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2 宗教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洩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第一章 佛 教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会稽郡已有佛教活动。两晋南北朝时期,郡境所建名刹众多,剡县有五龙院、新建寺、大佛寺,山阴、会稽有戒珠寺、宝林寺、光相寺、嘉祥寺、灵嘉寺、云门寺,上虞有广福寺等。同时,出现一批高僧,有佛教般若即色宗创始人支遁(道林)、般若学派宗师竺法汰高徒竺道壹,以及略后的慧皎、昙斐、洪偃、智永等。隋、唐时期佛学鼎盛,其时越州佛家宗派纷呈,有三论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宋代流行禅、净两宗,禅宗以大能寺临济派为独步,净土则广布民间,形成禅、净双修局面。明、清,绍兴佛学界主要崇尚禅、净两宗,不少尊宿,有语录行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至1990年,绍兴城乡数十处寺庵得到维修,有开放寺庵35处,僧尼的佛事及生活均得保障。
第一节 源 流
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游化会稽,宣说教义,收会稽人陈慧为徒,是为佛教传入郡境之始。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嵊县三界建广爱寺,初号正德院。西晋永康元年(300),山阴建灵宝寺于郡城南;东晋初,又建灵嘉寺等。 东晋永和六年(350),佛教般若即色宗创始人支遁,避世江东,云游会稽,应王羲之邀驻锡灵嘉寺,并参加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旋入剡山,在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后移石城山,立栖光寺,注《安般》、《四禅》诸经,著《即色游玄论》 等创般若学即色义。晚年,于山阴讲《维摩诘经》。 东晋,会稽郡造像艺术勃兴,竺道邻于山阴昌原寺铸无量寿像。竺道壹于山阴嘉祥寺铸造金牒千像,处士戴逵与子戴于山阴灵宝寺制弥陀及夹侍二菩萨木像,皆称于世。 南朝,郡境佛教尤盛,所建名刹甚多,仅郡治就有龙兴寺、龙华寺、宝林寺、大善寺等。并且高僧辈出,宋有慧静、僧翼,梁有慧皎、昙斐,齐有洪偃、慧基,陈有智永等,译著讲习,传播经教。 隋取百越之地后,僧吉藏来会稽,居嘉祥寺15年,著《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创三论学派。又讲法嘉祥,听众常达千余,人称嘉祥大师。慧远、智凯、智拔、慧灌等名僧,均出其门下。 唐代境内三论宗、律宗、天台宗、禅宗等诸宗交融,嘉祥、云门、大善3寺高僧荟萃。贞观九年(635),吉藏门徒智凯,于嘉祥寺继师承传三论。唐建中年间(780~783),灵澈禅师于会稽云门寺撰《律宗引源》27卷。法师道亮,幼年出家云门寺,受具足戒后留寺学《河中三论》。开元二十六年(738),昙一法师于大善寺弘扬《四分律》。天宝七年(748),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驻锡大善寺(时更名开元寺),弘扬天台宗义,并按照昙一法师《四分律》相部宗广泛探究律部。大中初(847),允文律师寓开元寺,宣讲《律乘》。咸通中(860~874),昙休于大善寺弘扬《相部疏宗》,丹甫法师与允文律师驻开元寺弘扬《四分律》。广明中(880),律师元表至开元寺弘传《南山律钞》。 五代后唐(923~936),吴越王钱累世信佛,越州为其辖地,佛教得到发展,净土、天台、律、禅诸宗转盛。天成元年(926),法师行蹈寓开元寺,置看经道场;耿介持律,撰《大藏音疏》500余卷。天成四年,钱于州城蕺山东麓建天王寺,继于州城东南建观音寺。长兴元年(930),于州城另建开元寺,复大善寺。为迎全副禅师,又于会稽云峰山建清化院。长兴二年,钱鏐于新昌石城修殿建阁,装裱金像。后晋天福四年(939 ),吴越文穆王元瓘于州治东建永福院。其时,中国佛教由西北向东 南拓展,会稽、沃洲、东峁诸山,成为江南佛教胜地。 入宋,流行禅、净两宗。云门、能仁、大善等名刹之寺僧,参禅诵经,著重修持。大能仁寺禅宗临济派尤为独步。