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
往生比丘第一
清性修
性修,不清楚他的出身。清顺治年间,住在常德府圆照庵,吃穿简朴,每天课诵弥陀上万声,寒暑不断。遇到灾荒年,将所有钱米布帛,都布施给饥寒孤苦的人。徒众都责怪他这样做,性修只有含泪念佛而已。七十岁时,一月前,自知时至。到期,含笑坐着往生,天乐空中迎接,远近都听到了。室内异香,一月不散。(《身世金丹》)
评说:不惜布施,就是贪业尽了。含泪念佛,就是瞋业尽了。自己俭约,就是痴业尽了。三业都尽,而往生品位必高。异香天乐,不是他梵行芬芳,心声嘹亮的结果吗?
清行修
行修,姓陈,是泰州沙村人。种地的农民,不认识字,没有办法生存。有一天,跳水求死,有白衣人救起他。三十一岁,出家为僧,冬夏就穿一件衲衣,苦行数年。朝拜普陀山,半道迷路,遇到老人引到自家住宿。等到天亮后,发现是在荒郊野地而已。回来后,用佛龛(小阁子)在南关外荒冢中打坐,曾经三十五天不吃东西,参向上的事(参禅)。一天夜深,有人敲击佛龛,说:“你可以受法。”行修隔着龛见桥下有大船,灯火鼓乐经过,于是大悟。后来移住到觉印寺,精修净业六年。康熙四年春天,对别人说:“明年六月二日,我要走了。”第二年初夏,人们都来问讯。州官恐怕他造谣惑众,派兵把守,说:“到期不应验,一定依法处置。”六月初一,还是没事一样,人们为他担心。第二天早起,写偈语说:“慧日中天照大千,昼行礼拜夜参禅。眉间斜挂吹毛剑,地狱天堂任我前。”遂后端坐龛中,让别人抬到一座桥上,说:“不行,这地方的人都是畜形啊。”抬到东坝桥,说:“让我面向南方。”手拿木鱼念佛。这时轻烟一缕,从鼻端冒出,须臾烈火燃起。木鱼声佛声,琅琅直达云天。忽然听到龛里轰响声,龛顶飞起落在百步外。火灭后,遗留一物,形状如莲华,白色坚硬不碎。(《扬州府志》,《莲藏》,扬州府志记载行修十一月朔圆寂,与莲藏互异。)
评说:冒火焚身,不是扭捏作态能达到的。没有得道的,千万不要萌生这样的妄想,以免著魔发狂,永堕恶道而已。
清忍生
忍生,姓李,是山西平阳府的世家子弟。从小讨厌俗事,四十四岁时,出家参禅,深有领悟,崇尚念佛法门。游历到泰州,遇到下河杨居士,建庵供养,忍生就当即闭关,精修净业,化导各庄的善信居民。后来因为下河被水淹,忍生又到本州劝化,家家念佛。康熙八年正月初,忍生预知时至,告辞所有信众。十九日,沐浴更衣,嘱咐大众念佛紧要,遂后盘坐往生,异香充满室中。到二十六日,抬佛龛到野外,遗体冒火自焚了。(《莲藏》)
清仁筏
仁筏,姓裴,是常州北郭人。父母早逝,家业凋零,为别人打工。三十多岁时,听到净土法门,于是发心出家。募捐刊印净土经书,广传信众。后来受华山具足戒,修习禅定,每夜必定坐几柱香的时间。康熙十九年七月,忽然示现病态,二十一日,告别友人。第二晚五更时,对他的徒弟说:“我走了。”就整理衣服盘坐。有僧人在旁边,默诵佛号,仁筏说:“佛须朗朗地念。”接着高声一句佛号就往生了。(《莲藏》)
清实王永
实王永,字珍辉,姓陈,是凤阳府霍邱县人。出生时,祥光照亮邻居,异香满室。幼年有奇相,皮肤不沾污垢,性情仁慈,喜欢听僧人诵经。上私塾读书,过目不忘,老师很喜爱他,对他父母说:“这孩子实在不是尘俗中的人,是佛门法器,不要搞错了培养啊。”父母同意,就送到本县的大悲庵,依心开和尚剃发。接着受具足戒,研究《华严经》、《涅槃经》等大部经典,好像过去修习过。后来移住龙潭下院,一心修持净业,三十年如一日。康熙六十一年春,示现微病,自知世缘尽了,嘱付院中事务后,只专注念西方净土。到三月四日早上,要热水洗浴,召集众人一起念佛号数百声,平静往生了。火化时,火光如五色云霞,散布四边山上。享年四十八岁,僧腊三十一年。(《南山宗统》)
