空,以物质来讲是成住坏空,以有情众生来讲是透过生、老、病、死而缘生缘灭,是因为特性就是性空。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且不只是色而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都是如此。色受想行识都具性空的特性,所以可以变化,这叫做融相即性。融相即性是有这个相,但是不是含有这样的特性啊?是不是把相跟性融在一起,相跟性不是两件事,谈一个人可以谈他的相也可以谈他的性,他是一个人不是拆开两个人,叫做融相即性。最深的特性就是性空,而且这样的特性是可以尽虚空界的,不仅是有情众生,无情的器世界山河大地都是性空的。所以循着性空而透视一切,这就叫做融相即性。我们要看待所有的一切,我们的色身,我不易空,空不易我,我即是空,空即是我,那其实就是在讲无我。融到一起有我相没错,但相变来变去一直在老化、在凋零,这就是融相即性观。这个就是我们在修般若行的很重要的第一步。那么也等于说从表相穿透到特性上去了,看的是集合出来的那个因缘的特性,之后才能泯相证性,泯灭掉外在的现象而证实了性空。前面的融相即性观我们说要透过文字般若跟关照般若,听经闻法是不是透过文字啊?这是最初步的闻所成慧,回去要好好的思所成慧,回去思考,这种思考可能还是初的思考,之后要禅修,禅修就是细的思考,这种初或细的思维是帮助我们把文字部分纳入到我们生命的体系,文字语言这些都还属于生活体系而已,都还是表相上的。听闻,可以是东边耳朵进去,西边耳朵出来,所以属于般若并不是闻所成慧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进入思所成慧,仔细地去观照,而且要去运用。先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到我们的事业,一切都是性空的,我们只要随缘尽分就好,会减轻很多压力。我们很多压力都是求表相上的表现,我应该怎样应该怎样,那个应该就是有主宰欲出现,其实没什么应该和不应该,因为没有主宰性,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是随缘尽分而已。不要要求一百分圆满那就成佛了。知道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压力就少多了,因为我们还是在凡夫位上,不用要求自己马上变成圣贤者,如同成佛那么圆满,不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圆满,同时更要接受别人的不圆满。
我们现在讲《心经》里面的泯相证性观。上一堂课讲得是融相即性,也就是说在任何现象的当下都具有性空的特性,任何现象喔!有情众生也是现象,我们看到这么多有情众生在这里,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是这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当下是不是性空的?是性空的。所以《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是在讲相的性空。融相即性就是在理上先通彻,之后才可能泯相证性。能不能验证到那是生生世世、宿世善根因缘累积出来的,愈理解法性这个部分,愈能够证信、验证,然后透过理解之后你才可能验证得到,如果不理解的话就没有机会验证到。为什么要这么去想,这个相有的当下是性空,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呈现出相空的世界来。我们在世俗谛上看到的是相有的现象,在当下它是性空。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现象,它是相有的,也是性空的,这就是融相即性。融这个相,去思考理解法性的这个部分,性空之后自然会跑出相空来。我的个性很温和,我的长相自然会温柔,会比较圆融一点,个性比较神经质,长相就会比较菱菱角角,个性影响长相,所以,既然性空也应该是相空,这个就是泯相证性。所谓的相空其实就是实相的出现,是诸法实相乃诸法空相。证性就是把性和相吻合在一起。所以,“有相”是世俗谛上的现象,“空相”是胜义谛上的现象,也就是真理的现象。所以为什么说平常“相有”“相有”是起颠倒相,实际上应该是“相空”的现象。诸法实际的现象乃诸法空相。从世俗谛到胜义谛的过程中,性空是一个重要媒介,一下子要我们从“有相”当中说它“空相”,从相有当中说它相空,是不是觉得很难,所谓的实相、空相主要就是平等相,也就是无差别相。表示我们世俗谛上面的是有差别相。我们的痛苦烦恼其实是来自有差别相,如同在海的表面上不断起伏,波涛汹涌,但愈深下来它愈平静,为什么平静?因为它现出平等相,同样是空相,空相是透过性空来的。
