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对现代人的启示(第五章)1992/4中国广州光孝寺档名:01-10-05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次的讲经今天是圆满的一天,我们要接着将昨天所说的六方佛的表法,给诸位继续做个报告。昨天介绍了东方,东方五佛代表我们修学佛法基本的心态。南方有五尊佛,表修慧,南方在五行里面是属于火,象征着光明。所以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都在南方。这个南是表法的,绝对不是真正的南方,总不可能说善知识都住在南方,东方、西方、北方就没有善知识吗?这不可能的。所以凡是善知识住的那个地方都叫南方,那个方向就叫南方,不管它是哪一方,这《华严经》中表法的。只要是善知识住的那个城市都叫做「福城」,有善知识居住,这个地方就有福报。所以福城也不只是限定一个城,只要是善知识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城,就是南方。此地这个南方表法也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南方这五尊佛是代表修慧,第一尊「日月灯佛」。日、月、灯都代表光明,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灯光可以照到。日月灯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没有照不到的地方,表这个意思,这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此地说的「表性具圆满般若智慧,圆融无碍,无不照」,这是我们学佛人所求的。在经文里面就是无上菩提,或者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尊佛有这个意思。
第二尊佛「名闻光佛」,他代表「修慧小成」,这不是大成,是小成。小小有成就,你在社会上一定有了知名度,现在人所讲的,有了名闻,跟着也有利养。可是要记住,名闻利养很容易淘汰人,这一关要不能突破,就在这个地方堕落下去,被名利所害。「名闻如暗影」,一定要智慧,智慧照破暗影,我们才能够突破这个难关,将自己的道业往上提升。所以说这是比喻,有智慧的人才不会着于利养,才真正会看破,会放下。放下名利,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才能得到真精进。
第三「大焰肩佛」,肩是肩膀,焰是火焰,这个表示智慧的肩膀能够承担如来家业,表这个意思。他表的事「初具二智」,权实二智,「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自他二利」,他表这个意思。第四尊「须弥灯佛,表修慧自转识成智,复助他也」。这两尊佛代表的我们修学功夫得力了,初步的功夫得力了,诸位要知道,必须要透过名,超越利养,功夫才能够得力。古人跟我们说,听教(我们讲的听经)要在消归自性,这是真正得受用;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虽然这是唯识学里所说的理论,这个理论是通一切法门的,通一切的教理。这里简单列了一个表,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佛的德号在此地是表「照破自他三惑」,这个三惑(迷惑)是见思、尘沙、无明。须弥是代表「一体不二」的意思。
怎么个转识成智?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是真实的功夫,大经大论里面说得很透彻。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精神去研讨经论,最简单的方法,本经里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念到功夫纯熟,自自然然就转识成智。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到过,罗什大师翻这个经翻「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这是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这四个字,梵文原本里面没有,要看梵文的原本,最好看玄奘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是直译的,所以跟原本非常接近。可是罗什大师这个翻法也没错,如果有错误,玄奘大师一定把它说出来;大师没说,也就是默认了罗什大师翻得没错。
一心不乱是个很深的功夫,而我们在一生当中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每一个往生的人确确实实都得一心。怎么晓得?我们现前的功夫只要念到成片,功夫成片,这就是往生的标准。当佛来接引我们的时候,首先是佛光注照,佛来接引先是接触到佛光。佛光一照,我们的功夫就马上提升了一等;原来我们只是成片,佛光一照一加持,就把我们的功夫变到一心不乱,马上就提升。所以这是事实,罗什大师翻得没错,一心不乱的功夫不是我们自己修成的,是得佛力加持。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佛力加持使我们证得,是这样才能够往生的。到不乱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转识成智,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同居土下下品,也有诸佛菩萨一样的智慧、神通、道力。这实实在在是感谢阿弥陀佛本愿威力的加持,如果不是弥陀四十八愿本愿功德的加持,我们这一生当中是决定达不到的。所以这个法门比起一般法门,的确是殊胜得多。
