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1[正知正念]

发布时间:2024-08-31 01:45:39作者:心经入门网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41[正知正念]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但很多内容还不够详细、全面。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对菩萨的学处讲得非常仔细和全面,所以如果有条件、有能力,应该多阅读一些经典。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最先要阅读《虚空藏经》,此经里讲了很多菩萨的学处以及堕罪与还净方法。尤其是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若是利根者,要受持十八条根本戒,这部经对这十八条根本戒以及很多支分戒讲得非常详细。比如,若是犯了支分戒,应该怎样去忏悔、弥补;若是犯了根本戒,应该怎样去忏悔、恢复戒体等。

此外,还应该反复阅读寂天菩萨所造的《学集论》。此论对菩萨的学处讲得比较广且详细。《入菩萨行论》是从《学集论》里摘录下来的。也可以说,《学集论》是一切大乘经典的精华,《入行论》是《学集论》的精华。所以,只是看一看《入菩萨行论》还不够,还应该反复阅读《学集论》。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集论》是寂天菩萨所造的另一部论典,是总结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句义的,我们有时间也可以反复阅读。总之,我们要阅读所有的大乘经典,尤其是《虚空藏经》,也要反复阅读寂天菩造的《学集论》和《经集论》。此外,还要勤奋研读龙树菩萨所造的《学集论》和《经集论》。因为这些经典和论典对菩萨的学处宣讲得都比较详细。

关于戒律方面,《入行论》中只是在第四品“不放逸品”和第五品“正知正念品”里讲了戒律,但是对于受持菩萨戒以后怎样去守持根本戒和支分戒,并没有具体详细地进行宣讲。这些内容在《虚空藏经》里有详细的说明,寂天菩萨的《学集论》和《经集论》,以及龙树菩萨的《学集论》和《经集论》中对此也讲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们也要去阅读和了解。

比如,根本戒有十八条根本戒、四条根本戒和一条根本戒;也有很多支分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要了解和守持这些戒条。《入行论》里对此没有详细和具体地宣讲,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后学者应该看其他的经典和论典,去了解大乘菩萨的戒律,再去取舍和进退。

如果想守持菩萨的学处,就要护持心;若是要护持心,必须要守持正知正念,还要不放逸,这样才可以护持心。只有护持了心,才能守持学处。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以后如何守持学处,我们昨天讲了三个要点:第一,要长期依靠、依止善知识;第二,了解和明白菩萨的学处,然后去取舍;第三,寂天菩萨在这里讲要不放逸,要有正知正念,这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长期依止善知识,但若是内心里没有做到不放逸,没有保持正知正念,仍然会犯戒、会造业。虽然你精通大乘经论,也能辨别所有取舍之处,但若是内心没有做到不放逸,内心里没有正知正念的话,也一样会犯戒、会造业。所以最根本的是自己的内心要做到不放逸,要小心谨慎。

所谓“正知”,就是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对,还是错,是行善了,还是造业了。所谓“正念”,是时时忆念这些学处,内心不放逸,小心谨慎。正知正念是很重要的。比如,今天你要做任何事情,谈论任何话题,都要小心谨慎,“我这样做,这样说,会违背教言,会犯戒吗?我这样做,这样说,是否符合一个大乘修行人的要求?是否如法?”如果能这样小心谨慎,这叫内心不散乱、不放逸。

什么是正知?就是了知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宜,时时能观察三门,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法,有没有违背戒律,该做,还是不该做,能做,还是不能做。就像门卫一样,必须看好、看清楚,这个人该进去,还是不该进去,能进去,还是不能进去。

什么是正念?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处,根据学处取舍。就如同用几米长的绳子把马拴在柱子上一样,无论马向哪个方向走都一样,绳子有多长,它就只能走多远,超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走远了,绳子就会把它拽回来。我们的意念和一切思想都在学处上,根据学处取舍,这叫正念。

