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15集

发布时间:2023-12-11 01:48:26作者:心经入门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15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二四六页:

◎【二、列名】

经【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本经菩萨众列了四位,第一位是文殊师利法王子。

疏【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首,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

这是先将菩萨名号这个意义给我们介绍一下。『文殊师利』是梵语,是印度话音译,中国的意思叫『妙首』,「首」就是第一,妙首就是第一微妙之意。也翻作『妙吉祥』,又翻作『妙德』。这三个意思相通,妙首、妙吉祥、妙德,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翻法不相同。这位菩萨代表智慧第一。

疏【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王』是自在的意思,佛於一切法当中得大自在,所以称之为『法王』。『菩萨』,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入法正位』,入法正位是指什么?什么才叫做法正位?这就是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立刻就要后补佛位,这个地位上的菩萨,通常我们称为『法王子』。

疏【又首举文殊者,例前舍利弗义。】

把文殊菩萨摆在第一,跟前面十六尊者表法的意义相同。因为前面声闻众里面表法,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排名第一。菩萨里面也是如此,文殊师利在一切菩萨众里面,他代表智慧第一。这就说明这部经,如果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接受的,不能相信的。凡是能信、能愿、能持名求往生,都是智慧第一。要不是智慧第一,实在说就不可能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独一的法门,唯有智慧第一,他才会选择,才会信受奉行。

钞【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

这都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

钞【言妙首等者。】

这就是意译,妙首、妙吉祥、妙德,这么多的翻法。

钞【准华严宗,表三法门,曰信行智。】

文殊跟普贤都是华严会上大菩萨,叫华严三圣,他在华严会上的地位就如同观音、势至在极乐世界的地位是相等的。因为他表三个法门:『信行智』,代表信、代表行、代表智。像普贤菩萨代表愿、代表行,愿行。他是「信行智」,代表这三门。

钞【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头首故。】

『信』是修行之首,我们不信就不会去修。你想修行,第一个你一定是信得过。修行的勤与惰、功夫的浅深,与信心有密切的关系,你信得深,你也就行得深,你就会精进不懈;如果信心浅,你行一定也浅,常常会懈怠。《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头,是一切功德之母,这个「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唯有信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菩萨这个德号叫『妙首』,是取这个意思。

『万行万德』,『行』是讲行门,『德』是讲真实之德。菩萨所修,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说的六度万行,像布施、持戒一直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讲「万德」,像经上常讲的常乐我净,法身、般若、解脱,又我们常常念到的,如来果地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於大经上常讲的无量百千陀罗尼,这些都是说的真实之德,真实之德唯有信才能够入,所以说「信能必到如来地」。可见得信心非常的重要。净土法门修行的三个条件,叫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能生净土。

钞【妙吉祥者,行也。】

『妙吉祥』是讲『行也』,依照佛法去修行,决定是吉祥的,尤其是依照《弥陀经》来修行。《十往生经》上说:「行人」,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具足信愿行发愿求生净土的人,「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你」。你有二十五位菩萨保护,哪有不吉祥的道理?所以这个行门非常的特殊。

钞【佛地经言:一切世间亲近供养赞叹,名妙吉祥。】

再举经论来证实。『一切亲近供养赞叹』,是妙德的感应。

钞【又真谛云。】

真谛法师,唐朝时候,这是西域的高僧到我们中国来行化的。他说:

钞【於怨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

怨亲平等,决不会损害众生,决不会叫众生起烦恼,这是菩萨大悲平等行,称之为『妙吉祥』。我们读到这些地方,实在讲都要学,要认真的去学习。我们在一切世间里头,实在讲缺乏「亲近供养赞叹」,实在说,我们没有认真的去修普贤十愿。而一个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对於普贤十愿、文殊十行(十波罗蜜),应当要修学。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经文一展开就说,与会的那些菩萨、声闻、比丘一切大众,无不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所以这个经念了之后,要把纲领抓到,我们要去做,努力的去做。我们在讲席里头也常说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将来往生西方世界决定是上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品中生;做到百分之八十,你是上品下生。上品下生也不错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天就花开见佛。这是我们要争取的。所以要认真去做,此地提出来也是这个意思。

