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

发布时间:2024-07-12 01:45:29作者:心经入门网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深心五(就人立信3)

就人立信——仰信佛智

“就人立信”的“人”是指释迦牟尼佛,因为佛是满足大悲的人、如语者、实语者,他是在实相中观察一切事物。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虚妄中的,只有佛才是真实、清净的。其实“就人立信”不只是释迦佛、阿弥陀佛方面,“人”同时也指我们自身,前面就有“建立自心”。同时“就人立信”里由于有四重人的考验,这些人也可以说是“就人”中的“人”,信心是源于所信的对象,从所信的对象上来说人,信心就是信这个“人”。在两种深信里“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其实这个“自身”也是“人”,“二者深信彼佛”也是“人”,但核心是指佛,这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往生信心、清净信心、决定上上信心、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所以信心还是有差别的。获得往生有同一性,之所以有清净信心跟往生信心的区别,主要是在理解智慧上面有差别。获得了往生信心是信佛的心,信佛,佛是法体的成就、佛的愿力光明有不可思议的一面。不可思议从我们相信的角度来讲叫做“仰信”,“仰”就是有不理解的地方。获得了往生决定信心经验的人,虽然相信了佛的誓愿名号,但这种信有对佛不了解的层面,即使获得了信心也有不清净的性质,由于不了解就有迷,就有污染性,但也是可以获得往生的。很多人不太理解,觉得获得了信心就一定很有智慧、对佛经都知道了,不是这样的。

1.信从闻生是一种体验

信心是一个成就体验,体验跟道理有点不同。在信心成就的因缘里,有些人通过讲说就能够获得,像禅宗的开悟,开悟的情况不一样,最厉害的人,老师只要跟他说一句话,他一下就开悟了,也没有通过学太多的东西和理解,这是根基很成熟的人;有的人要通过一定的参、悟,经过一个过程获得,但都是从因缘上获得,不是光理解了,是体验。往生信心的获得,重点的因缘是“闻其名号”,“闻”不只是一个道理,很多莲友只是接受道理了,但是没有经验,经验和道理不是一回事,有时也很难区分。因为有的人确实就是没有很明显的过程,像刚才讲的有的根基很成熟的人,确实就是一听到,马上就获得了信心。但是有些人没有比较强的往生愿心,只接受道理就觉得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很厉害的成熟开悟人,他本身就像水已经烧到90多度了,再加把火一下就开了。很多人往生净土的愿望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一听到佛的愿力马上就接受并获得了信心,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经验,这是一个微细的地方,获得信心的真假,还是比较难区分、有一定的困难。

近代的“亲鸾会”就讲一定要经过三愿转入、或“三定死”的经验,就是用一些模式来检验。禅宗的开悟也是这样,哪些是假的,有时自己也不知道。像我们这里,很多人没有信心,但是他也觉得有了信心,是真的还是假的,也比较难区分。日本由于发展得比较成熟,有很多种方式检验真假,当然检验的方式也是根据经典,或者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但往里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未必全部都套得上,每个人也不见得。我们首先要知道信心不单是一个道理,不是你知道了这回事、接受了就可以了,有一个经验,佛法里面叫从因缘上获得的,禅宗叫“外门而入不是家珍”,最主要不是通过思维获得的,如果你说我开始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不是这样的!因为往生愿望的实现,已经超过了道理,不光是思维的问题,信心有超过思维层面的意思。

2.信心经验的获得源于名号

信心经验的获得源于佛的名号,通过佛愿的生起本末获得。但是获得了信心,对于佛法、对于净土的种种方面也未必理解,这很正常。所以即使是获得了信心,也不见得就了解净土。禅宗也是这样,即使开了悟,也不是很了解佛经的内容,这是需要明了的地方。

我们现在的学习出现了一个弊端,就是讲的知识太多了,使得很多莲友的用心跑到知识上面去了,就好像要成为学者一样。净土教在发展到后期确实出现了很多学者,摄入了很多的知识。信心的经验获得以后,能从信心里面能很好的理解佛法,使整个佛教的知识能够融进来。而我们本身就不是学者,也没必要去当学者。学习净土教最主要就是要获得信心成就,往生的愿望生起来没有?其他的知识理不理解不是重要的。当你没有获得信心的时候,获得信心是最重要的,学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信心,佛门里有一句话叫“到老一场空”,你学得整部经书都会背,没有信心,还是得不到往生的。