寂天菩萨讲戒律的时候就讲这三点:第一是不放逸,第二是正知,第三是正念。

这些是守持戒律的根本。在其他论典里,如在《三戒论》里讲菩萨戒的时候,讲了根本戒、支分戒;若犯了根本戒,应该怎样忏悔、恢复戒体;若犯了支分戒,应该怎样忏悔、还净。但是,寂天菩萨没有站在这个角度讲,也没有强调这点,而是站在不放逸、具有正知、具有正念的角度讲的。大家要明白,这些是保护戒律、守持戒律的最好方法。有正知正念,不放逸,才能守持戒律。如果你内心放逸、散乱,没有正知正念,无论你守持戒律有多清净、多圆满,也一定会被染污的,一定会犯戒的。

《入行论》中,先讲了布施,然后讲的是戒律。只要护持了心,就能护持学处;若是不去护持心,这些学处和戒律也是很难守持的。不放逸、正知、正念这三点是护持心的方法,寂天菩萨认为这些很重要,所以站在这个角度讲戒律。关于具体的根本戒、支分戒等,在其他经典和论典里都讲得很详细,大家仔细阅读就能明白。

造论或宣讲的方式,可以分理论型和窍诀型两种。比如,寂天菩萨所造《学集论》,其内容广,属于理论型的;而《入菩萨行论》则属于窍诀型的。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经”指经典,即佛亲自讲的;“论”指论典,是后来的大德高僧们所造的。在经典和论典中,关于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以及佛所开许做的,这些内容都讲得很清楚了。这些也就是所行、所断和佛所开许的,“所断”是指不能做的,“所行”是指要做的,佛所开许的就可以做了。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标准,尽量去行所行,即做该做的;尽量去断所断,即不做不该做的。

造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在佛法里,若是你要造论、写书,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最好是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达到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第二,亲见本尊;第三,精通五明。所谓“班智达”,通达五明之义,“班”是五,“智”是通达。最起码要通达五明,才有造论的资格和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论典?佛法里讲了两个要求:第一,能对治烦恼,甚至能断尽烦恼,有这样的能力与作用;第二,能从恶趣乃至六道中解救众生,有这样的作用。只有具足这两个要点或条件,才可以视为真正的论典。现在的社会著作多、书籍多,谁都写东西,但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论典。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大乘佛法里讲,要保护他人的相续,不能轻易让人起烦恼,毁坏他人的相续。学佛人要受持很多戒,也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相续,更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相续。所谓戒律,第一个是保护自己的相续,第二个是保护他人的相续。为了这个目的而制定了这些戒条,所以大家也要这样做。

大乘佛法里主要是强调保护他人的相续,尽量不让他人起烦恼,不让他人起邪见。如果你毁坏了他人的相续,让他人起烦恼,这就是伤害众生。

小乘里主要是保护自己的相续不被染污,其次是保护他人的相续。而大乘佛法里主要是保护他人的相续,主要是为众生着想,利益众生。若你真正有了这种利他心,自己的相续自然就会清净,自己的福德和功德自然就会圆满。这不是只在嘴上说,也不是只在表面上做,而是在心里真正有利他心,有想帮助他人和利益他人的心,这是很珍贵、很重要的。这种利他心是出发点,所以我们讲戒律的时候,也强调主要是维护、保护他人的相续,不能毁坏他人的相续,这是很重要的。

大乘佛法里主要讲的是利他心,这种利他心是暂时和究竟的一切成就的根本。我们有很多的需求:暂时的健康平安,升官发财等;也有究竟的解脱、圆满的佛果。这一切都是来自于菩提心,来自于利他心。这个利他心不是普通的利他心,而是没有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的这种心念。这个利他心,第一是没有自私自利;第二是想利益和帮助一切众生,想度化一切众生。此处所讲的利他心和菩提心是一个含义。怎样才能利益众生?首先要自己获得解脱、获得佛果,然后再去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成就佛果。

大乘佛法里讲戒律的时候也是强调利他心,主要是要保护他人的相续。在众生相续中能产生一丝一毫的善根与正念,真是太不容易了。在座各位的相续中至少有一点善根和正见,这都是菩提的芽,我们要加以培养和保护。我之所以天天给大家这样苦口婆心地讲,也是为了保护众生的相续,为了保护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善根。

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这里讲的是正知的法相。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要以明晓取舍的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及心的状态。也就是说,要以智慧再三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心的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这就是正知。

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正知?就以刚才讲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具有这样的法相叫正知。

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我们修学佛法,就要在实际中去做,否则,只在口头上说,一点儿用都没有,没有任何意义。就如同读一读、看一看药方,能治愈疾病吗?一个患者天天不吃药,不扎针,不去实际治疗,只看药方,疾病能痊愈吗?