「怨亲平等」这条,我们更应当要学习,我们怨亲都是极不平等,这是很大的障碍。如果能从怨亲平等里面修我们自己的清净大悲心,平等大悲心,我们往生的时候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临终那一刹那,你就不会有障碍,为什么?你清净平等,到那个时候不会有放不下的,不会有牵肠挂肚的。甚至於人家碰你身体,你也不会有烦恼,你怨亲平等了。所以这是我们平常真正要下功夫,可以免除往生的时候发生一些意外的障碍。

钞【又生时有十种瑞。】

就是『有十种』祥瑞,所以称为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在示现出生的时候。

钞【一光明满室,乃至十象生六牙,名妙吉祥。】

他出生的时候有十种瑞相,这个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福德现前,才会有这样的祥瑞。

钞【是即解之行故。】

『即解之行』,这是解释「妙」字,这个意思就是说,他的解行相应,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解就是行,行就是解。这一点我们也很强调,所以我希望修净土的同修们,我们要三经合参,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要把三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就妙了。我们见解思想行为就是解,解就是我们自己思想见解行为,这就妙解三经了,要把它做到。

钞【妙德者,智也。经云: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岂非妙德。是即行之解故。】

『妙德』的意思,实在说,文殊菩萨早已经成佛,他是古佛倒驾慈航而来的,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文殊曾经是七佛之师,七尊佛的老师,这七佛里面就有释迦牟尼佛。过去劫中最后的三尊佛,以及我们现在贤劫的四尊佛,文殊师利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所以他的智慧早就圆满了。智慧不圆,不能叫妙德。《华严经》上说,这位菩萨是「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这个意思就很显然的说明,文殊菩萨早已经证得一切种智,与佛没有两样,所以他代表智门。

钞【入法正位者,如来据中道第一义,而菩萨入於此地,是谓绍隆佛种,当继佛位。如大君体元居正,所生王子,今在东宫,当绍王位,名法王子,又名佛子,其意亦尔。】

这里面有法说,也有比喻。『如来据中道第一义』,这是说明佛居正位,「中道第一义」就是佛位,是圆教究竟的佛果。通常天台家讲佛有藏通别圆四种佛,唯独圆教佛才是中道第一义。『菩萨入於此地』,这是说菩萨接近佛的地位。「中道」不太好懂,我们拿天台家来说,天台讲到相当深的意义,他讲到圆解。因为这都属於教下,教下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明心见性的地位。如果大开圆解而著於圆,那就不圆了。可见得执著圆还是过失,还是错了,何况其他?我们凡夫著有,处处都以为一切是真有、实实在在的有,这个错了。二乘人不著有,他著空,也错了。菩萨是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这叫中道。

《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上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不著有,净念相继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这种念佛的方法是非常高级的,四种念佛里面,这叫实相念佛,通常我们很少讲,为什么?我们做不到。「都摄六根」就是一念不生,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摄,我们能做到吗?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吗?做不到。所以《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没有教这个方法,他教观想、观像、持名,他没有讲实相。而「大势至圆通章」里面,讲的是实相念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我们也希望尽量努力去做。可是有一个努力的念头就不行了,为什么?著相了,就达不到。因此,实相念佛是非常自然的,所谓从容中道!这里面没有想像的,不起心不动念,我们一有念头就起心动念。实在说,我们用前面三种念佛的方法,念到理一心不乱,以后的念佛就自自然然是实相。其实念佛念到事一心就都摄六根,你就得念佛三昧。念到理一心才净念相继,那就是所谓念不退,念念流入如来觉海,佛经里面讲「萨婆若海」,就是大觉之海,海是比喻。菩萨入法正位,也彷佛到这个地位了。而菩萨入於此地,『是谓绍隆佛种,当继佛位』,这就是后补佛的地位,菩萨入到这个地位。

下面用我们世间法做一个比喻,『如大君体元居正』,大君是皇帝,皇帝他居的是正位,九五之尊。佛法里面的『法王子』,就像东宫太子,是一样的地位。『所生王子,今在东宫,当绍王位』,他是国王的继承人。由此可知,法王子就是佛的继承人,所以法王子非常尊贵。