第五尊佛「无量精进佛」,表修慧的根本,慧要怎么修?就是要精进,「大乘善根,唯一精进,成就大慧」,进是进步,天天在进步。进步最重要的是精,精一专纯,这样进步才有助于我们开悟,有助于我们修行证果;最忌讳的是不专、是太杂,夹杂、不专是我们很大的障碍。
前面东、南两方都列的是五尊佛,西方说了七尊佛,这跟前面在数字上又不一样了。为什么?前面的修学都不是究竟圆满的,所以用五来表法;西方讲到极乐世界无量寿佛,这是圆满的。七代表圆满,《弥陀经》上样样都讲七,七重行树、七重罗网,统统都讲七。诸位要晓得,这个七是圆满的意思,它代表的是东、南、西、北(这是四)、上、下,再加上当中,这就圆满。所以七是表这个意思,不是个数字,你要看成数字那就错了。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家里居住的地方统统都是七重行树、七重罗网,我们看到这个,没什么好看,为什么?家家都一样,有什么好看!甚至于读到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想去了。殊不知,七是圆满。什么是圆满?随心所欲就是圆满。
西方世界无不如自己的愿望,这就好了,样样都能随心,能够具足,没有限制。西方七尊佛代表的修福,福慧双修。第一尊「无量寿佛」,表福、表寿,这也是福报当中的第一福,第一要有无量的寿命,无量寿。第二个「无量相佛」,表富贵。第三尊「无量幢佛」,表高显。「大光佛」表大智。「大明佛」表智慧的德用。「宝相佛」表尊贵、殊胜。下面我们合起来讲,这六尊佛统统是表修福,无福不能度生,所以成佛百劫修福,道理就在此地。度众生一定要有福报,福报要靠自己努力认真的去修行。
世间人所求的福报,第一个是长寿,健康长寿;长寿不健康那就不是福报。寿虽然很长,病痛很多,甚至于很严重的病苦,真的是生不如死,所以一定要健康长寿;要有财富,要有智慧,福慧就圆满了。佛教给我们,这三种果报从哪里来?诸位要知道,佛不能给我们,佛的智慧、福德是圆满的,不能给我们。假如佛能给我们,我们何必要修?不要修了,佛要不给我们他就不慈悲,我们天天讲他大慈大悲,他应该把福报、智慧都给我们才好;没有办法给我们的,是要靠自己修的。佛跟我们说,健康长寿的果报是无畏布施的业报,我们肯修无畏布施,就会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我们能够修法布施,你就得聪明智慧的果报;如果你肯修财布施,你就得财富无量的果报。佛把这个因果说出来,把得福报的秘诀传授给我们,只要我们肯相信,肯认真的去修学,那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弘法,发心弘法,无论在家出家,我们最初发心学经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他说一定要结法缘。如果不结法缘,有很多诸佛菩萨智慧圆满,讲经说法都感应天花乱坠,可是怎么样?没人听。为什么没人听?没法缘。有些人说法说得实在不高明,你听听,没有什么内容,听的人好多好多。为什么?他法缘殊胜。由此可知,听众多寡是法缘,倒不是讲的好坏,好坏是另一桩事情。因此结法缘就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老师教给我们,李炳南老居士传授给我们的,他说老师在那里讲经听众很多,你们买点糖果,买点吃的东西,在门口送给大家,跟大家结缘。这样一个小红包几毛钱、一块钱也是结缘,你们是跟法师结缘、跟大众结缘,将来你讲经听众就多了,所以要知道结法缘。
大家都晓得我的法缘很好,走在全世界每一个地方,确实法缘都很殊胜。法缘殊胜的原因在哪里?是结缘结来的。我送的经书一年要送几百万册,这是跟大家结上缘,这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统统具足,是于佛法与一切大众结缘。所以钱财不要自己有,自己有钱财很烦恼。为什么?因为心里头有牵挂、有得失,统统把它布施光,心里自在,晚上睡觉没有想头,睡得很好。法缘胜,你走到什么地方自己不要操一点心,自己也没有用钱的地方,你给我钱一点用处都没有。我走到哪个地方,人家飞机票什么统统都给我预备好了,吃的、住的、旅行的,不要自己操一点心。所以你要问我机票、船票多少钱,我统统不知道,我住的地方、吃的地方,一切开销我全部不知道,都是别人替我预备好了。所以,有钱不如有法缘的好,有钱自己要操心,没有钱自己不要操心。这个秘诀我都供养给诸位,你们好好的把这一套学会,一生当中得大自在!身上一分钱没有,走遍全世界,到哪里都欢欢喜喜,这样好。
第七尊佛就教给我们修福的秘诀,前面教给我们修慧是要精进,精进能成就智慧,这个地方是「净光佛」,净光是修福的秘诀。净是清净,光是光明,三业清净光明,你就有福报,福报就来了。所以一定要求心地清净,这个里面有无边的果德。所以是以净光佛来代表修福的方法,我这里用的「法本」,方法的根本。