如果学禅宗开悟了,他不通经的话,讲经也是乱说的。如果你获得了信心后,再好好的学经,从道理上慢慢解释信心是怎么回事,这叫以教来印心。信心是一种经验,他到底是什么,就依佛经来印证,信心就是信佛。对于佛,你还不太了解,就依经教来展开信心里面的内容,这叫以教来印心。

所以信心是一个成就,再通过提升,正确理解了之后,信心就比较清净,相对应的层次就是地前菩萨的考验。“决定上上信心”的程度就更高了,即使是菩萨来考验你,都不被动摇了。因为考验你的人地位很高了,你的信心都能够抗得住他的考验,说明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是“决定上上信心”了。

信心如果从佛的方面来说,是一样的,在我们这边展开,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也有不同信心,有像龙树菩萨这种大菩萨的、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也有像亲鸾大师这样的,所以亲鸾大师说“我的信心跟老师是一样的”。就是往生是一样的,都是从佛那里来,但是要说信心的里面的性质还是有差异的,这里特意的提出来说一下。

就人立信——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最后一种就是“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就是连一念的怀疑心都不生起,这就非同寻常、程度最高了,即使是那么多佛来说你不能往生,你从心上面也连一念的疑退心都不起。《往生论注》里面提了一下,“念”是一念,“不起一念”就是从心上面生起的一念。

1.凡夫在念念生灭之中

这里说一个基础知识“念”,佛法最小的单位是用“生灭”来划分的,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原子或者电子组成,就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空间的组成最后分下去,分到差一点就没有了,佛法里面叫邻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一个集团,比如黑板、椅子都是一个集团,像面粉微尘分到最后快没了,佛法里把这个空间单位的微尘叫做邻虚。

我们心的状态处于很快的生灭、生灭之中,有生有灭就有时间概念,生灭按照《往生论注》里昙鸾大师的解说,一百个生灭为一个刹那,六十个刹那就是一念,从最小的单位到一念,心至少有六千个生灭。【1念=60刹那,1刹那=100生灭,1念=6000生灭】一刹那已经是非常快了,是弹指之间,但是一念是六十个刹那。实际上“念”更像一个时间单位,生灭是最小的单位。我们的心念通常只是说刚才想了什么,如果按照生灭来讲,已经经过了六千个生灭了,所以心念非常难以控制。

我们只能观察到念头的刚才想了什么,就是这“一念”,其实这“一念”里已经不是一念了,已经有这么多的过程在里面。所以讲治心犹如治四十里流速的大河,心念的速度由于速度非常的快,一念里面都有六千个生灭,这样使我们根本都观察不到,连看都没看到,刷的一下就过去了。心里面一刹那之中的那个内容你都没有发现,六千个生灭就过去,有好多、好多的内容了,等于是一个集团,像一条大河一样流过,所以人的心念是一个相续的集团。

如果你不去念佛,心的状态就是一念念的。只要是在凡夫的状态里,肯定就是在一生一灭之中,所以我们一天天老了,为什么不能够返老还童呢?凡夫是生了灭、生了灭,心念就是在这样的运行之中,所以就不能够倒转时光。而且你心里念什么,在运行中是做不了主的,由于生起不随你控制,想什么就是一个业力,我们的心已经是一个业果了,妄想纷飞的速度非常快。

2.凡夫在妄念相续的业果之中

圣道修行,感觉刚才起了坏念头,就知道要用“戒”把它止住,不让它继续往下流,这只是“戒”的层次,再高一点就是“觉”。对念头里面的内容有所觉知,就到了“止观”的范围。我们凡夫的性质引源信法师法语“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也就是念头,你的生灭实际上的构成是虚妄的,本质上根本控制不了,你起的念头已经都晚了很多,当你知道念什么的时候,已经是妄念在很快的运行了。所以妄念是我们本质,你是离不开这个性质的。