『又名佛子,其意亦尔』,也称之为佛子,但是佛子没有法王子意义那么明显。华严会上称「普贤为长子」,法王子,「文殊为庶男」,文殊好比是佛的小儿子,普贤是佛的大儿子。长子是法王子,庶男就是佛子。为什么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排名排在文殊菩萨之上?诸位要晓得,文殊代表智,普贤代表行,普贤摆在第一,重行!像西方三圣也是如此,观世音排名在大势至之上,观音表行,大势至表智,这个法门也是重在实行。所以你看到菩萨摆的位置,就晓得这个法门是重智还是重行,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钞【凡菩萨皆法王子,独称文殊者,荆溪云:於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诸经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故。例舍利弗者,身子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如前所明此经惟智方能信受故。】

这段讲得很好,为什么?凡是菩萨都称『法王子』,这法王子是通称,不一定普贤称法王子。我们一般的称呼,见性的菩萨都叫法王子。在圆教里面,初住以上都称法王子,都称佛子,为什么?与佛同生性,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我们凡夫跟佛用的不是一样的心,我们凡夫所用的是分别心、妄想心、执著心;见了性的菩萨,所谓转八识成四智,他不用这个心了。《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那二十五位菩萨统统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地位并不很高。《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是圆教初住,大势至菩萨也是圆教初住。所以每部经上同样这位菩萨,他的地位不相等。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他示现的是初住,《华严经》上示现的是第七回向;在《法华经》上示现的是等觉。所以,在每一个会上示现的身分不相同。《楞严经》上,菩萨讲:「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从观世音菩萨做一个例子,其余二十四圣没有例外的,他们见色闻声跟我们不一样!观音菩萨用什么听音声?用闻性闻。我们用耳识闻,这就不一样。菩萨见一切色相用见性见,我们用眼识见。如果我们也会用六根的根性,那就跟佛没有两样。你要是会用六根根性,就可以称得上是法王子。你要是不会用六根根性,还是用八识,这个不能称法王子。

通常称佛子,范围比较宽一点,可以包括我们初发心的。你学佛,那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都是三宝弟子,这个比较宽一点;称法王子,那个意思比较谨严一点。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面,叫学《楞严》的人应当要懂得「舍识用根」,虽然是这样提倡,舍识用根谈何容易?不容易的事情。实实在在讲,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决不亚於舍识用根,问题是你要会用,你要会念才行。什么叫会念?什么叫不会念?我们现在一般念佛,说老实话多半都不会念,你念的不如法!所以功效不显著。什么叫会念?会念的人,心里念头才起来,不管什么念头,善念恶念、正念邪念,一概不要管,为什么?你真如本性里头没有念头;它原本没念头,有念即错,本来没有念头!现在这个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只要念头一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换句话说,起念只有一念,决定没有相续的第二念,第二念就改成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叫会念。念久了,你一切分别执著妄想都没有了,都念掉了,就剩下一个阿弥陀佛。

如果你善根厚,这一句阿弥陀佛你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你就念到理一心不乱,你往生决定上品上生。如果我们善根福德浅一点,没有那么厚,这个方法念佛确确实实把分别执著妄想伏住,它不起现行,你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换句话说,我们这一生是真正的永脱轮回,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是一生成佛。其他任何一个法门,都无法跟念佛法门相比。

这地方有一个问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法王子,为什么别的这几位菩萨不称作法王子,单单称文殊?荆溪大师告诉我们,『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一切菩萨里面,文殊菩萨德行第一。他要没有这么高的德行,怎么能做七佛之师?这是一个理由,我们大家特别尊重他。『又诸经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故』,大多数大乘经典里面表法,都是文殊菩萨排在第一,就像小乘法里面把舍利弗尊者摆在第一,意思是相同的。小乘里面,『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菩萨里面,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第一。无论大小乘,如果不是智慧第一,不能信受这部经典,不能信受这个法门,所以一定要把它摆在第一位,这是表法的意思。

钞【又分别而论,则身子权智,文殊实智,权智明有生净土,实智明无生净土,钝根则从权入实,利根则权实双融。若推本而论,不思议境界经云: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坐,其名曰舍利弗等。则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益知此经非浅智所能信矣。】

