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节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信仰的文化表现,其影响力与规模或因个人需求不同,或属于局部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甚或是一个大宗教的信仰表现,因此其规模可能超越国家界限。如在西方国家,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庆典非常受到重视,其举国欢腾的景象就有如中国的过年,这当然与耶稣教、天主教的信仰有关,而同属于许多国家的民间节庆。又如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卫塞节,也是全国性的民间庆典,是与佛教有关的大节日。这种与大宗教信仰有关的节庆,就可能横跨国际。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民间节庆就多得不胜枚举,有的是全民族性的,如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是地区性的节庆,如天公、观音妈(观音菩萨)、妈祖、关公、土地公、财神爷、城隍爷、灶王爷等生日的庆典。虽然如此,其影响力仍不可忽视,以台湾为例,五月十三日在台北大稻埕(延平)地区的霞海城隍祭典,其盛况是向来有名的;又一年一度的大甲及北港的妈祖绕境出巡更是动员数十万人,其信仰向心力之大,莫可言状。民间节庆是各种风俗习惯的流传,不过随着区域的不同,各地区为这些风俗所举行的庆祝仪式也不尽相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大乘人间普济的精神为广大人民接受后,有些佛教特有的节日也因而流传深远,成为民间节俗,有些更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和。因此,许多传统的民间节日流传至今,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模式,而是与佛教有关,更富有意义,内容也更加多彩多姿。 弥勒佛诞与春节 “爆竹声中除旧岁,桃符万象换新年”。农历大年初一,在汉民族的观念里是一年辛苦之后,全家团圆庆祝的大日子,也是除旧布新,去厄迎祥,关系着未来一年祸福的最重要时刻。因此,它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其活动庆典也就格外热闹。这个节日的产生,与农业有关。中国是以农立国,所以自古以来相当重视农业生产,“年”原指谷物成熟,甲古文的写法是“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而成的“□”。这个字是表示谷物累累,作物丰收。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是一年。到了周代,正式以“年”名“岁”,一年开头,称“岁”,正月初一称“元旦”。民国成立后,改采阳历,将每年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过去,中国的过年,早一点的,从腊月十八就开始准备了;再晚,在腊月的二十三、二十四的送灶神回天界的“小除夕”(小年夜)也一定动员起来,如《帝京岁时纪胜》载:“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糊裱窗,还帐目,送礼节,助亲友。”可见过年的序幕在这时候已经渐渐拉开了。在满清时代的宫廷,非常重视祭灶的日子,规定每年坤宁宫的祭灶,供品要三十二种,皇帝、皇后亦得亲至佛前、神前、灶前、祖先牌位前拈香行礼。之后,钦天监便择定吉日,各级衙门封印,不理朝政。年节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起来,直到月穷岁尽日的“大除夕”(大年夜),贴春联,供佛祭祖,围炉团坐,守岁不寐,当“夜子初交”时刻,满城鞭炮声,所谓“花开春富贵,竹爆岁平安”的春节正式登场。当天一亮,就开始礼祖、迎灶神,接着即是出外拜年,观赏舞龙弄狮等节庆活动。 在佛教寺院,过年前的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的普坡不能少,除夕围炉、祭祖礼佛,乃至普佛辞岁的法事也一一举行。大年初一又适逢弥勒佛诞,因此在早课团拜之后,举行礼拜千佛法会,法会活动多持续三、五天。因此,民间也欢喜在过年到寺院礼佛求平安。 “弥勒”,华译“慈”,故又称“慈氏”,是表示能带给大众欢喜的意思,因此弥勒佛又称欢喜佛,常坐镇于山门口。意喻修学佛法,首先要学习弥勒佛欢喜的心,开阔的心及包容一切的大肚量。所以,庆祝弥勒佛诞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挥弥勒佛欢喜满人间的精神,这正与春节祝福人的一句吉祥话“恭喜发财”是一样的意思。 佛教徒在弥勒佛诞如何给自己和别人欢喜?又当发何种财呢?美味佳肴的享受,不一定欢喜,因为肠胃吃坏了就欢喜不起来;跳舞跳累了,打牌输钱了,也不会欢喜,唯有从闻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从打坐、礼佛、禅定、结缘、赞美、慈悲、忍耐、布施、助人、担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欢喜。