虚妄①:遍计所执性

“妄”跟“真”相对,所有心念的本质就是生灭性,也就是无常性。从更细微处来看,《唯识学》里有二个术语叫做“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主要用来区分心念的“妄”和“真”。这个遍计的执着性质,由于我们有对“我”的执着,其实“我”本来是没有的,你到哪里找都找不到,虽然说天天都说“我”、感觉也是“我”,但是真正去找,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就是一种没有而执着有,就是虚妄的。这有点像龟的毛、兔子的角一样,或像虚空里面的花。大家知道,兔子是不长角的、龟也没有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想像成兔子有角、龟也长毛,或者人坐久了,一站起来眼冒金星,其实金星是没有的,但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就会眼冒金星。有一些东西不存在,由于病态而显现出来。一般说第一层次的妄想就是根本不存在的“计有”,“遍计所执性”就是最虚妄的一种,佛经里经常打的比方就是人得了色盲病,他所看见东西的颜色就不正常。这就是虚妄的病态,跟我们平常的感官都不相应,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把他想象出来,本来兔子不长角,但是别的东西长了角,兔子也是存在的,把这两个东西搭在一起,就变成了兔子角,其实没有。我们如果按照通常的认知,也觉得“遍计所执”是完全、低层次的虚妄,凡是这种想法,肯定就是虚妄的,但是这也是一种习气。要说完全虚妄、像梦一样,但在做梦时并不是完全没有,兔子虽然没有角,人在打妄想时,把兔子安上角,这个东西就完全在你的想象之中,这显然就是妄想了。现在很多人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玩各种游戏,把自己想象成国王啊

,什么的,这个就是最低程度的妄想。

虚妄②: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就是因缘而生的妄想,比如这个粉笔和黑板大家都看得到,按照凡夫的境界来看是因缘所生的、实有的、真正存在的、正常的。我们一般说的真实是可以用的,不是梦里面的东西。粉笔有实在的感觉,也能够写字,我们能够住在这上面,跟前面那个相比,说起来比较牢固。做兔子角的梦,必须维持那个状态,如果一出来马上就没有了。相对来讲,这个状态按照世俗人的执着,比较真实,但是实际这种存在也是通过感观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现象,都是通过我们的心念,这在更高级的状态里其实也不是真实。佛经里经常讲水,我们看起来是水,到天人那里就转变了,就是琉璃。所以,你看见的也不是真正存在的,但是对于我们人来讲就是一个坚固的习气,大家都可以共用,都认为是那样的。

3.佛是最终极的真实性

我们首先要知道,你所念的佛不是龟毛兔角,要把你的想象区分开了。很多人说极乐世界可能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因为现在人的妄想很丰富,做大型网络游戏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虽然不是完全的龟毛兔角,但也有点相似性。我们念佛,首先要确定佛是真正存在的,不是你的想象。但是这比较难划定,因为我们连界限都划不清楚,搞不懂哪跟哪儿。这是佛法里面的一种划法,这二个是不同程度的虚妄。佛不是缘起性、不是生灭性,佛是世间最终极的真实,真正的真实性。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生灭心不断的堕在这种龟毛兔角的妄想之中,因为“我”都是不存在的,我们随时就是生生灭灭,随时执着“我”的存在,这就是一个妄想。在有“我”的妄想的所有环节里,都容易起执着,这是我看见的、这是我们的教室,完全都在虚妄中执着、在虚妄中运行,而且这个妄想的速度非常快,你都不认知的。

源信法师说“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不要在你那里确定,我这“一念”肯定就是对的。你这“一念”都已经是六千个生灭了,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妄想了?所以你任何的念头不要确定肯定是正确的,有人问我这样想对不对呀,那肯定是妄想!如果去审定的话,我们就是处在妄念之外没有真实的心,因为凡夫整个世界显现的,所起的念头、所观照的全部都是妄念,没有真念头。所以你本质上就是妄念,没有真实念,包括念佛时的心都是这样的,注意,如果来审视自己念佛的这个心,也全都是妄念的性质,所以“妄念之外别无心也”。“别无心”就是没有真实心,然后一直到临终都是妄念凡夫。我们是被这种很强大的相续轮回的业力所推动,这就是妄念的推动力量,从生到死一直都在妄念当中运行,如果从微观的观察角度来讲,没有一念是清净真实的。

