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纪念鉴真法师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24-07-11 01:45:41作者:心经入门网
纪念鉴真法师诗词赏析 鉴真法师

鉴真是在我国唐代从扬州去日本传戒授律的高僧,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扬州历史上对日交往的一次盛举。

鉴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不断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学习,吸取唐代的文化。其中日本赴唐留学僧人荣睿、普照等,根据日本政府的意愿和日本佛教界的委托,在唐留学期间,注意物色与聘请高僧去日本传戒授律。他们闻得鉴真是当时的律学大师,遂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中国僧人陪同南下扬州,聘请鉴真赴日传法。

鉴真(688—763),广陵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人,本姓淳于。14岁随父到扬州大云寺出家,从智满禅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受具足戒。此后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从许多名师受教,钻研佛教戒律,兼及建筑、雕塑、医学、书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27岁回扬州大明寺,主持大明寺法会。此后,在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四万余人授戒。至46岁时,已成为名满江淮、“僧俗归心”的宗教首领。

55岁时,鉴真住持扬州大明寺。在这里,鉴真接受了荣睿、普照东渡赴日的邀请。当时有人认为“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不同意去。鉴真却毅然说:“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在鉴真精神感召下,当时就有22位僧人愿意随同赴日。

天宝二年,第一次东渡,因个别僧人挟怒诬告,未能成行;所备船只和物资全被官府没收。鉴真安慰日本僧人说:“不须愁,宜求方便,必遂本愿。”当年冬天又进行第二次东渡,因遭风浪,船毁物沉,被明州(浙江宁波)官府救至阿育王寺。天宝三年秋,谋划从福州进行第三次东渡,因遭官府阻拦,被送回扬州。天宝七年夏,进行第四次东渡,船一入海,就遇到特大风浪,在海上飘流了几个月,艰苦备尝,最后飘到海南岛南端的振州(三亚一带),辗转渡过雷州海峡,而后北上广西。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天宝十年,决定取道广州,再作第五次东渡;但船只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在颠沛流离中,弟子祥彦、日僧荣睿先后病故,普照又离他而去。鉴真此时患了目疾,加之长途跋涉,暑热染病,以致双目失明,辗转回到扬州。

第五次东渡失败,对已64岁的鉴真是沉重的打击;但鉴真的意志毫不动摇,天宝十二年(753)又作第六次东渡,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这一次,适逢日本遣唐使团回国,在路过扬州时悄悄会见鉴真,请他同船东渡,鉴真立即答应。这次随行的有弟子法进、思托等24人,携带大批文物、书籍、法器。他们于10月29日夜从扬州出发,往苏州黄泗浦(今张家港市附近);在明州的普照听到消息后,也于11月13日赶到黄泗浦,与鉴真同行。

鉴真一行于12月20日顺利到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26日至太宰府(今日本九州北部福冈东南);次年,即日本天平胜宝6年(唐天宝13年·754)2月4日抵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被迎至东大寺内。其时鉴真已是66岁的高龄了。

鉴真自应荣睿、普照的邀请计划出国以来,前后达12个年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到达日本,表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崇高的精神。

鉴真一行抵日后,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欢迎。圣武太上天皇赐以“传灯大法师”的称号,委以授戒传律的重任。4月,于卢舍那佛殿前立戒坛,圣武太上天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太子及公卿以下受戒者达430余人,又有名僧80余人弃旧戒从鉴真重受新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次正规的登坛受戒。天平宝字元年(757)鉴真被加封“大和尚”尊号。

鉴真这位66岁的失明老人,留居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弘扬佛法,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校正。他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药知识,传播了语言、文学、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日本天平宝字7年),弟子思托等为鉴真模影造像。是年5月6日,鉴真于唐招提寺住处结跏趺坐,面西而卒。日本朝廷次年8月特派遣使臣到扬州诸寺报丧,扬州僧众同穿丧服,朝东举哀三日,并于龙兴寺设大斋会纪念。