北方略出五尊佛,这五尊佛代表「化他」,「福慧具足,以度生为事业」。前面南方代表的修慧,西方代表的修福,福慧都成就了,这个人有福、有慧,那就要利益众生,要弘法利生,荷担如来家业。如来的家业,想想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一生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足迹几乎遍五印度。佛是常常在那里行化,到处讲经说法,这是他老人家在世给我们后来的弟子们做个榜样。我们自己学成之后,也要像佛陀当年在世一样,哪个地方有请我们就要去;不可以说人家来请法,我们摆上架子不去讲,或者谈条件,那就错了,那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诲。这是菩萨道上常说「为法忘躯」。到处去行化会不会辛苦?一般人是很辛苦,如果真正发心弘法利生就不会辛苦。怎么不会辛苦?三宝威神加持,使你真正在利生的工作上,像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厌,这个诸位必须发心之后亲身体验,你就会知道。
第一尊佛,「焰肩佛」。佛的名号与前面相同,可是意思比前面要深,「福慧具足后,即以权实二智,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众生」。每个人过去的因地跟现在所修学的不相同,愿力不一样,因行也不一样。顺逆的成就,自行化他得到顺逆的成就,一定要知道随缘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很辛苦,即使弘法利生也要随缘,也不应该去攀缘。「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是以音声作佛事,中国孔老夫子在世也是以音声来讲学,来谈道。
这个地方第二尊佛,「最胜音佛,表以音声作佛事,演说此经,劝教念佛,最胜音也」。这里完全契合本宗、本经的法门来解释。
第三,「难沮佛,表弘护正法,勇猛精进,不畏魔外一切障难也」。世法里头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要说我们现前学佛、弘法有魔难,即使世尊当年在世,也有提婆达多、六群比丘这些找他麻烦的,佛都没有办法完全排除魔外的障难,何况后世。六祖大师,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他老人家得法之后还在猎人队里面避难十五年,这些都是给我们做出了如何避免障碍的例子,这些事实给我们后人做个榜样。我们知道一切障难是不能够避免的,要有智慧、要有毅力,要知道如何去应付,能够避过这一切的障难,使我们修学、弘化障碍减到最低的限度。这尊佛是表这个意思。
「日生佛,表教学相长,自他慧日丽天,正法久住,福利人天」。日生是太阳出来了,克服了障碍,前途就是一片光明,这是弘法的事业蒸蒸日上。
末后一尊,「网明佛,表度生弘愿方法,以无量法门(如网目)救度众生」,在这时候就是广学多闻了。我们常讲的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以无量的法门来广度一切众生。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同修一门深入,现在经上又讲到无量法门,这是不是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无量法门是讲我们的僧团,比如我们这个团体,大家志同道合在一块修学。我们所修的法门是一个,都是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所弘扬的经论可以每个人自己学一样;十个人我们在一起就是十部经,二十个人在一起就是二十部经,一个人学一部。而且每天都有同修出来讲经,这一个讲,十九个人做听众,听完之后再研究讨论,教学相长;大家轮流讲,互相的来听,切磋琢磨。解门上是各人学一部经,行门上,大家统统是一句佛号专修净宗,专求净土。这样人多法门也就广大了,可以能够接引无量的众生,统统归到净土法门,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才晓得这是的确可以做得到的,是非常圆满的大事业,绝对不会有矛盾存在,不会有冲突。
下方有六尊佛,「表教化大行,普度众生」。这是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自己解行也达到圆满,像历代祖师在一个地方建立法幢,普度众生,不但影响当世,而且深深影响到后代。所以第一尊「师子佛,喻佛说法」。师子,经上常常用师子吼比喻佛说法,此地「表法王子代佛弘法,如佛无二」。佛的弟子解行圆满,解是学问,行是道德,德行与学问统统达到圆满,这是祖师给我们做的。又蒙一切诸佛的加持,所以他讲经说法跟佛就差不多,用师子佛来跟我们表这桩事情。
「名闻佛」,此地的名闻是实至名归,不像前面。前面是小有名闻,小小有一点名气,我们今天讲的有一点知名度;那个恐怕会产生障碍,这个时候实至名归,不一样。「名称普闻于十方,表为人天眼目,如观音、普贤、佛门祖师」。他们在佛法的德望、地位,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佛门的权威,足以代表一个宗派,或者代表一个法门,能够影响到世间,能够影响到历史,他有这么样伟大的成就。
第三位是「名光佛,表大智随演(随是随缘,演是演说),法音远闻,能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可见得到这个阶段,佛法在世间是普遍的弘扬,佛教的事业是无比的兴旺。