这一段注解有很深的意思存在。『分别而论』,因为前面这个讲法是总说,把它分开来讲,智慧有权实不同。「权」是善巧方便说,「实」是真实说;「权」是佛随顺我们众生的见解常识来说的,「实」是从如来自己境界上说的,往往我们无法接受,但是那是真实的。佛随顺我们的见解常识来说,我们统统能接受,很欢喜的接受。所以,这两个人代表权实两种智慧。小乘人他有相当深的定功,也显示出相当的智慧,可是他的智不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所以不是真智慧,这才勉强说一个『权智』。其实这一段文要是不说出来,这个舍利弗的权智不好讲,为什么?没有『实智』,哪来的权智?好像那个树一样,没有根哪来的枝叶,实智是根本,权智是枝叶,没有实智决定没有权智,也就是说明阿罗汉没有智慧。什么人才有智慧?见了性的人才有智慧。心性是实智,心性起作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是权智。这一段里面显示出,舍利弗尊者也是大权示现,不是真正的小乘,也是古佛再来,他们地位都差不多,都一样的,都成了佛的。示现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会上作声闻、作菩萨,无非是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而已,这叫大慈大悲,倒驾慈航,是这么个意思。

『权智明有生净土』,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有,就跟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一样,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但是不是在我们地球的西方,是在娑婆世界的西方。我们这个地球,近代有一些真正懂得科学的人他也了解,我们这个地球实在讲是一个小世界里面的一洲。一千个小世界才叫小千世界;以小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小千世界才叫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这一个大千世界总的名称叫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这就说明,佛给我们讲的这是一桩事实,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那一边确实是有一个星球,那个星球很大,比我们地球不晓得大多少倍,那个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无比!因为那个世界是法性土,跟我们这世界不一样,本质上不相同,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乃至於十方诸佛的刹土,是真如本性起了无明之后才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又有见相两分,见分变现出相分,相分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它是从无明变现的。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无明,完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它那里是自性的净土,跟我们这个不一样!我们这个地方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我们这个土是这么来的。换句话说,追究它的根源,我们这个土是从无明变现出来的,它那个土是完全从真如本性里面现出来的,根源不相同。这是我们没有法子理解的,经上常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是九界有情所能理解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根性钝一点的人,从权入实,这就是有生净土,有生。

我们这里念佛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将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大家看到这里,不要怀疑,真的去,不是假的。如果根性利的人,那他就高明了,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没去怎么生?没去,真生了。那是根性利的人,他晓得阿弥陀佛的自性跟我们自己的自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称之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样的人去往生,跟诸位说,统统是上上品,生到那边去是实报庄严土。这是利根,这是真正有智慧,他晓得有无生净土。

『无生净土』,就是真正了达法空,两种执著都破尽了。凡夫有人我执、法我执。我执尽了,证得人空,我们念佛的果位上就是事一心不乱,念到法空就是理一心不乱。得事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还是属於有生净土,方便土跟同居土都是属於有生净土。但是诸位要晓得,西方世界空有不二!像《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是妙土!所以你说它有生可以,你说它无生也可以,它这个有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一看,往往把它对立了,看到有生,还有指望;看到无生,就悲哀了,就没指望了。那错了!不知道人家是一不是二,那是真正的妙土。

根性利的这些人他开悟了,他念佛念到见性,见性之后,他心真正到清净,这个时候彻底明了生佛不二,净秽融通。像《大论》里面所讲的,《心经》上也讲得很明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中观论》上讲的八不,这是诸法实相,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虽然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他的佛号不间断;佛号虽然不间断,决定不碍「本来无一物」。