据历史记载:在鉴真六次东渡的过程中,罹难者共36人,下落不明者二百余人。为了开辟中日友好交流的航道,多少先驱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血肉身躯铺就了友谊的坦途。

一千多年来,中国、日本两国人民都在怀念鉴真,赞颂鉴真。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日两国领导的关心下,日本唐招提寺供奉的鉴真坐像回国“探亲”。邓小平撰文赞颂,邓颖超题辞祝贺,《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日本天皇赠三足香炉,首相大平正芳发表讲话。鉴真坐像在扬州和北京巡展23天,瞻仰者达50多万人,成为中日友好史上的一大盛事。

一千多年来,无论是在鉴真圆寂的当时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不少人士赋诗填词纪念这位大师。现分三大部分进行赏析。

(一)心香一瓣奠恩师

——唐代纪念鉴真的诗词

鉴真的弟子中,随从鉴真讲经授戒、传播中国文化,贡献最大的是思托。思托是台州开元寺僧,从天宝元年首次东渡,直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后的20年间,自始至终紧跟鉴真的中国僧人只有他一人。他对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过程了如指掌,加之他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写了《大唐传戒师僧大和上鉴真传》,详细生动地记述了一次次东渡的曲折经历,以及沿途的风土人情。鉴真逝世后,思托写作《五言伤大和尚传灯逝》(五律)一首:“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东。戒香馀散馥,慧炬复流风。月隐归灵鹫,珠逃入梵宫。神飞生死表,遗教法门中。”这里的“上德”指至德、盛德,“金人”指佛像。“乘杯渡”原为南朝一高僧乘坐木杯渡水的传说,后泛指乘船。李白《赠僧崖公》诗:“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首联二句,赞扬鉴真乘船东渡,弘扬佛法。颔联描绘了鉴真讲经授戒的情景:点戒香,燃慧炬。而今斯人虽逝,遗范犹存,仿佛馀香缭绕。“流风”指前人流传下来的风度、情操。“灵鹫山”是佛教圣地;“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颈联嗟叹美好的宝物隐匿,悼念高僧的圆寂。尾联赞颂鉴真虽死犹生,精神超脱于死生之外。“法门”指佛教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末句讴歌鉴真传授的佛法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同为鉴真弟子的僧法进,也写了悼念鉴真的诗一首,题为《七言伤大和上》,看来这是一首七律,可惜五、六句已经佚失了。诗云:“大师慈育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度物草筹盈石空,散流佛戒绍遗踪。化毕分身归净国,娑婆谁复为验龙!”

“传灯”指佛家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慈育”谓仁慈抚育,“契”谓体会、领悟;“圆空”对“偏空”而言,谓一无所著,犹言“圆通”,即“不偏倚、无障碍”。开头两句赞扬鉴真大师慈悲为怀,学养丰厚,跨海东渡,宣扬佛法。三、四句描绘鉴真继承前辈高僧、讲经说法的情景。“散流”与前面思托诗中“散馥”、“流风”含义相同。“草筹石室”佛家指“说法证果”之室。《翻译名义》云:“优波毱多国城东五、六里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道夫妻俱证罗汉果者,乃下一筹。”最后两句赞颂鉴真完成使命,终成正果,乘龙升天,回归佛国。“娑婆”系佛教语,指“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

与鉴真同时稍后的高鹤林,在唐朝为官都虞候、冠军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因出使日本国,欲顺访东渡高僧鉴真,至则鉴真已先逝世,乃作五言诗一首以悼念他,题为《因使日本,愿谒鉴真和尚,既灭度,不觐尊颜,嗟而述怀》。全诗如下:“上方”传佛灯,名僧号鉴真。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早嫌居五浊,寂灭离嚣尘。禅院从今古,青松绕塔新。斯法留千载,名记万年春。”“上方即上邦、大国。“藏”(zàng)是佛教经典的总称。“真如”为佛教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佛教谓尘世中烦恼痛苦炽盛,充满五种浑浊不净,即动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合称“五浊”。这首诗高度评价了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历史意义,赞颂了鉴真离开尘世的从容自若、永垂不朽。