只是听一听或说一说,没有用。如果我作为说法者,只是这里说一说,过后就没有了;而你们作为听法者,也只是听一听,出门后就没有了。这样就没有意义了。现在很多人对佛法越来越没有信心,越学越糊涂,问题就出在这里。

佛法是光明大道,既然你修行的是光明大道,应该是越学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很多人刚学的时候很有意乐,刚修的时候很有感觉,信心也很强烈,听得很用心,还经常泪流满面,而现在却越听越没有感觉,越学越不明白,这就是问题,这样很容易变成佛教的油子。

真的,历代祖师们讲:不怕别的,只怕佛教油子。所有的大德高僧及历代祖师们都害怕佛教油子,用正法可以感化人、改变人,但是没法感化、改变佛教油子。什么是佛教油子?表面上都明白,并且都会做,但是佛法和相续、修行和生活脱节了。我经常强调,佛法和相续要相结合,修行和生活要相结合,这样才会受益。

法和相续要相应、相结合,法要融入相续,也就是说,要用佛法对照自己,改变自己。人都有毛病,都有很多过患,但发现自己真正的过患和毛病是很难的。我们有一句法语:“发现错误叫开悟,改正错误叫成就。”你自己真正要发现和觉察到自己的这些毛病、缺点和过患,就要依佛法。只有以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才能照出真正的毛病、缺点和过患。当你发现了以后,就要去对治和改变。但是,并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想断掉就能断掉的,这也是完全要靠佛法的。

其实,我们现在觉察到的毛病和缺点,都不是真正的毛病和缺点。什么是真正的毛病和缺点?就是佛讲的四种障碍:业障、烦恼障、习气障、所知障。业障和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所知障和习气障主要障碍成佛。这是根,其他的都是枝和叶。若去除了根,枝和叶自然就没有了。但是,若要发现和改变这些,也是要靠佛法的:第一,如果不依佛法这面镜子对照自己,你根本发现不了这些毛病和过患;第二,断除这些障碍也要靠佛法,靠智慧。

如果没有佛法和智慧的力量,你根本没有办法对治这些业障和烦恼。烦恼一生起来,你没法降伏和对治它,只能随顺它。只有依靠佛法、依靠智慧的力量,才能对治它,才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若要消除业障,也是如此。现在有的人比较年轻,身体也比较健康,各方面都比较顺利,心里似乎很得意、很自在。然而,一旦业力现前了,你真的是很无奈、很痛苦的。业力现前时,就像洪水一样,谁也拦不住。我们看看身边的这些众生,当业力现前的时候,都变成什么样子了?即使你再有势力和权力、神通和神变,但身体和寿命都是无常的,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也是很短暂的。大家看看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有高学历,有多大多大的势力。即使你有再高的学问,再大的势力,你的生命也一样是脆弱的、无常的。不用说发生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哪怕是突然生病了,得绝症了,瘫痪了,这也都是业力现前,这时你一样无可奈何,还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癌症会因为你是高学历的人而特殊照顾你吗?难道海啸会因为你是有学问的人而不淹没你,让你飘到空中去吗?佛讲的这些都是诸法的实相,在这个世上,都一样是无常的,没有恒常的。真的,业力现前的时候就是这样。你现在学习成绩不好,你成家了,又要离婚了……这都是业力,你没有办法。如果你没有佛法和智慧的力量,在业力面前就是无能为力。任由业力牵引着你走,任由烦恼控制着你走,你根本没有任何办法。若要去对治和改变所知障和习气障,也是一样要靠佛法、靠智慧的。

我们每天都做早晚课,很多人现在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背诵得很流利,感觉自己好像很了不起似的,东看看,西看看,觉得身边的人都不会念,只有自己会念。修法时,也只是在表面上做,虽然表面上会打法器、打手印、磕头,但内心却依然是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这就是法没有融入相续,法和相续脱节了。所以,不管你明白得多,还是少,重要的是要拿佛法来对照自己、改变自己,这叫实修,即真正地在实际当中修持与运用。