净土宗则广布民间,形成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局面。其时,以净土信仰为宗旨的念佛结社,因修持简易(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境界引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易为百姓接受而风行越地。两宋时期,风行寺院赐额,诏护佛教寺院。淳化五年(994),诏改云门寺为淳化寺;大中祥符六年(1013),诏改灵嘉寺为福庆寺;崇宁三 年(1104),诏改宝林寺为崇宁万寿禅寺。建炎中兴,诏复能仁寺;绍兴元年(1131),敕修宝林寺。 明、清两代,禅宗成为绍兴佛教主流,净土宗亦较流行,多与禅宗融合而流传。其时,绍兴府佛学界风靡禅、净双修。明末,云门寺有曹洞中兴道场之称。云门—系,自湛然(圆澄)以后,颇足与临济派天童—系相颉颃。明时,居士研究佛学成风,著名者有万历会稽陶望龄与钟离瑾。清初,圆澄门下三宜(明孟)、雨石(明方)、瑞白(明雪)继席云门,均为著名宗师。云门圆澄—系之明孟、净斯、净挺、智操等均有语录行世。会稽县平阳寺名僧临济道?血书之《法华经》,被视为佛门珍品。清末民初,绍兴府佛教承宋、明遗风,盛行禅、净两宗。能仁、平阳、石佛、大善等名刹中,尤以禅宗临济一派为盛。 民国19年(1930),绍兴佛学研究会成立。26年“七七”事变后,爱国僧尼、居士纷纷投身抗日洪流。佛教会会长僧宝乘、佛学研究会会长童谷忞首倡募缘集资1500元(折合大米百余石),声援抗日救亡运动。30年4月绍兴沦陷前夕,城区僧尼、居士200余人与各界爱国人士共同举行抗日游行。34年,侵绍日军图谋劫持维卫尊佛造像,佛门居士及时转移佛像,挫其阴谋。其时,佛道慈善凌霄社倡导施医、施药、施棺,居士、中医骆季和应聘驻社施诊,著有《净土三要释义》行世。民国37年(1948),绍兴城区有居士250余人,居家修持学禅,提倡宏布,崇奉信善。居士陶冶公,专赴南京佛教文化机构金陵刻经处研究唯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佛教受到保护。1950年,绍兴城区有居士200人,其中女120人。其后10余年间,戒珠、龙华诸寺香火颇盛,宗教活动不断。1951年,城区宝乘、智静等爱国佛教代表,积极认购爱国公债,发动信徒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佛学会居士集资举办人民棉织厂于城区老岳庙,安排僧尼就业。1953年,绍兴城区有寺、庵、庙128处,僧50名、尼51名、三皈依信徒127名。1957年10月,绍兴城区佛教协会有会员349名、居士151名。1965年5月,绍兴城区尚有寺8处、庵62处。“文化大革命”期间,龙华寺、万寿庵、长寿寺相继遭到破坏,僧人被拘,佛事活动被禁,法器、佛像被毁;大善寺主建筑被拆除,戒珠寺被占用,39处寺、庵被移作他用。 1979年起,纠正“左”的错误,重新落实宗教政策。1983年,成立市宗教事务处。城区百余处佛教房产陆续归还合法业主;着手修葺药师庵、广福庵等寺庵9处;对僧尼实行 生活补助。1985年,召开佛教界人士座谈会,成立市佛教协会筹备组,尼中根为组长。1986年起,市宗教事务处每年举行宗教界人士茶话会,倾听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同时,请宗教界人士参政议政,有6人任市、县政协委员,3人当选人大代表。至1990年,全市收藏佛教典籍数千册,维修寺庵数十处。开放寺庵35处,主要有城区之 炉峰寺、药师庵、永福庵、广福庵、福庆庵,绍兴县下方桥石佛寺,新昌大佛寺、华严庵、 弥陀寺、莲花庵、普济庵,诸暨五洩寺、白云禅院,嵊县大明寺,上 虞联丰寺等。 全市寺庵、僧尼数:1950年,寺庵1400处,僧尼2000余人;1962年,寺庵700处,僧尼935人;1987年,寺庵261处,僧尼259人。
第二节 寺 院
存世名寺 大佛寺 佛教禅宗著名寺院。寺址今新昌县城西南1.5公里,南明山(石城山)麓。 东晋永和(345~356)初,释昙光(帛僧光)栖迹于此,自号隐岳,结庐修持,渐成寺舍,以号命寺。同时,剡山僧于法兰建元化寺于旁,即今千佛院(七宝院)前身。支遁晚年,亦于石城山建栖光寺,寺址今无考。齐永明四年(486),剡人释僧护游隐岳,誓凿百尺弥勒像。逾年,成面部雏形,建寺号“石城”。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