鉴真圆寂之后,日本人民采用多种形式赞颂鉴真的光辉一生;官员、文人、僧尼写下了大量诗文,讴歌鉴真的不朽业绩。兹选录其中代表作四首:

元开《初谒大和上二首》

(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二)

我是无明客,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萌夏,空华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谁畏六魔瞋。

元开是日本国高僧,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这两首诗的第一首,指出汉代高僧摩腾、僧会等,都远远比不上唐代高僧鉴真。鉴真品德高尚,成就卓越,弘扬佛法,指点迷津。第二首写自己承蒙鉴真的循循善诱,深受教益,从而了解到佛法的一些真谛。

按:“摩腾”即“迦叶摩腾”,又称“竺摄摩腾”或“摄摩腾”,汉代印度高僧,汉明帝遣蔡愔等到天竺求法,遇之,永平10年(67)与竺法兰同至洛阳,特建白马寺以居之。《汉明帝内传》曰:“摩腾、竺法兰,汉地僧之始也。”《高僧传》曰:“僧会,吴地僧之始也。”“含章”指鉴真内在包含美质。“禅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戒网”指佛教内部条规森严,密如罗网。“慧苑觉华”:佛教语。王维《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佛者,觉也,得觉满者入佛慧。”“觉苑”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亦比喻修行者的心境。“玄津”指佛法;“缁门”指佛门。

“无明”是佛教语,谓痴愚无智慧。王维《能禅师碑》赵殿成笺注:“释氏谓道心如完器,妙理犹净水。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净水。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四果永尽,名曰无漏。”“漏津”即疏漏之处。“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南史·梁昭明太子传》:“素信三宝,遍览众经。”“六魔”指众生轮回的六道中的恶魔。

石上宅嗣《五言伤大和上》

上德从迁化,馀灯欲断风。

招提禅草剗,戒院觉华空。

生死悲含恨,真如欢岂穷!

惟视常修者,无处不遗踪。

藤原刷雄《五言伤大和上》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日本国的朝臣。石上宅嗣(729—781)任金紫光禄大夫、中纳言行式部卿;藤原刷雄任图书寮兼但马守。“剗”(chǎn)指铲除杂草;“百亿”是佛教语,指世界及众生。这两首诗不仅赞颂了鉴真大师为日本建立律宗、传经授戒、建造招提寺,以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且对鉴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最后两句希望僧俗人等发扬优良的传统,让洪大恩惠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二)同天风月颂先贤

——现代纪念鉴真的诗词

公元1963年为鉴真逝世120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文学、艺术、医药各界共同倡议,在鉴真故乡扬州举行纪念活动。鉴真生活和讲学的扬州大明寺,建有鉴真纪念堂。堂中供奉了鉴真塑像,堂前雕刻了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撰写的碑文中,有一段四言诗“鉴真颂”,兹节录如下:“惟我大师,法门之雄。三学五明,乘桴而东。志绍南岳,愿酬长屋。坚心誓舍,头目手足。五行五止,缘集辄散。既遇黑风,复遭王难。睿竟不返,师亦伤明。百折百赴,终胜波旬。十年跋涉,十年教化。恩斯勤斯,根深树大。巍巍鲁殿,灿灿奈良。庄严庙像,俨然盛唐。台赖以昌,律赖以立。枝叶广敷,光采四溢。右军书法,道子经变。青囊之传,金堂之建。惟师之泽,等施两邦。怡怡兄弟,历劫争光。千二百年,道久弥信。分同唇齿,义无障衅。师之志行,如兰益馨。师之功业,与世更新。东徂西行,俱会一处。震大雷音,击大法鼓。以昭光德,以策来兹。同天风月,万世壎篪。勒石追远,发愿陈辞。慧灯无尽,法云永垂。”这首长诗全面记述了鉴真大师东渡传法的过程,赞颂了大师为中日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其中“三学五明”:佛教称戒、定、慧为“三学”,戒学属律,定学属经,慧学属论。“五明”指五种基本科目:内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为哲理,因明为逻辑,工巧明为工艺技术、天文技术,医方明为医药卫生,声明为文法、训诂。“南岳”指唐南岳观音院怀让法师。“长屋”指日本国长屋王子。“五行”为佛家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睿