而发财,要发什么财?有形的金钱、股票、投资,不一定靠得住,那是心外的财富。佛门讲究的是心内的财富,我们要发惜福、结缘、惭愧、感恩、勤劳、知足、智慧、慈悲、喜舍财富。因此,新的一年必能获得事事吉祥如意。 供佛斋天与拜天公 农历初九是“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在民间神教当中,玉皇大帝被视为宇宙的主宰,是地位最高的神只,统管着三官大帝、五方天帝诸神只及其手下的王爷、土地公等。因此,在玉皇大帝生日的子时起,即开始有人祭拜,其仪式非常隆重,需将神桌架高,并行三跪九拜的大礼。除此之外,一般家庭在举行完聘或婚礼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中也多有拜天公的仪式,主要是向天公禀告家中孩子已长大成人,并酬报长久以来的保佑眷顾。 玉皇大帝在佛教中称为帝释天或释提桓因,是属于欲界忉利天的天主,常听闻佛陀说法,是佛教的大护法。因此,在农历初九,或水陆法会期间,多安排有“供佛斋天”的佛事法会。“供佛斋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请客,一般民间“拜天公”只请一人吃饭,佛教的“供佛斋天”则先供养佛法僧三宝,再请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诸天用斋,如:主管财宝、智慧的大功德天、大辩才天;曾经请佛住世的四天王天;主宰人间风调雨顺的日宫太阳天、月宫太阴天、鬼子圣母天、娑竭龙王天;奖善惩恶的星宫月府天、阎摩罗王天、紧那罗王天、雷神大将天等。所以,“供佛斋天”与“拜天公”两者相较之下,前者的意义自然远较后者的功德大而且殊胜。 灯节与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大年初一过后最引人注目的节日。古人称“正月”为“元月”,“夜”也称“宵”,“元宵”就是指新的一年中第一个见到圆满的明月的晚上,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团圆美满,因此元宵节也称“团圆节”。旧时的春节活动,通常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才算正式结束。过了这一天,一切生活又恢复正常。所以,人们多把握这一天尽情欢乐,其热闹的气氛不亚于大年初一。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很多。史载汉武帝时,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乙”的神明,据说祂的权力很大,人间的风雨、干旱、饥馑、瘟疫都由祂掌管,因此汉武帝创建“太初历”时,就把祭祀“太乙神”的正月十五日列为重要节日。相传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他是在正月十五日勘平“诸吕之乱”后称帝,所以每逢此日夜晚,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表示纪念,并确定此日为“元宵节”。 道教称此节日“上元节”。这和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水官有关,此三官各司所掌,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生日分别是元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古人将之冠以“上元”、“中元”、“下元”之名。因此,为庆祝天官生日,以祈赐福降吉祥于民,即称此日为“上元节”。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主要庆祝方式,是家家户户大放花灯。此燃灯节俗的来源,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据载,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抗议皇帝崇信外来的佛教,并表示愿以焚经方式比验真伪。明帝便令二教于元月十五日设焚经台比试,结果道教经书多数被焚,而佛经、佛陀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天雨宝华,大众咸悦”。于是明帝为了庆祝佛法在中国大放光明,就下令全国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一律张灯结彩,表示对佛教的崇敬。自此,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观灯的游人如织,万人空巷,成为最热闹也最富特色的年节庆典之一。 《大唐西域记》也有印度摩竭陀国在正月十五日,僧俗云集观看佛陀舍利放光雨花的记载。可见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在佛教界早就相当流行了。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