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明贤法师,1973年生,青海北海禅院住持,湖北武汉石观音寺住持,中华文化促进会佛教中心副主任。19岁于成就金刚不坏身的虚云老和尚弟子弥光长老座下剃度,26岁任江西佛学院教务主任,33岁作为中印友好年“重走唐僧西行路”大陆唯一代表,徒步经5月抵达印度那烂陀寺。34岁启建藏区第一座禅宗丛林北海禅院。2009-2014年间,多次应北大、人大、社科院等高校社团邀请,开讲禅宗、中观、《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2013年以守护兴教寺等祖庭的护教义举,开启汉传佛教“护法元年”。《三宝论》、《佛教世界观》等多部著作被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收为馆藏。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登法师开示如下。
释尊入灭图
释尊的老化现象
前面讲述释尊身力时,曾引用《大毗婆沙论》的观点——“佛身力难敌无常力”,说明了释尊一生中身力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对于释尊身体示现的这种老化现象,《增一阿含经》曾记载过一段佛晚年时与阿难尊者的感人对话。
那时,佛正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到佛处,顶礼佛后,感受到佛身体的松缓,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死亡所恼。我现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这是自然的现象,不足为奇啊。”
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泪流哽噎,难过地说道:“唉!衰老的来临,为何竟至于此!”
后来,佛又开示大众说:“世间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命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别离。然而在世间,这四件事是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与诸佛都无法避免的。不觉悟圣贤的戒定慧与解脱之道,便会在生死中轮回。因此,大家应当追求涅槃这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爱别离这些事情应当常念为无常。”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有着释尊老迈的记载。但即便如此,佛也依旧由于圆满的功德而迥异于常人。《大毗婆沙论》中便记载了诸佛都是没有白发和皱纹的。
释尊入涅槃
佛在涅槃时并非顿时寂灭,而是有一个进入涅槃的过程。
据《长阿含经》记载,佛圆寂前,对大众作了最后开示: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
之后佛便进入初禅,再由初禅起而入二禅,如是次第进出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想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再由初禅起而次第进出二禅、三禅、四禅,最后,佛由四禅起而进入涅槃。
对于佛涅槃前示现这种自在进出各种禅定的原因,《大毗婆沙论》做了详细说明。
常人平日起心动念,可以分为善、恶与无记(非善非不善,不可判定为善或不善)三种,那么释尊在进入涅槃时是安住于何种心呢?据《大毗婆沙论》,释尊住于“无覆无记心”而入涅槃:
佛将入涅槃时,第四静虑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欲界善心无间欲界无覆无记心现在前,则住此心而般涅槃。
可见释尊并非如常情所理解的“在一种善心的状态中入灭”的。
为何释尊、阿罗汉住于“无记心”入灭呢?《大毗婆沙论》云:
唯无记心顺心断故。谓善心强盛,坚住难坏,能令余心长时续起,于心断不顺。无记心羸劣,如朽败种,不坚住,易坏,不能令余心长时续起,故于心断最为随顺……尊者妙音说曰:一切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将命终时,不能复作功用,是故(阿罗汉)唯住无记心而般涅槃。
释尊的舍利
在佛教中,舍利最早是指佛的遗骨,后来也指高僧或大修行者过世后的遗骨,分为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三种。《金光明经》云:
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对于形成舍利的原因,近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曾作过详细的论述:“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
可见舍利是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而得,十分稀有珍贵。佛陀当年在印度示现灭度,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能够让众生心怀恋慕而产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同时也避免弟子生起依赖甚至厌烦懈怠之心,从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根据《长阿含经》记载,释尊涅槃前便对阿难尊者嘱咐后事,仔细说明如何安葬自己并建塔供养舍利:
阿难……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释尊在拘尸那迦娑罗双林树间涅槃后,法体供十方众生瞻仰六天,于第七天进行了火化。火化的地方也被守护了七天,供大众前来朝礼。后来,佛舍利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建塔供养。
大约在佛圆寂一百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出世,他统一印度,大兴佛法,将八份佛舍利重新分配,遣送各地,修造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印证了释尊当年的预言。
当时,佛舍利在印度及各国受到世人广泛的瞻礼供养。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曾到斯里兰卡弘法,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向阿育王请求舍利,并以极为庄严的仪式进行迎请。东晋法显大师《佛国记》中也记载,他西行时斯里兰卡王城中建有佛齿精舍。玄奘大师时代,古印度迦毕试国(今阿富汗一带)供奉着很多佛舍利,如王城西北的寺院中,便供奉着佛幼年的乳齿以及一片顶骨,上面的发孔都很分明。玄奘大师回国时,便带回了他从西域请得的一百五十粒如来肉身舍利。比玄奘大师晚些的义净大师归朝时,也携回了三百粒佛舍利。
释尊于2500年前进入涅槃,为后人留下了浩瀚三藏的法身舍利,更留下了珍贵的生身舍利,成为佛弟子永远瞻仰的圣物。对于供养舍利的无量功德,经典中多有叙述,《大毗婆沙论》云:
般涅槃后,虽越千载,无量有情,乃至若能于遗身界,如芥子许,起殷净心,恭敬供养,获无边福,生天受乐,得般涅槃……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