清常智
常智,字闻慧,是淮安沭阳人。从小喜欢礼拜观音大士。长大后,披上缁衣出家,投奔闻思寺受具足戒。有一天,随众人课诵,念到《心经》的“无罣碍”句,胸中的疑团,一时化解。于是渡江,遍游名刹,参访各位善知识,参了很久,没有收获,回来就专修净业,精严戒行。凡是别人有过失,必定循循善诱,有不谦逊的,也必定委婉劝走,始终没有怒色。又与各位同志结社修忏,几月前,就知道往生日期,告诉同社的信众。到期,召集众人礼拜佛,要热水沐浴,盘坐往生了。火化时,有紫色莲华大如斗,从火光中涌出。上面有重光,影影如常智的样子,很久才散去,人们都看见了。(《南山宗统》)
评说:明师没有超过弥陀了,善友谁如一生补处呢?古人曾说过了。看后世的沙门,轻视净土,往往认为是著相菩提。若不是过去世具有慧根,真明白大道的,少有不被那话迷惑动摇了。常智的参访没有收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多么的幸运。
清络丝僧
络丝僧,不知是什么人,住在杭城的东园。出家前靠缠丝为生,后来放弃这个生计出家,所以叫络丝僧。独自住在破庵,昼夜念佛不断,但没有办法生活,对他的旧主人说:“只管我的饭,仍然为你缠丝,可以吗?”主人同意。有饭吃后,就一边手缠,一边口里念,没有别的事了。这样数年,有一天,带碎纸满筐,向西泠居士吴树虚,要换一百钱。问是何故。僧慢慢回答说:“老居士前不敢隐瞒,我某天要回西方,打算买柴一担而已。”吴说:“果然是这样,我供养师父柴。”僧合掌感谢,担柴回去,并期望吴在某时亲临,给他作证明。吴到时前往,那僧已经堆积柴座,盘坐在上面,四面点火。僧在火中举手告别,忽然用手一抹脸,顿时现出黄金色,顷刻烧尽了。吴喟然叹道:“古德的神奇事迹,今天再现了。”(《染香集》)
评说:堆积木柴自焚,与行修的鼻端冒火,相同又不相同。虽然如此,怎么知道他的焚烧,不是三昧火呢?
清广志
广志,字尔立,是会稽人。出家后,结茅庐在天台黄金洞,专修净业。苏州的殷天成,到天台供养僧人斋饭,敬服他的道行,请他住到吴山的接引庵,有三十多年。随机化导,指归净土,随从他受戒的,累积有一百人。曾经定期念佛,昼夜不断念佛声。他的弟子造之,见广志经行的地方,有大字阿弥陀佛,放金色光,很惊讶,就去问广志,广志说:“是你自性的光发现罢了。”乾隆二十六年四月十五日,要弟子四人到庵堂供佛,临别对他们说:“明天中午前,要来送我。”到期,众人来了,焚香,念诵佛号一千声,端坐往生了。(《西方公据集验》)
清道证(梅松)
道证,是杭州人,住在郡东的大椿禅院。为人诚实,专修净土。每天三时,烧香作为计时,长跪佛前,虔诚持念佛名号。八十岁时,有一天对众人说:“来年二月十二日,我回西方了。”到期,没有病态。有人取笑说:“今天是二月十二日了,师父为什么不回西方?”道证吃惊说:“今天真的是华朝节吗?”当即沐浴焚香,召集众人然后往生了。有僧人梅松,与道证同修净土,住在妙严寺。当夜,梦中有人告诉他说:“道证师往生了,你为什么不送一送呢?”梅松醒来急忙去看道证,抚摸他的背说:“平日互相知己,临走怎么没有消息?虽然如此,我也不久于人世了。”回去三天,也往生了。事情发生在乾隆三十年。(《染香集》)
评说:到期却忘了回西方,临走却没有消息,因为是无心生死啊。梅松随在道证的后面,不是净业成熟能做到吗?