”指日本留学僧荣睿。“波旬”为梵语,其义为恶者、杀者,释迦出世时的魔王名。“鲁殿”原指鲁灵光殿,这里指代唐招提寺。“右军”以下四句,指鉴真赴日带去的书画、医药等。“金堂”指招提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慧灯”谓佛法如灯,照亮一切;“法云”谓佛法如云,覆盖一切。

1963年3月,郭沫若作一七绝《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亲笔书赠扬州大明寺:“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980年1月,茅盾作一七古长诗《欢迎鉴真和尚探亲》,为中日联合出版《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册》题词:“一代高僧幼便奇,鉴真十四即从师。家学渊源四分律,生涯勤护水田衣。两京寺院擅宏丽,楼台巧构有成规。建筑神奇细端祥,利人又复学岐黄。广陵自古繁华地,师择此邦建道场。善男信女万千辈,来自东西南北方。顶礼焚香莲座下,悲田喜舍见慈祥。遣唐使者频来往,云是扶桑日出乡。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鉴真投袂欣然起,携带门徒赴海市。茫茫烟水罡风高,心向之邦何处是。诚开金石动天神,海若前驱报大喜。此时和尚已丧明,赖有广长舌代睹。奈良京洛隔重洋,风送梵音与法鼓。今日鉴真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

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苏仲翔作一七律《闻鉴真和尚塑像将回国巡展,赋此壮之》:“鲸波浴日飞帆远,蟾月流光鼓棹前。六犯畏途终过海,全凭宏愿证同天。盛唐文物随身赴,东土招提历劫传。成就胜缘增友好,鉴师功德信无边。”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鉴真为东渡弘法,昼夜兼程,冲破惊涛骇浪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1980年4月,赵朴初作词《鹧鸪天·迎鉴真大师像回国》,表示欢欣伫望之诚:“奋入狂涛不顾身,终携明月耀天平。千秋德范存遗像,万里香花结胜因。 今古事,去来心,海潮往复两邦情。故乡无数新新叶,待与离人拭泪痕。”

这首词的上阕,作者自注:“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是言当时扬州之文明繁盛。此则比喻盛唐文化与中日人民的友谊。”下阕写的是:在欢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的宴会上,作者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日本古代诗人松尾芭蕉的名句:“愿将一片新叶,擦干您的眼泪。”鉴真大师的思乡之泪,今天可以擦干了。但看到了一千二百年之后祖国的山河新貌,日月新天,他一定又会落下喜悦之泪;特别是看到了他当年不惜身命所播下的友谊种子,今天在中日两国土地上到处开着繁盛而灿烂的花朵时,他一定会更加感动欣慰而落下喜悦之泪。

同一时期,赵朴初还作词《金缕曲·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欢迎礼赞》:“像在如人在。喜豪情,归来万里,浮天过海。千载一时之盛举,更是一时千载。添不尽恩情代代。还复大明明月旧,共招提两岸腾光彩。兄与弟,倍相爱。 番番往事回思再。历艰难,舍身为法,初心不改。“民族脊梁”非夸语,鲁迅由衷感慨。试瞻望,是何意态!坚定安详仁且勇,信千回百折能无碍。仰遗德,迎风拜。”

当时,《人民日报》曾以“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之名句为题发表社论,热烈欢迎鉴真像首次回国探亲。同时,鉴真扬州故居大明寺,自清代乾隆以来曾改名法净寺,此次鉴真像回国,恢复“大明”原名。作者又想到鲁迅在一篇杂文中,称我国历史上舍身为法的人(玄奘、鉴真之类的人物)为“民族脊梁”。不禁激情澎湃,汇成了这首热情洋溢的绝妙好词。