所以就讲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垢净、增减,在世俗谛上是有差别的,般若是不排斥世俗的,而且接受世俗,从“体”上说有“生”有“灭”,从“质”上说有“垢”有“净”,从“量”上说有“增”有“减”这是从“相”上说,我们不喜欢“灭相”喜欢“生相”,不喜欢“垢相”喜欢“净相”,不喜欢“减相”喜欢“增相”。我们如果一直在表象上就是这样有喜欢跟不喜欢,一直躁动不安,然后我们的情绪是放在外头,让外境来决定我们的心情。学佛是要用心来转境,而不是境来转心,没有学佛就是境来转我们的心,我们要怎样用心来转境,就要从这个现象深进去谈法性,“生”、“灭”都是性空的,这个性空不仅是物质的有情生命,无情的器世界,包括思想理念都性空,思想观念上也是。所以说苦集灭道,也是用个“无”,还是性空的。透过这样的性空可以帮助我们平等,“生”是性空的,因为“生”不是绝对不变的“生”,它是含着“灭”的成分在的,“灭”之后便是往生,往下一个生命去。所以“灭”也不是绝对不变的“灭”,“灭”的当下其实又开始“生”了,他又去累积他下一辈子的生命体,他又去寻找他下一辈子的父母,藉着父精母血又开始成长他的眼、耳、鼻、舌、身,经过十月怀胎又生了。从现象上看“生”和“灭”是两件事情,但从性空上来说,它们应该融溶在一起,里面的因缘是“生”中带“灭”,“灭”中带“生”,不是单独存在的,不是不变的,也不是主宰性的。譬如白天、晚上明暗的变化,是明暗因缘慢慢彼此消长变化的结果,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性空上讲是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所以龙树菩萨就讲到所谓“不二”,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透过性空而产生相空,相空乃诸法实相、诸法空相。这个就是泯相证性。“泯相”就是超越了那个现象,如果我们不“泯相”的话,就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在现象上执著,只有深入到性空才能理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透过性空才能超越现象,达到诸法空相,看到真理。泯灭掉颠倒的现象深入体会到性空的特质。“不二”是在讲法性,所以是很深的。这盆花有开有谢是讲现象,不开不谢是讲法性,开不必高兴,谢不必难过,这样我们的心境就平衡了。所以性空帮助我们平静下来,心如止水。我们凡夫的大海是波涛汹涌,但佛陀的大海是平静如镜的。《金刚经》讲无量无数的世界里面,有无量无数的众生,每个众生有无量无数的心念,为什么佛陀悉知悉见,就因为性空的缘故,掌握性空的法则就能通彻这一切,让我们起伏的心逐渐把它调整。从有生有灭的欢喜和痛苦里头去找到平衡点。所以我们说生死跟涅槃,如果著相的话,我们是欣入涅槃、厌离生死,但是菩萨不是用这样的心,会有厌离和欣入是因为现象的关系,菩萨是透过性空,生死是性空,涅槃也是性空,一样是不二的,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平衡点在于彻见性空的缘故,在烦恼的当下是可以策发菩提心的,菩萨会愿意在生死流里头不断地留转,为什么?为众生。如果他只为自己想的话,就是著相的状况,跳出生死,进入涅槃,这个也是解脱道上的。所谓解脱道会比较在现象上来看待,但是菩萨为什么能够圆满到成佛,他凭的其实就是性空,才愿意不断在生死流中留转,乃至于他还要留惑润生,他要留下一点自我爱,才能感应生死,从生死当中来度化众生,如果断惑就离生了,就离开了众生,离开众生就不名为菩萨了。留惑润生这四个字曾经让我感动了好久,这唯有菩萨才能够做到,如果只是声闻缘觉,他们是不愿意这样的,他们会厌离生死、欣入涅槃。
所以我们来看看泯相证性,这里经文就讲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这诸法空相就是真理的实际现象,也等于诸法实相,什么样的相呢?其实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所以在性空当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在现象上是有的,但是性空的缘故,所以是不可得的,这个“无”其实也包括了不可得,讲到“不可得”也往往是在讲性空,就像《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还是不可得,这个所谓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其实一直在流转,当下的现在心马上变成过去心,抓不住的,所谓不可得就是不存有独存性、不变性和实有的主宰性,我们是否定了这些,这是抓不住的,叫做不可得。所以这里的“无色无受想行识”也等于“色受想行识”的不可得,也就是说是性空的。
