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中的水池内真有水? ●大殿为啥定名大成殿? ●南大门为何可以敞开?
11月2日,记者来到具有千年历史的绛县县城,拜谒绛县文庙,拜谒圣人孔子,拜谒这座据说给绛县带来源源文脉的古建。 绛县文庙坐落在县城西大街南面的教育局大楼背后,庄严而肃静。这是一组形制规矩、蔚为壮观的群体建筑,坐北向南的长方形院落顺南低北高之势而建。自南至北,中轴线贯穿。 引溪水进入庙内 进入文庙大门,是该建筑群的第一进院,院子正中建有一座椭圆形的石砌水池。水池似乎不起眼,却很重要,它可不是个摆设,如果没有这个水池,文庙就不是一个典型的文庙。据绛县文物局提供的资料,该池有个专用词叫“泮(读pan,去声)池”。查资料可知,所有的文庙,大门必然叫大成门,大成门正前方必然有“泮池”。 中国至少在周代就设有国家的最高学府大学,《礼记·王制》有言:“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也就是说,周天子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设立大学叫泮宫。为何叫泮宫?和水有关。周代的辟雍中央有高台建筑,四面环水,而诸侯建设的大学想要和辟雍类似,也有水景,但是规制必须低于辟雍,仅允许三面环水。 有古代学者解释:泮的意思也就是半,“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故称为泮宫。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学,孔庙也遍及天下,而大多数孔庙为庙学合一,也就是既供奉孔子也培养学生,再则孔子曾受封为文宣王,所以孔庙也自然有泮池,只不过依据地理,大小形状不一而具。 泮池在大多数文庙中都有,但是不一定都真的有水,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庙的泮池据说一直有渠而无水,绛县文庙中的泮池却是名实相符。由该县陈村峪引入的溪水潜流于此,从泮池北壁的石雕龙头中喷涌而出,注入池中,池下水洞又与外部水系相通,池水有进处有出处,别有意味。由于是溪水,因而池水清亮见底,可看见金鱼自在游翔。泮池内栽有红莲,据说夏日时绿叶如盖,莲红似火,荷香四溢,沁人心脾,因此绛县百姓把文庙的泮池也叫做“莲花池”。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称为泮桥。古代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 站在绛县文庙的泮桥上,看着脚下自由自在、欢快游乐的金鱼,脑海中不由得想起宋朝大儒朱熹的那四句诗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天子命名大殿为“大成殿” 大成殿是绛县文庙中地位最重要、时间最古老、气势最宏伟的建筑,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主殿。大成殿得名于宋徽宗钦定,因为孟子曾经赞誉孔子为“集大成者”,所以宋徽宗就把奉祀孔子的大殿定名为“大成殿”。 据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的长兴三年即公元932年,元大德七年和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都有重修和扩建,清初年被毁,仅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大成殿是元代大德年间的实物。 栉风沐雨中矗立了800多年的绛县文庙大成殿,虽经过多次修缮,但主体结构仍旧保留了元代的建筑特征和风格,简朴而庄重。大成殿的建筑面积有200多平方米。殿顶为单檐歇山顶,琉璃殿脊,正脊高大华丽,中间竖立着一米多高的宫殿式宝刹。正脊东西两面鸱吻高昂,八仙分立其中。八条垂脊如八道彩虹,画出八条优美弧线,把殿檐高高挑起,如大鹏展翅,直指苍穹。 大成殿为抬梁式构架,规制宏大,跨度宽阔,使用木材特别粗壮,其中,大梁长达十余米,几百年来完好无朽。大成殿挑檐很长,足有两米多长,这样的建造形式让大成殿显得雄伟壮观,同时突出的挑檐减少了风雨对主体建筑侵蚀,延长了大成殿的寿命。 敞开的大门是一种荣耀 绛县文庙正南为大成门,东西设有侧门。依照孔庙旧时规定,当地有没有出过“状元”是衡量此地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据。如果本地没有人中过状元,文庙的大成门就得永远闭着。宋真宗年间,绛县人张观高中状元,因此,绛县文庙的大成门是可以敞开的。 状元郎在戏剧舞台上常见,但实际上中状元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中国古代科举1300年,有多少状元?山西有多少?说法不一。
我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曾刊登孙仁义老师的一篇研究文章:“2008年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状元全传》592人;1993年沈阳出版社版《中国历代状元录》列出596位状元姓名;1994年7月30日《文汇读书报》状元共599人;2004年重庆出版社版《状元史话》591人;199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版《中国历代状元录》收有历代状元602名;200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科举史话》列出姓名671人;周腊生先生根据多年研究查考,可考出姓名或姓或年得出状元数914人,可考出姓名或姓的682人,有传记资料的531人……山西的状元与中国的状元情况一样,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版本。韩茂莉等《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一文中,山西的状元是10人。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一文中,山西的状元是14人。李尧《山西日报》2010年7月26日“山西雁门关外唯一文状元”一文中提到,“1300年中,山西省共产生文、武状元13人。” 又有研究者考证说,明清两代历504年,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按籍贯统计,山西省竟无一名状元。 从隋代科举考试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一个状元都没有出过的县比比皆是。 所以说,绛县文庙敞开的大门可以说是绛县人的一种荣耀!另外,清朝时,山西曾经有过三名探花,其中之一乔晋芳也是绛县横水人。 一座文庙凝聚重教风气 大成门开是可以开,但一般情况下,没有重大节日或祭祀典礼是不开的,仍只开西侧门。西侧门外竖有一尊古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也就是说,来绛县文庙拜谒者,无论什么身份,都要下马下轿徒步进庙,以示对孔圣的尊敬。 从公元932年落成到公元1865年这933年的时间里,绛县文庙大规模的重建扩建达15次之多,也即大约六十年一次,而局部小修小整不下百次,记入县志的就有几十次。在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整修扩建,需要动用多少人工?耗费多少白银?征用多少木料、砖瓦等等建筑材料啊?一座文庙也正是绛县历代民众对教育传承不懈努力的体现。尤其可见绛县尊师重教风气之浓厚,状元、探花的出现实非偶然。 重视教育的风尚在绛县保留至今,近年来,该县多次出巨资对优秀教育工作者予以重奖,仅在2012年县财政就拨出专款30万元重奖60名教师。而对那些优秀的学子也有表示,那就是在文庙内立石留名。所以说,绛县文庙不仅仅是一个古迹,还是该县现代教育成果的展示平台。 从2004年起,绛县文庙在仅存的大成殿与明伦堂的基础上开始复建,恢复古籍记载中五进院落的规模,到现在该项工程已接近结束,绛县文庙建筑群这组“凝固的音符”重新奏响文化教育的强音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