禅宗,他们要证本来无一物,要证清净心,要是念了一声佛号,他要漱口三天,他说他那个心里染污了。诸位要稍稍冷静一点,你就想一想,他的心不清净!怎么说不清净?如果真正清净了,念一声佛号还能把他染污吗?由此可知,他讨厌念佛那个讨厌的心就不清净,他还是没有离开执著,他执著什么?执著清净,他执著无一物。他并不是真正的无一物,他心里头还有一个无一物,有一个无一物在,所以并没有到真正无一物!如果真正到无一物,就不在乎念佛,决定不会染污。所以这个境界很不容易得到。虽然晓得「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但是他念佛从来不间断,虽然知道「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他还是要往生。我们看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是无生而生。那些菩萨不是普通人!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净土只有一个,绝对没有两个,此地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叫你去悟入,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众生根有利钝,『钝根从权入实』,就是从凡圣同居土渐渐证入实报庄严土。像我们在此地用功夫也一样,我们用第六意识心在念佛,这个没错,这就是权。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会从权入实,会把第六意识念成妙观察智;如果不明了这个道理,你永远在权位,你入不了实位。所以理要明白,下手从权、从事上下手,稳稳当当,决定不会出差错的。所以,由事持渐渐就到理持。

讲到这些大菩萨们,他们根利!他是「权实双融」。虽然明了理,明理也不废事,事没舍掉!像大势至菩萨,他理明了,都摄六根,明心见性了,他一天到晚还是拿著念珠阿弥陀佛念个不停,不废事!甚至像文殊、普贤,是圆教的等觉菩萨,华严会上还发愿求生净土。这都是示现这个样子劝勉九界有情,九界包括十地菩萨在内,劝他们求生西方净土,圆满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

『若推本而论』,「本」是根本,现在我们看到是迹象,舍利弗、文殊都是示现的迹象,他的根本早都成佛了,都是古佛再来的。『不思议境界经云』,不思议境界经是什么经?《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四十华严》的品题。因为品题太长,这里只举出一个『不思议境界经云』,《四十华严》里头说的。『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坐』。《华严经》上才把这个根本说出来!否则的话,华严会上怎么会有小乘?华严会上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有资格入席的,不是法身大士,见都见不到这个法会,怎么舍利弗他们都在那边?这是我们到《华严经》第九会才看到,这是在《四十华严》的第一卷里面看到这个境界,为什么?小乘人都在,原来这些人不是真正的声闻,是什么?都是佛菩萨『现声闻形』,变现一个声闻的样子来参加这个法会。

『其名曰舍利弗等』,举出一个人,原来这些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经上常称他为大比丘、大阿罗汉,就是告诉你不是真的,都是大菩萨。

『则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古佛大菩萨再来的。『亦知此经非浅智所能信矣』,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真是像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个条件要具足,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现在这个因缘,实在讲比起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殊胜,我们五经同时都在讲,这个因缘深,而且《弥陀经》讲《疏钞》少,讲《要解》也少!一般道场讲《弥陀经》是应付应付而已,讲个七天,讲个半个月,这里头意思透不出来,讲《无量寿经》的就更少,讲《观无量寿佛经》的也不多。我们这个道场三经都深入的在研究探讨,这个因缘是无比的殊胜。

现在就是得看看我们自己善根福德如何了,善根福德是什么?「善根」就是信解,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理解,我真正理解了,我相信。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善根有深浅不同,我相信了,我明白了,这个善根不能算深,怎样才算深?像我们在此地研究这部经,我们遍遍的境界都不一样!从这里就看出这善根的浅深。譬如,我去年的信解不如今年,前年不如去年,去年不如今年,今年一定又不如明年,你才看到信解的确有浅深。所以善根有浅深!

福德也有大小不一样。「福德」是什么?是发愿跟持名,发愿跟持名也是一年一年不一样!去年愿力没有今年愿力这么强,去年的自信心没有今年的自信心这么样的肯定,你看这个福德,一年跟一年大小不相同。持名,从方法上来讲,一年比一年精纯,这一句佛号真的念到要害,很有力量,念佛一年比一年念得好。这是讲善根福德确实有浅深大小的差别,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不要以为这《弥陀经》我已经听过一遍,我已经懂得了,不要再听。算你有善根有福德,你善根不够深,福德不够厚。

虽然我们是有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必须在善根福德因缘这三方面都要加强,继续不断的去加强,这样到我们报尽往生的时候,那就非常的殊胜,品位增高,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希望大家特别留意这一点,这是我最近这几年很深很深的体会。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