从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空”“有”其实是“相即”在一起的,所谓“有”都是指相,而且叫做“有差别相”,在现象上面看到它的差别相,但是在这现象的当下是性空的,所以空和有是不相妨碍的,不因为空,有的就不见了,因为相有的当下是性空,性空的当下是相有,叫做空有相即。最后才会冥契毕竟寂灭的绝待空性,那也就是说透过般若缘起性空的思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等到真理现象自然会现前,什么时候现前呢?其实就在超凡入圣的关键点,如果我们本身确实看到了诸法空相或诸法实相,或者叫做涅槃相或者叫做灭相,这个当下正是我们超凡入圣的关卡,那么很多人会觉得我怎么都没看到?几乎看到的人会不会说他看到呀?不会!我们都是没看到的人,所以表示我们其实都还在第一阶段里头,第一个阶段里头其实他的果位都还多得很,从十信、十住、十行、十逥向、煖1顶、忍、世,第一还多哪所以不用急着说马上一定要立刻即是成佛,立刻开悟,成佛是那么遥远的事情,不是这样子一步登天一蹴可即的,不是啊!真的是累积出来的,怎样累积呢?累积我们愈来愈能够放下,才愈来愈能爬得高,意境上的提升等于是我们眼界的提升,眼光的提升,站得愈高看得愈远,看得愈远的时候其实整个会愈平静,所以当我们乘搭飞机从一定的高度看下去,山河大地真是一片宁静,也是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们到某个高度你才感觉到那种宁静,但是我们如果又回到地面上又很不平静了,只要是我们凡夫众生就很不平静了,为什么不平静?著相啊!看来看去比来比去,所以那种冥契毕竟寂灭的那种绝待空性就等于是相空的现前,真理现象的现前。
空性不是言语思想所能及的,但也不是不可知不可论的,并不是说不能去知道的,因为我们透过文字般若就有机会能够去了解它的,如果我们能够依着缘起性空的正论,来破除只认识表相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看到一般凡夫所看不到的部分,那就是透过慧眼-智慧之眼、般若的眼睛-才看到这个其中的组合因缘法,如果我们能破除我执和法执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般若慧就能现前,而且能够亲切体征,不只语言上而已,真能证得空性的话是即一切而且超一切的。所以本经在这一段有一个结论,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就是所谓即一切又超越一切。透过性空而超越了一切。性空是即一切,所有一切没有不性空的,但是透过性空我们可以透视、放下执著,我们就有机会让我们的意境提升,所以是可以超越一切的。这里的空中无色这些是从相即不离而证入的,并不是离相而有,就是在相的当下我们要去理解性,所以一般学者会把生死涅槃打成两截,打成两件事情是现象的问题,其实我们说生死跟涅槃都有相,但是它当下的性空就融在这个相当中了,应该是不著生死不著涅槃,应该是不二的,融溶在一起的。
佛法的中道实证可以说是内在的超越,所谓内在的超越是证真,然后这当然即是所谓超越的内在,超越的内在是达俗,证真与达俗。证真是内在的超越,是透过很深沉的体认验证到,看到了因缘的平等性所呈现出来的平等相,证真是验证到真理现象的现前。但是也因为证真之后自然能够达俗,所谓达俗就是通达世俗接受世俗,在证真的当下也含有世俗的成份在,真跟俗也不是绝然地切成两个部分,其实是融溶在一起的,下面是证真之后,再回到上来我们可以达俗,能不能证真那是内在的超越,那是内心很深沉的确认,不仅是确认而且是验证到了,证实到了、实验到了这是内在的超越之后,当我们深到下面很平静之后我们再浮上水面的时候,我们接受了上面的波涛汹涌,接受,而不是说我就要藏在那种寂静之中。所以我们一般人会觉得说我要安静,你不要吵我,你一吵,我就没办法安静,这个是不是著相的关系呀?