清千一
千一,字远人,姓王,是海宁人,住在西湖的昭庆寺。严谨持守戒律,精勤念佛,喜欢寂静,他的居室取名叫庐山僻处,表明潜心修行。乾隆四十三年秋天,同修佛法的友人来访,千一说:“您来得正好,我要回归西方,您可以作证明啊。”说完偈语就坐化往生了,安放他遗骨的塔在寺院的东边。(《染香集》)
清彻迷
彻迷,姓钟,是嘉兴人。为人朴实,中年投奔海宁护国院定高和尚剃发出家,一心修净业。后来移住到延恩寺,出入持念佛珠默默观想,没有什么特别,人们多有忽略他。有一天,对大家说:“我要告别各位了。”众人问去哪里,答:“往西方去。”众人都笑他。过后几天,从外面回来,又对别人说:“今天决定走了。”顷刻间,更衣盘坐,大声说:“我走了。”就寂静了。众人呼唤他,已经往生了。当时是乾隆五十六年。(《染香集》)
清嵩安
嵩安,不清楚他的出身,住在舒县的白衣庵。性情愚钝,在慈济寺的履实和尚那里受戒。过去世有信根,荎村道人教他念诵《法华经》,很有领悟。
后来一心念佛,昼夜不断。晚年得腹鼓病,自知是定业,坦然不介意,念佛如平常一样。病重后,徒众去看望他,嵩安制止,屈指计算说:“应当在某天来问候。”到期,沐浴更衣,告诫徒辈“不要哭泣,须要高声念佛,助我往生”。然后,平静往生了。(《莲宗集要》)清迈春
迈春,姓周,是桐县人。幼年读书聪慧,喜好佛典。十九岁时,游览灵隐寺,登上法堂,见到“心空及第”的匾额,有省悟。出家在天竺延寿堂,遍访名山善知识,进入福严室。树莲和尚知道他是法器,有一天问道:“烦恼起时,怎么止息?”迈春说:“本性清净,有什么烦恼?”莲师很契重,就传交大法。迈春虽然得法禅宗,但崇尚净业,就住到云峰寺,率众人念佛,约定二十一天为一周期,周而复始,数年不断。又结期一百天,昼夜持念,不上床睡觉。嘉庆十二年冬天,沐浴后端坐,对众人说:“刚才见到鹦鹉念佛法僧,声音微妙,特别可乐啊。”合掌就往生了。(《染香集》)
清律净
律净,字明彻,姓钱,是湖州德清人。四十岁时,出家到杭州慈圣庵。随后到东园德宁庵,把念诵《法华经》作为每天的功课,二十年不间断。有一天,法友告诉他戒乘的话:“你道心如此坚固,若把念佛回向,更好了。如智者大师得法华三昧,尚且要求往生净土,你为什么不呢?”因此拿出《净土十疑论》给他看。律净猛然有省悟,从此念诵经完毕,就念佛回向。又一年多,嘉庆十一年七月,告诉他的徒弟增秀说:“我中秋前,就往西方。”八月二日,又说:“初七日卯时就走了。”问怎么知道。律净笑道:“水到渠成。”到期去看,已经换新衣盘坐。当时邻僧多来念佛相助,律净制止说:“用功全在平日,临到渴时挖井干什么?”然后移坐到佛龛中,说偈语:“吾年六十九,真实不虚口。放下者双手,直往西方走。”合掌就圆寂了。(《染香集》)
评说:前面的仁筏,嵩安二人,都让人高声唱佛,说明助缘的紧要了。而这临到渴时挖井,正是他的功夫已经纯熟,勉励人精进罢了。三昧没有成就的,千万不要拿这作借口。就是已得三昧,也应当提倡助念,期望这样能普利一切众生。这话虽然高超,不值得效法。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