第四尊「达磨佛,表大法师承自佛,堪为众生轨范」。达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法,佛法僧的法。达磨法,达磨佛,这是表学佛一定要有师承,一定要有个老师,没有老师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修学成败的关键,就是在你一生当中能不能遇到好老师。好老师到哪里去找?实在说,愈是好老师愈谦虚,愈是好老师他自己说他无能。我们怎么办?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们认为他是当代的大善知识,他自己怎么说?无德无能,我没有能力教你。没有能力怎么办?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他教我们学印光法师。不敢自己做师,不敢自己认为自己是老师,而把我们这些学生看做什么?看做学弟看待,看做同学,学弟看待。老师?印光祖师是我们的老师,印光祖师不在,印光大师的《文钞》在,依照《文钞》的教训自行化他,以印祖为老师。这个态度谦虚到极处,这是真正善知识。所以我们尤其是在末法时期,遇不到真正善知识,炳老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就非常有效,我们以古大德为老师,跟古大德学习。
印祖距离我们最近,他是民国初年的人,他的文章虽然是文言文写的,非常浅显,很容易理解,末法就以他做为我们启蒙的老师。我们福慧的基础奠立之后,我们再去参访,再去进一步求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到哪里去参访?这一点我要贡献诸位同学们,广学多闻参访要参访过去的大善知识。过去的大善知识怎么参访法?藏经里面,特别是《续藏》里面,古来祖师大德对于经论的注解非常非常之多,你去读一切经论的注疏就是参访古大德,这个没有错。古大德是真正成就的人,你参访他们才会得到真正的东西。现代人不太可靠,我们是肉眼凡夫,不知道他所学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的东西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没有能力辨别,我们也不敢妄谈。
古大德的东西已经收入藏经了,从前注疏收入藏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中国最晚编辑的藏经是《龙藏》,前清乾隆时候所编的。著作要入藏,必须要经过皇帝以圣旨去命令,他这个著作可以编到藏经去;如果没有圣旨,你的东西再好也不可以编到藏经里去。那么皇帝他怎么晓得这个东西好不好?他当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当代的高僧大德把这个著作统统都看过,大家公认这个作品不违背佛意,不违背经旨,这才送给皇帝,请皇帝批准入藏;换句话说,这就是个标准。这样严格的标准,说明凡是入藏的东西都是非常可靠的,都是正知正见,决定没有错误;换句话说,给他们检定了哪是真正的善知识。
所以我们今天参访什么人?要参访古来的大德,这就正确。在古大德里面成就自己权实二智,圆满的后得智,你再看看现代人所讲的,现代人所写的,你一看就明了。他哪个地方说的对,哪里说错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误入歧途,你有这个能力。所以自己修学要依古大德为师,参访也要依古人作为善知识,这个样子你决定不会有差错。现前世间出名的法师,这个名师(名是出了名的)不见得可靠;古时候讲明师是光明的明,是心地真正清净、光明;那个明师是善知识,现在在世间出了名的名师靠不住,不见得可靠。我们对于世法的名利要辨别清楚,不值得我们羡慕,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说的师承,非常非常要紧。
世尊在灭度之前,教给我们后世的弟子有「四依法」,我们表解也列出来。四依法里第一个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一定要依靠经典,经典是佛亲口所说的。第二个要「依义不依语」,要依经典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方法,要依这来修学;至于言语,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有关系。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譬如说一部经传到中国来,几位法师翻译,翻译文字当然不会完全一样,但是总是大同小异,意思没翻错就对了,不必斤斤执着在文字上,那就错了。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说一切法,有了义的、有不了义的。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了义的经典是帮助我们、教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种经论就是了义;凡是教我们得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为什么?没出得了三界,只度眼前的难关,那不是个永久的方法,这是我们要能够拣别的。甚至于一部经里面有不了义的那些教训,是教我们眼前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部分教诲属于不了义。凡是教我们如何断烦恼、如何了生死、如何往生不退成佛,这样的开示、这样的经文,这是属于了义。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我们都能够看到,我们要知道拣别,要知道怎样去修学。
