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大别山安徽省岳西县后山村药公庙大殿西南角,王先凯盘腿打坐,这是他每天的功课。药公庙没有出家师父,也没有其他居士,就王先凯一个人。每天早晚课,王先凯用他独特礼佛方式完成,凌晨4点30分起床,在佛像前供水、上香、礼拜后,就开始做早餐。这样的生活,悄然过去4年了。
王先凯是当地期桥村人,1985年出生,只上完小学。2010年,王先凯皈衣三宝,成为受持五戒的居士。2014年,经人引荐来到药公庙,4年间,他如理如法,护持药公庙。药公庙地处后山村太平组境内,相传,往朝有位神奇的中药师,时常上山采药,后在鹿峤寨悬崖上不幸遇难,并在悬崖石壁侧面、圆晕石花中间,生成天然佛像,就是药公。
清嘉庆三年,当地民众为纪念药公,就地建起药公庵,内供药公和华佗圣像,咸丰年间,山洪暴发,庵毁僧走。随后在开垦庵堂基作地时,发现了只是轻微受损的石香炉。当地人就把它抬到天然佛像的对面山头,并在石香炉里边挖了一块坪,盖起茅屋,有俗名王克俭老人住持,侍奉香火,供应香客茶水,自那时起,药公非常显灵,香火日趋旺盛。
80年代末,当地支平、太平、学堂黄泥四组村民发心重修药公庙,成立理事会。但由于山高庙小,交通不便,修缮后的药公庙一直没有僧人。每年一些重要的佛诞节日,都会如期举行。直到2014年,王先凯来到药公庙后,理事会将侍佛供香等全权移交给他。
命运多舛的王先凯,少年失母,让他性格略显内向。第一次到寺庙礼佛,闻到香味,感觉特别舒服,于是在25岁时皈依佛门,并有了自己的皈依见证师。脱去上衣,王先凯指着左臂上的伤疤,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伤疤是他在邻县一家山庙做义工,有次上山打柴火,一脚踩空摔成重伤,捡回一命。
王先凯从小过继给小叔,2008年小叔去世。他便将小叔的相片随身携带,他说孝心是做人根本。回想起12岁时,疼他的小叔把他扛在肩膀上走路,他的眼睛开始潮湿。
刚来药公庙时,王先凯也没通知家人,一个多月后,他的父亲找到药公庙,要他回去。但他态度十分坚决,父亲只好作罢。
除了初一、十五,庙里很少有人过来。王先凯大部分时间都是念佛、熟悉佛门仪规。他说,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文凭只在尘世中有用,在佛门它仅是个文凭。皈依佛门后,他烦恼明显少了,一些事情也慢慢看明白了。特别是对婚姻大事,他想得最开,有缘就随缘,没缘不强求。
寺庙到山下的村民家有些距离,这部摩托车是王先凯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
由于最近寺庙进行扩建,大殿外的道路还没硬化,夏季暴雨多,路面经常被冲得沟沟壑壑,平整这些路面,全靠双手铁锹,几天下来,王先凯的掌心便磨出老茧。
周边人家都敬奉药公、虔诚信佛,他们送来盘香挂在大殿的西厢房内,常人走进去,不一会就呛出眼泪,但王先凯特别适应这种环境。
药公庙的理事会将王先凯请来时言明,不给他额外工资,但公德箱的香火钱由他支配。王先凯说,佛菩萨节日会好些,最多一个月有1200元,最少的一个月只有40元。王先凯会根据每月香火钱安排生活起居,他说钱这东西只是个数字多有多用,少有少用,只要合理安排都能过好日子。
庙宇的西南面是厨房,为了省钱,他还是烧柴火。周边山上多的是枯枝、落叶,怎么也用不完。
茹素的王先凯对饮食也不讲究,有时就着咸菜和辣酱也能吃上两大碗饭。
山上早晚温差大,即使是炎炎三伏,到了晚上也得盖上薄被防凉。 寺庙周边没有人家,野猪、野免常来光顾出没。王先凯与它们和谐相处,一点也不害怕。
每天,王先凯都会站在大殿外,向县城方向眺望。这里群山怀抱,空气清新,早能观天堂云海日出,晚能赏县城夜景。初来乍到,也许你很新奇兴奋,但呆上十天半月,也许你就会感到孤单寂寞,特别是长夜漫漫,一个人守着一座深山庙宇,没有信仰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成弘 摄影报道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