法要融入相续,相续要变成法。法是圆融的,当相续变得圆融时,法和相续就融为一体了,这个时候你就成就了。我们不能拿这些学佛人来衡量佛法,应该是拿佛法来衡量这个人。所谓“依法不依人”,应该拿佛法来衡量这个人是如法,还是不如法,而不应该拿所谓的学佛人来衡量佛法。若是一个法和相续完全融为一体的人,可以拿他来衡量佛法,除此之外,都不可以。

我经常讲,要将修行融入生活。所谓的修行就是要改变生活,改变为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懂得以何种心态去面对人、处理事。修行要融入生活,将生活变成修行,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只有将修行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会受益。

有些人将修行和生活脱节了,“这是我修行的时间”“那是我生活的时间”。对这些人而言,修行就是修行,生活就是生活,修行的时候没有了生活,生活的时候也不能修行,就像水和火一样矛盾。佛法和相续脱节了,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相续没有一点变化,这叫佛教油子!

我们什么都不怕,就怕成为佛教油子。有人说自己业障重,有人说自己烦恼重,也有人说:“我学佛好多年了,但是业障还这么重,烦恼还这么重。”这些都没有事,业障重不是问题,烦恼重也不是问题。我们遇到佛法了,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佛法就有方法,慢慢来。若是依靠佛法和智慧,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再重的业障也能消除,再重的烦恼也能断除。比如,当你生起菩提心的同时,所有的业障就都会消失。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比喻:猫来了,老鼠立即就无影无踪了。以此比喻说明,当菩提心生起来时,业障会立即消除。业障重不怕,烦恼重也不怕,因为你有佛法,你有智慧。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如果你有佛法,相续中就一定会有智慧。智慧和烦恼是矛盾的,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不会有智慧。以智慧对治烦恼时,有的人可能消除得快一些,有的人可能消除得慢一些,但是如果你能修持佛法,精进修行,业障早晚都会消除,烦恼一定能够断除。但是,佛法却没有办法调伏佛教油子。他表面上都会、都懂,但就是没法入心,始终是这样的。这种人不会有成长,不会有进步,不可能改变。所以,就怕大家成为佛教油子。

自己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快要变成佛教油子了?我没有说别人,我说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不用看别人,只看我们自己。有的人在刚接触佛法的时候还很有意乐,在刚进入佛门的时候还很有信心,现在却越来越没有意乐了,越来越没有信心了,这种状态很不好。

我经常给大家讲:无论是上课,还是打坐的时候,要边念边思维,心口要一致,要进入状态,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刚开始念修的时候,心里不要有杂念,就想这些修法的内容,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通过口中念诵,把自己的心带到这样一个境界中,这样一个小时就如同一瞬间,内心的喜悦也是不可思议的。所谓的禅悦、法喜,这是世间的任何喜乐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所以,你可以少学点、少做点,但是一定要发自内心。我们经常讲发心,就是指心要到位。若心到位了,一切都到位了;若心不到位,一切都不到位。我们做任何事情,无论是修法,还是工作的时候,都应该首先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发一个善念,然后再去做。修行在于心,不在于相,善恶大小随心,不随相,所以发心很重要。你只在口头上说、在表面上做没有用,要有实际行动,这是很重要的。

大家学佛应该是越学越明白,越修越有信心。万事开头难,也许开始的时候难一些,一旦学进去了,修进去了,一点儿都不难。尽管大家皈依了这么多年,修行了这么多年,是不是还在门外啊?是不是还没有真正入门啊?是不是还没有真正入道啊?给大家传授皈依,这是入门;给大家传授菩萨戒,这是入道。大家是不是还没有入门啊?是不是还没有入道啊?是不是还在门外东学西学,就像只无头苍蝇,最后没办法就退出了,坚持不住就放弃了?真的,我们都在学佛,都想解脱,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大家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我没有讲故事,也没有讲别人,讲的就是我们自己。大家要好好对照和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修行人!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