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学佛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一定要有智,不能依感情,情是迷,用感情来学佛那就错了。所以,佛法不是宗教,宗教是用感情的,所谓是有宗教的热忱、宗教的感情。在佛法里面不一样,佛法要用智,破迷开悟,舍情,要趋向于智慧。旁边我举的窥基大师作《阿弥陀经通赞疏》,以他为一个例子,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窥基是玄奘大师的学生,玄奘大师有《弥陀经》的译本,玄奘的徒弟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不用老师的译本,还用罗什大师的译本,这就是智慧的抉择,不是感情的抉择。要现在人感情的抉择,我当然要注解我老师的译本,我怎么可以注解别人的?我老师翻得不比别人差。那就感情用事。两个虽然翻得一样好,一个已经流通,一个还没有流通;已经流通了,我们就帮助它流通,没有流通的就放在《大藏经》留给后人做参考。你看这是什么样的心量?没有一丝毫的私情,纯粹是理智。举他做例子,依智不依识。
第五尊「法幢佛,表为众生作择法眼(替众生抉择法门),建法幢,立宗旨,大行教化,福度众生」,这是弘法利生事业达到颠峰的时代。像我们中国在隋唐时代,八大宗的建立,祖师大德辈出,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称为佛教的黄金时代,就是表这桩事。我们依照经典理论、方法来修学,佛法黄金时代还是一样可以重现,特别我们希望能重现在我们这个时代。
末后「持法佛,表自他依教修行实证,佛法始终重实践故」。佛法重在实行,不重在言谈,言谈是不得已,是劝勉别人。要紧是要把道理明白,方法懂得,依照这个理论、方法认真去做,要把佛法变成我们生活,变成我们的行持,这才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末后讲到上方,上方一共有十尊佛,十也是代表圆满。《弥陀经》上以七表圆满,《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用十表圆满,这里头是代表大圆满的意思,「表觉行圆满,一生成佛」。第一尊,「梵音佛」。梵是清净的意思,「表舍四相四见,说法清净,无有染着」。《金刚经》前半部讲的是四相,后半部讲的是四见,我们要记住。菩萨不容易,不是说哪个地方有传戒的,我去受个菩萨戒就当了菩萨,那个菩萨是挂名的菩萨。佛承不承认?很有问题。要拿《金刚经》来对照一下,《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佛不承认,这不是菩萨。那我们受了菩萨戒,问问还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还有,自己以为是菩萨,佛菩萨就不承认,这不是菩萨,要知道!你看看功夫到这个层次,这是真正的菩萨,四见、四相都破了,说法清净,无有染着。
「宿王佛」,这个宿是星宿,我们夜晚看星星,星星之王,星星里面最大的。我们不要从实体上去看,就是肉眼看到晚上的天空,晚上天空,星星哪一个最大?当然是月亮最大,完全是就肉眼现前的境界,所以把月亮比作星星之王。「表大乘菩萨道法,无上道之径路也」,修行法门当中,确确实实大乘比小乘好修,大乘比小乘容易成就。为什么?小乘偏重在事相上,对于事相的执着很重。佛法我们知道自始至终是不执着的,佛跟我们讲,破人我执就证阿罗汉果,超越三界;破法我执,这就是破法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也可以说,佛法无非是破执着而已。那我们这样也执着,那样也执着,执着那么坚固,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当然在初学的时候,佛有许许多多的禁戒是要我们执着的,那是什么?那是初学;不是叫你永远执着,永远执着你就成不了佛。你看看「阿含」里面执着很深,「方等」里面就浅了,到了《华严经》完全没有执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来的执着?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所以,我们从分别、执着逐渐逐渐的舍,这个分别、执着用意在哪里?帮助我们修清净心,目的在此地,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舍执着,舍执着不是在事相上舍,是在心地上舍。事相上为什么不能舍?事相上如果舍,你自己成就了没错,你度不了众生;不但度不了众生,反而害惨了众生,被你害了。为什么?众生修学拿你做榜样!你如果样样事相上都舍弃,都不再执着,别人学你还得了吗?你成就了,别人没有成就。你这个不执着,身心清净;人家要是不执着戒律,他就破戒、犯戒,他将来要堕落三途。所以事相上,就是佛也持戒。佛还要持戒吗?佛持戒给众生看的,佛心里面有没有?心里面绝对没有;如果有,他心里面还有一物,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他心里还有个戒那就坏了,他就不能成佛了,这一点要知道。心地不执着,事情要执着,这个千万不能够发生误会。