4.“妄”+“念”+“佛”=信心念佛

念佛时要知道,你是用妄念的心来念佛,由于这种心是虚妄的,我们对佛的名号和愿力的性质,其实是不了解的。所以佛通过名号因缘、愿力光明因缘摄你往生,你就获得了信心。这个信心就是从佛的真实中回向来的真实心,所以这个信心与你的妄心是不一样的。“妄”、“念”、“佛”放在一起,我们在声声念念中念这个佛,凡夫的性质本来就是虚妄的,你通过佛的回向获得信心,信心就是佛的光明,说起来就是佛的心给了你,你就在生灭之中有一种真实心,所以佛不是念。

善源老师的回向偈说“佛即非念兮本愿慈摄”,佛不是念,佛是本愿,是由佛的本性中所起的,愿心就是由于本愿的心住持了你的心,你获得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真实心,信心就属于真实的心、清净的心。名号就是至心,至心就是清净的心,他不是我们这种生灭刹那流转的心。佛通过名号把清净心回向给我们,我们就具备了这种信心,然后你再信心念佛。所以信心念佛与凡夫的妄念念佛有本质上的不同,信心本身已经改变了你心的性质。

“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即使是获得了信心的人,心起念头的时候,由于对佛不理解,源于习气的原故,你肯定还是会起怀疑心的,你不了解,肯定就会阻住产生怀疑。“不起一念”就指在心念上面对佛都不起一念疑心,这是非常厉害的,就不是普通人具有的性质了。即使是很多佛来跟你说,都不被他所破坏。

就人立信——一佛一切佛

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

善导大师讲了理由,我们会搞糊涂,前面说“报佛化佛,辉光吐舌”来跟你说不能往生,好像考验你一样,但是又说“一佛一切佛”,“一佛”就是“一切佛”。好多人问,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区别?“一佛一切佛”就是一即一切,这就不是我们妄念的境界了,是华严的不可思议境界。由于我们对“一佛一切佛”不能够理解信受,显然后面的“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的道理就会有障碍,这几方面就是佛的知见、佛的解、佛的行、佛的证悟、还有佛的果位,佛的大悲心是没有差异的,就是平等正觉。我们由于智慧差的缘故,还会在这里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就是有生灭、有妄想的凡夫,妄想分别就把佛分成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实在佛那里是没有的,但是在我们这边就有。所以你要能够理解信受“一佛一切佛”,就不存在什么考验的问题了,就过了关了。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所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佛十善令行十恶也?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如果你不理解,善导大师还讲了一下道理,“如似”就像制度一样,佛跟佛之间是不会打仗的,每一个佛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个佛说的跟那个佛说的完全是两回事,那是你听错了、理解不对。比如释迦牟尼佛说要我们行十善,弥勒菩萨来绝对不能说要我们杀生,那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弥勒如来那里说你们不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在这呆着,这也是不可能的!佛那里是没有矛盾的。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无量寿经》,要我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另外的佛竟然跟你说不是这样的,那两个佛岂不打起来了?所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就人立信——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阿弥陀经》里,十方佛都给你作劝说、证明,就是能够往生!释迦牟尼佛来化导我们,也就是十方佛都在化导我们。释迦牟尼佛做到的事情也包含了十方佛的功能,所以我们不要在这里面比东比西的,觉得释迦牟尼佛好像本事就要差一点,就不如阿弥陀佛,其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有同一性的,可以说是一尊佛。

我们说一佛就不能够是两个佛了,其实说两个佛是也可以的。凡夫就是这样,说一个就是执着一个、说两个就是两个。我们就是妄想凡夫,不能够透达实相境界,就是没有智慧的缘故才执着分别,没有办法。所以佛就借着我们的执着、分别让我们往生,但在获得信心的这个地方,你也不要太去分别了,所以“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些内容蛮多,先大致说一下,信心是很重要的地方,这里了结在“就人立信”上。由于我们因缘上没有见到佛,佛法的善知识普遍都劝导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诸佛,但大家的整体因缘里面,不管是莲友、出家人、在家人都劝导我们往生净土,其实显现的性质是接近的。只是这些显现的劝导没有像佛劝说的这么究竟圆满,但都是劝导我们往生西方。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能体会到,只要信佛的人,往生西方的思想,整个佛教界是统一的,没有人反对,这一点是一致的。但是这个地方诸佛来证明,就不只是这个,他说一日、七日;一念、十念,决定往生,这是佛的劝导证明。

好!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学到这里。

录音:白莲花整理:随顺如意审核:纯祥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