把安静跟吵闹划成两件事,所谓的不二,就是吵和静是融溶在一起的,如果我的心非常安静,其实不怕吵,在吵闹当中,菩萨为什么还愿意在群众当中,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有那个寂静的体会,他在那种寂静当中他会愈同情这份起伏躁动不安的现象,他会愈悲悯众生,愿意去帮众生解决问题,尤其如果又能够证真的话,我们只是去体认一点真,我们就会有相当的法喜,也能够去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寂静,所以其实以菩萨来讲的话,因为他感受到了内在的寂静,他更想把这种寂静散播,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到,所以他对世间的吵闹来讲他会愿意融在众生中,去接受这份吵闹。所以所谓吵闹跟安静他并不是打成两件事,它们同样是性空的,因为他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寂静,他反而更能接受那外在的吵闹,因为他的容量愈来愈大,他愿意走入人群。这就是内在的超越之后超越了内在,他超越过他内在的那种心情,因为他已经有内在的那种很深沉的体验。
证真达俗,真俗不二,才能世出世入而无碍,我们平常会世出世入有碍,我们喜欢世出不喜欢世入,因为我们在世间法里头,已经很体会当中的痛苦了,在人间里头,在世间当中,已经很感到生死的痛苦,我们更想要世出而不想世入,那菩萨他能世出世入而无碍,他的基础是建立在不二上,证真而达俗,世出世入而无碍,因为在世出世入当中其实他是平等的。
“首标五蕴皆空”,在标宗的时候,就是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次说五蕴皆空的理由”,为什么说五蕴皆空?是因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理由之后会得出结果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融相即性,我们现在要讲的也就是泯相证性的结果,让我们相与性能够完全结合在一起,本来相跟性是有差距的,相有而性空。透过性空而相空,性空相空就结合在一起了,之后,证真而达俗,所以我们说般若会提供菩萨非常重要的智慧资粮,也帮助菩萨、帮助我们所有愿意踏上成佛之道的人如何爬上那个阶梯,其实是透过般若,是透过般若的推动,我们愈放下自性妄执愈能够爬得高,由此观察方法而后得到实证的结果就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所谓色受想行识,其实都是性空的。这是佛门中道实证的坦途,切莫照着自己的情执而妄说,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情执,尤其我们以中国佛教徒来说的话,因为经过了翻译的过程,在过去翻译的过程很复杂,现在其实透过印顺导师倒是跳出了那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直探佛陀的本怀,尤其像缘起性空、般若这样的系统,直接从龙树菩萨的思想下手,这是最直接的,虽然我们离开佛陀的时代比较远,但是倒是有幸生在印顺导师之后,循着这样的路途其实有很大的方便。
这里讲到“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是不是真理的现象啊?是的!就是真理的现象。所谓空相,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平等之相。我们说从有相进入空相,有相是有差别相,空相是无差别相。真理的现象是平等的相,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不平等的相,所以这也难怪佛陀说凡夫众生都在起颠倒相。明明平等我们认为不平等,为什么会认为不平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执著的程度不一样,各有各的执著,各有各所执,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都是在描写空相,也就是诸法实相。所以空性本来不是言思所能够思议的,所以用离言思的方法取证,透过离言思维的方式。所以不只是文字般若,我们很重要就是要进入所谓观照般若。其实观照般若本身也在逐渐脱落文字语言上的束缚,但是我们在初步上不能没有文字般若,一定还是要有这样的工具。只是不要太被文字所局限,所以这里导师也讲到有一个比喻,因为我们还没有办法证得,就好像说我们还在平地上我们没办法曲体会登到高山上去看到的景象如何。但起码我们要知道道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去走,终有一天会到山顶上。在山下不要过于言说山上到底什么景象,但是起码我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