「香上佛」这是表禅宗,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传香忏悔」这一章,曹溪原本《坛经》里面这一章是第五章,教给我们的方法。这就是以禅来教学,这是大乘当中的大乘,在大乘法里面禅是捷径,是最快速的一个法门。
第四尊佛「香光佛」,香光是表净宗念佛法门,《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里面「香光庄严」,所以净宗又称为径中径又径。大乘是捷径,禅是捷径里面的捷径,净土是捷径捷径里面最捷径的,香光佛来代表这个。你看在这个里面,无量法门它统统都含摄到了。
后面,「大焰肩佛,表以最上法与人,一生成佛,是以净宗祖师,尊称大师也」。佛门称大师,我们知道大师是对佛尊称,现在人已经乱用,这个很不好。你看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都称大士,都没有称大师,你这个法师称大师,居然比观音、势至还高过,你成佛了,成佛才叫大师,这个不可以。中国历代的祖师都不称大师,教下的,皇帝的老师称国师,禅宗里面称禅师,律宗里面称律师,翻经的这些法师称三藏法师,没有人敢称大师的。现在有不少人称大师,我们听了很难过,太过分了一点。这是佛学常识,应该要知道。我们称人家大师,好像是对人家很恭敬,实际上是骂人的,你们想想对不对?超过了,骂人!挖苦人!这不是真正尊敬人。所以称呼很重要,不能不谨慎,这是礼节,非常重要的礼节。
净土宗的祖师被大家尊称为大师,有它的道理。因为度一个众生,度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真正度他圆成佛道,只有佛才有这个能力,菩萨还没有这个能力叫你一生当中圆满成佛。净土宗的祖师禀承十方一切诸佛的教诲,劝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所以这个法门跟诸佛直接教众生的方法没有两样,所以可以称他为大师。净土宗的祖师被人家称大师是这么来的。所以这个法门是直接教人一生圆满成佛,这是跟其他法门不相同的。
第六尊「杂色宝华严身佛,表一生圆满,唯华严详之」,这尊佛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经中之王。「尤证实念佛法门为究竟旨归也,应深思也,师法善财可矣」,这个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文殊、普贤、善财都是选择念佛求生净土,不退成佛的法门。以上这六尊佛把所有的佛法统统包括尽了。
第七尊,「娑罗树王佛,表圆证究竟坚固,为大法王,密净不二也」。娑罗树王是坚固,这是代表密法,显密不二。前面是讲的显教,这一尊表的是密宗,显密圆融。
后面这三尊佛,「宝华德佛」代表圆满报身;「见一切义佛,表千百亿化身,五眼圆明,普应群机」;「如须弥山佛,表清净法身,为一切法之理体」。末后三尊佛是「圆证一体三身」。
所以我们把六方佛的佛号从头合起来一看,就晓得他表显的意思实在是太圆满了,告诉我们怎样发心、怎样修学,修行当中自行化他,在某一个历程当中我们应该如何修法,到最后圆满成佛。所以这六方佛不能含糊笼统轻易的念过去,他虽然是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本身德号里面,教给我们念佛人从初发心一直往生不退成佛的整个历程。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一生修学当中,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境界,顺境、逆境我们都可以从容突破,都能够达到修行圆满的境界。
后面结论说,「以上略出佛名号,含意甚深,密示念佛人,自初发心至圆满菩提,一生成办之历程旨要;如华严五十三参,不可不知也」。佛度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间难易深浅,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也」,这几句话我们略说一说。什么叫做缘?我们常讲有缘跟没有缘,还是要归到第一天晚上跟大家所讲的「孝亲尊师」,这就是缘。如果你对这个老师没有一点孝敬之心,那就叫没缘。没有缘怎么样?这个老师再有学问,再有修持,再有善巧方便,你不相信他,你不肯听他,不肯接受他教导,这就叫没缘。还有一种现象,他对这个老师非常尊敬、非常恭敬、非常仰慕,可是老师教他东西他不能够做到,那也叫没有缘。
真正有缘,是老师的教导百分之百的服从,百分之百的依靠,这个缘是圆满的。如果打个折扣,能够做到百分之八十,还算是有缘,缘不太圆满;能够再打个对折,做到百分之五十,也算是有缘,缘浅而已,缘不深;完全不理会,阳奉阴违,那就一点缘都没有。所以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法自始至终都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亲尊师,尊师就是孝亲圆满的表现。不尊敬老师就是不孝亲,因为父母亲爱护儿女,总希望儿女亲近好老师,接受老师的调教。儿女、做学生的不肯听话,父母就忧心,这就是不孝,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今天因为晚上我们寺里面还有十几堂的佛事,他们告诉我,我们今天讲经就到这个地方圆满结束,希望我们将来还有更殊胜的法缘。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