与此同时,我国著名词学研究家、“一代词宗”夏承焘,还填了一首好词,题为《减字木兰花·鉴真法师塑像回国纪念》:“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 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上阕的“愿力”,是佛家语,指志愿的力量。“冯夷”,水神名,这里指鉴真六次渡海,虽因风浪阻挠,而终于成功。下阕中的“高坛讲律”,指鉴真到日本后,随即开展宗教活动,讲经授戒。“禅灯明暗室”:日本兴元寺隆尊长老,针对当时日本传戒方面的混乱情况,感叹说:“于黑夜中,叹无庭燎;于暗室内,叹无明灯。”他建议邀请中国高僧到日本当传戒师,将日本佛教加以彻底整顿。“杖锡”,指僧人手持锡杖。最后两句,谓鉴真法师及其随行弟子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为中日人民间建立友谊作出重大贡献。

(三)一衣带水友邦连

——日本友人纪念鉴真的诗词

由于鉴真法师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日本人民写下了大量诗文,歌颂了鉴真的不朽功绩。本文除了在第一部分介绍几首诗外,现再举几首为例:

当年,鉴真在扬州应日本僧人之邀请时,曾讲述日本长屋王子赠送我国僧衣的故事,衣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之语。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著有《冬日》、《旷野》等七部俳句集,被尊为“俳圣”。他在一次到奈良唐招提寺拜谒盲圣鉴真像时,为坐像的神态所感动,作《谒鉴真像》诗云:“翠叶放清芬,滴露色更新。我欲多采撷,为师拭泪痕。”

他还留下了不少赞誉鉴真的诗句,如:“目既瞑,人无悔。”“新绿滴翠,何当拭去尊师泪!”……可见他对鉴真大师敬爱之深。

森本孝顺,是日本唐招提寺第八十一代长老。1980年4月25日,鉴真像扬州展胜利结束时,在大明寺举行“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碑”奠基揭幕式。碑右镌刻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题词:“遗像千年归故里,友情万代发新花。”碑左镌刻着森本孝顺长老的题词:“樱花映托古里寺,明灯传来友谊心。”上句指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森本长老手植的樱花树苗,现已枝叶繁茂,茁壮生长。下句指奈良唐招提寺和扬州大明寺的石灯笼(长明灯)光光相照,象征着中日友谊万古长青。

日本友人石川忠久,东京人,他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家,日本“圣社诗会”和“校园诗会”主席,樱美林大学文学部教授。1981年秋访问扬州后,写了一首七绝,题为《访鉴真和上故乡》:“欲寻名刹到芜城,和上遗风自有情。友谊一千三百载,长明灯下忆天平。”这里的“长明灯”,指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的石灯笼。“天平”是日本圣武天皇年号(729—749),相当于唐代开元17年至天宝8年。“天平时代”也称“奈良时代”,是日本文学、美术等发展成熟的一个时期,也正是中日文化交流最兴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化称之为“天平文化”。

俳句,日本诗体之一,一般以三句十七音组成一首短诗,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又称十七音诗。汉俳,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中萌生的新诗体,其句式为五七五(17字)三句,句句押韵。

鉴真大师像回国展胜利结束后,1980年5月28日赵朴初在首都机场送别,即兴作三首俳句,赠森本长老,诗云:

(一)

“看尽杜鹃花,不因隔海怨天涯,东西都是家。”

(二)

“去住夏云闲,招提灯共大明龛,双照泪痕干。”

(三)

“万绿正参天,好凭风月结来缘,像教住人间。”

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日本现代俳句协会1997年出版了《现代俳句·汉俳作品选集》(中日文对译)。1996年冬向全国征稿,1997年第一期《中华诗词》公布了我国入选的106名汉俳诗人名单,笔者也忝列其中。

最后,请让我用三首汉俳作为本文的结语:

(一)

华夏接蓬莱,鉴真东渡晁衡来,友谊花常开。

(二)

遣唐使节通,奈良文化矗高峰,璀璨盛唐风。

(三)

风月庆同天,一衣带水紧相连,梅樱永并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