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一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纯圆独妙,被尊为经中之王。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其中心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开权显实,二开迹显本;三授记成佛。
一、开权显实
权,权宜方便的意思。佛根据众生根机所能接受的权宜、方便说教,称为权法;实,不作方便,直显法体实说,法体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称为实法。
佛说四十九年法,既有权法,也有实法,但一般是先说权法,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等到众生机熟,堪受大化,就开权显实,为说实法。佛为什么要这样设化?《法华经’方便品》说得很清楚:“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人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于是释尊隐实法而不说,施三乘之权教。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这就是小乘原始佛教记载:佛最初成道,去鹿野苑,为阿若侨陈如等五比丘说四谛法,是为转法轮之始的说法,但若照大乘说法,佛于三七日中,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了一部《华严经》,二乘人即使在座,也是“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他们见到什么呢?他们只见到佛现老比丘相,为他们说四谛法,这叫做“双垂两相”,是佛不思议的化他妙用。
佛以教化五比丘为始,广谈阿舍小教,内容不外乎苦、空、无常、无我的四谛法,一共说了十二年之久。约化法,这是三藏教(简称藏教),约化仪,则是渐教之初。这方面的教典,凡有四部:一、增一阿含(五十一卷),二、中阿含(六十卷),三、杂阿含(五十卷),四、长阿含(二十二卷)。
佛说了十二年阿含小教之后,见众生根机有所进步,说法的内容,调整一下,由专说藏教改为四教并谈,具体地说,就是既谈藏教,也谈通教,别教和圆教。虽说四教并谈,意有侧重,重点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呵斥小乘,赞叹大乘,目的是诱导、策进二乘人回小向大,如《维摩诘所说经》,这种倾向尤为明显。这时的教法,称为方等教。何谓方等?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佛说方等教,凡八年,约化法,是对半明满,具体地说,对三藏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教不生不灭门。约化仪,是渐教之中间阶段。这方面的教典有《维摩》、《思益》、《胜鬘》。
经过方等会上八年说教、众生根机渐趋成熟,二乘之机,开始知有大乘,然而旧执难忘,对回小向大,意存犹豫。正如《法华经·信解晶》所说,犹止宿草庵,下劣之心,亦未能舍。释尊为进一步教化此辈,向大乘过渡,就开始般若法门的说教,何谓般若?梵语般若,此翻智慧。但此智慧,非世智辩聪之谓,乃是佛之智慧,五不翻中属尊重不翻,故仍称般若,佛以般若真空实相之理水,淘汰二乘之旧执。这次教化时间更长,一共说了二十二年,是为般若教,约化法,是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教观纲宗》语),重点正说圆教实理,通别二教权说不过附带说一说而已。约化仪,是渐教之终结。这方面的教典有:《大般若经》《金刚般若》、《道行般若》、《光赞般若》等。
经历了二十二年般若理水的淘汰,二乘之机,完全成熟,堪能接受大化,佛就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说了此部纯圆独妙之《妙法莲华经》。《教观纲宗》说:“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有关这方面内容,《法华经》中随处可见。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方便晶》)“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同上)。”“于一乘道,随宜说三”(《信解品》)”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化城喻晶》)等等。佛说《法华》之前,所说诸经,从来不说他唯为一乘,现在只是权说而已的本意,只有在法华会上,佛才开畅本怀高兴地说了实话:我以前所说之法,都是权渐之教,现在方是实法,“今我喜无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显之后,权法亦成实法,因为权实本来无二故,方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一色一香,不离中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华经》前十四晶经文,基本上都是环绕开权显实这个主题而展开的。
二、开迹显本
迹是近迹,就今生近在眼前能见到,知道的事迹而言;本是远本,就久远劫前第一次成道而说。若约释尊近迹,即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之释迦牟尼佛;若约远本,则推溯到尘点劫前于大通智胜佛之时为十六沙弥之一最初成佛之身。
通过《法华经》开迹显本,使我们理解如来法身常住,随机应现,非灭示灭的度生妙用。
三、授记作佛
什么叫授记?就是佛预记弟子未来经过多少时劫才成佛道,佛号、国名是什么?正法像法历多少时间等,谓之授记。
或许有人会说,真谛一法不立,既然一法不立,何来授记之事。语虽如是,反过来若约俗谛说,万法皆备,何妨有授记作佛。真俗圆融,不能以真谛之理来难俗谛之事,否则便不圆融了。
《法华经》授记作佛之内容特多。《方便晶》如来说法一周之后,舍利弗首先领解,蒙佛授记,这是上根得记。接着《譬喻品》,如来以火宅为譬、三车一车为喻,喻说一周,摩诃迦叶等四大弟子领会,如来授记,这是中根得记。在《化城喻品》,如来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结缘之往因,作缘说一周之谈,侨陈如等五百弟子也领悟了,蒙佛授记,这是下根无学位得记。此后,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中,佛又与阿难、罗喉罗及学无学二千人授记,是为下根有学位得记。
其他大乘经,有四种情况不予授记:一、但记菩萨,不记声闻。菩萨得记,乃顺理成章之事,无可非议。声闻是焦芽败种,成佛无望,不能授记。但《法化》开声闻授记作佛之先例;二、他经但记善,不记恶。善人或许能授记,恶人则不与授记,道理不言自明。但《法华》则不然,连恶人,邪见人亦可得记。恶人如提婆达多,一贯与佛作对,出佛身血,犯五逆罪,释迦佛也与授记,为什么?提婆达多因地曾宣说《妙法华经》,释迦因闻经而成佛,故可得记;邪见人如妙庄严王,是一个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的邪见国王,后来得到其夫人净德和净藏、净眼二子的帮助,弃邪归正,听云雷音宿王智佛讲《法华经》,信心开解,出家学道而得授记,开恶人、邪见人亦得授记作佛之先例;三、他经但记男、不记女,因为女身垢秽,又有五障在身,怎能授记。但娑竭罗龙王之女,年仅八岁,因精进修行《妙法莲华经》而即身成佛,使舍利弗不得不心服口服,默然信受,从而开女人成佛之先例;四、他经但记人天,不记畜生,道理十分简单,畜生属三恶道众生,能不受宰割而死,已属万幸,岂有授记之权利,而龙王女,明明是畜女(雌性动物)以修行《法华经》之故,即身成佛,畜女也能成佛,真是非夷所思。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妙法莲华经》纯圆独妙之威力,是如何巨大!
总之,《法华》一经,经中之王,“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佛说,“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授记作佛,构成《法华经》三大中心议题。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