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中国广东省汕尾市觉源寺首座法师、灵峰佛陀教育弘化基金会董事主席定弘法师发表于斯里兰卡科伦坡联合国卫塞节研讨会。
幸福收入悖论
西方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人幸福度(效用)会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这一假设曾被整个经济学界所接受,并不断推动每一个经济体(个人或企业)不知疲倦地积累收入,人们倾向于用货币收入来评价他们的幸福水平。政府领导人也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使人民变得更幸福。企业领导受大多数商学院教科书误导,认为企业的目标是使财富最大化。但结果是,在上个世纪,当人类财富大幅增加时,环境破坏和经济危机所引起的痛苦,抵消了财富增加所带来的微不足道的社会幸福度。
理查德·伊斯特林(1974年)提出的著名悖论称,在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没有因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幸福。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当一个人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在2005年的价格为20,000美元)时,幸福度只会有少许增加。经济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收入的边际递减效应,意味着不断增长的经济不会提高社会的幸福度。
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增长是绝对不必要的,只是不应当在破坏社会和谐、经济稳定以及全球生态系统和世界气候的情况下,追求经济的增长。心理学家反复观察发现,同那些不重视高收入的人群相比,通常太过重视收入的人群反而缺乏快乐,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心理疾病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高收入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幸福感,但人类对收入和财富的执着,实际上会降低人的幸福感。
佛陀主张在禁欲苦行和追求物质享受之间寻求中道。收入对幸福而言固然重要,但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对幸福度的贡献而言,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比增加收入更重要。佛教教育为幸福度与收入悖论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教理阐述
根据佛教教义,苦来自于不断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人类所有的罪业都源于执着有“我”。 小乘佛法教导我们,人的身体是四大元素的假合: 地(代表骨、肉等)、水(代表体内血液)、火(代表体温)、风(代表呼吸)。
大乘佛教指出,整个宇宙,包括我们生活的环境及我们自己本身,就像一个梦,从未发生过,而明了这个事实的过程叫做觉悟。一个觉悟的人会自然地放弃自私自利的行为,而去做完全为大众(利他)的事业。因此,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行为”,目标指向利己主义,在佛教看来,反而是“非理性”的行为。
解决办法
寻求真正的幸福,不仅促使2561年前释迦牟尼佛放弃王位,而且也是上世纪西方经济学蓬勃发展的动力。当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需要通过获得更多的收入才能获得幸福时,释迦牟尼佛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最终获得了终极幸福。佛陀在三十岁时解脱所有的苦难而成就道业,之后他倾其一生,教导所有众生如何获得最终的幸福。他教导世人,一个人通过摒弃贪、嗔、痴,可以解脱并获得真正的幸福,即离苦得乐。
释迦牟尼佛劝诫我们用“三学”来训练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即戒律、禅定(三摩地)和智慧(般若)。持戒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恶因。
禅定修习指一个人通过正思维清除不善念,例如,当我们坐禅时,可以先观照我们的呼吸,以提高我们的专注力。然后观照身体、情绪和念头的变化。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体悟到无常、苦、空的真义。欲望和执着也会逐渐消除。
智慧能帮助我们看透宇宙真相。宇宙是我们自心所变现的,它就像镜子,原本空无一物,只因人的业力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境界。所有事物现象都随着我们的念头不断变化,即境随心转。因此,宇宙中一切有情与无情在一瞬间,只是人的心念的显现。一切即一!
大乘佛法劝导我们,应当培养对众生无条件的爱心与慈悲,应该努力帮助众生离苦,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普世的慈悲情怀,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菩提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不断地贡献社会、服务众生,可以逐渐去除我执,获得至高的幸福。
觉悟和修行水平决定了幸福水平的高低。因此,佛教在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如何追求真正幸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佛教教义得到正信地传播,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就能够成为主导,无论贫富,幸福感都会得到增长。
案例分析
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泰威电子有限公司已在利他主义价值观方面做出了一个成功的尝试。2015年开始,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名为51-25-24股利分配方案。该公司将公司51%的分红捐赠给内部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有以下用途:(i)改善公司职工的生活水平,如提供免费有机素食,(ii)做社会慈善工作,及(iii)弘扬佛教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其余49%的分红会按51:49比例分给公司的员工和所有人。剩下的49%的分红中的51%,也就是总分红的25%,会给予员工。公司老板只收最后24%的分红。通过给予员工财务奖励,公司的所有者成为了放弃自己利益的模范领导者,其工作主要是为了员工和社会谋取利益。因此,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愿意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份子。公司让员工享受免费有机膳食,员工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家一般的温暖,员工工作也更加有责任感、更加自律和主动,公司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通过这个新的红利分配方案,2016年泰威电子有限公司的利润增长了50%。如今,这项51-25-24股利分配方案已被中国许多公司复制。
这一案例表明,当企业家践行爱心和慈悲济世的理念,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受益并变得更快乐。这样的利他主义的框架一旦构建成功,将会产生一种低成本、和谐和环保的经济效果。结论
经济学家已经观察到的这一悖论,即当人们的收入超过某一基准时,继续增加的收入并不能增加人们的幸福度。如果过分追求收入,最终会使人失去幸福,同时也会恶化人际关系、自然环境。佛教崇尚少欲知足,这是改善幸福度的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心怀爱心并摆脱自私时,就可以获得更高层次的内在幸福,并不需要依赖于收入。如果佛教教育在整个社会盛行,社会将获得极大的幸福度。
参考资料
伊斯特林·理查德:1974年,“经济增长改善了人类的命运吗?”出处:《国家和家庭的经济增长:摩西阿布拉莫维茨纪念论文集》,作者:保罗·A.·戴维、梅尔文·W·瑞德,纽约学术出版社。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