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入门网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十)

发布时间:2024-10-29 01:46:49作者:心经入门网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十)

1.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2. 佛说:阿难,假若没有光明,就叫不能看见。即应该连暗亦看不见才对,如果可以看见黑暗,好像上面瞎子说:只见黑暗。这只是无光明而已,怎可说无见呢?

3.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4. 阿难,如果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见光明,就说不见,现在有光明的时候,看不见黑暗,这亦叫做不见,那么照这样说,这两种现象,都叫做不见,是吗?

5.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6. 如果只这两种现象,互相侵凌争夺,明来暗去,暗来明灭。但是你的见性,不是就没有啊!按照这种道理,就可以知道,见明见暗这两种见,都应该叫做见,怎可以强说不见呢?

7. 这是说:明暗有生灭,明来暗消,暗生明灭,而见性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是常住而不生不灭的。

8.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9. 所以阿难,你现在应该明白,看见光明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是因光明而生。看见黑暗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是因黑暗而生。看见虚空时,见性亦不是因虚空而生。见到壅塞时,能见之自性,亦不是因壅塞而生。这证明见性完全不是因缘而生,而是常住,不生不灭的。

10.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11. 由这四种义理推想,你就应该知道,你看见的时候,第一个见是正见,第二个见,是见精之见,虽然亦是真见但稍带妄见。真正的见性,看见妄见的时候,亦离开一切性体,连见都没有,所以就不能给它取个名字。所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不能有个名字可以代表它的。此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真正之见性,不是眼前的能见所能看到的。看不见之见,才是真见,怎可说是因缘和自然,或者二种和合的作用,来表明见性的道理呢?

12.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13. 你们声闻,知识非常简陋,只知自利不知利他,只顾自己,不顾众生,心理太窄,执著心太重,故不能明白大乘教理,不能证到清净实相。

什么是实相?实相即无相,所有一切相,都是由实相所生,实相即法之本体,亦即真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真空不空,故为妙有,扫除一切法,离一切相。一般人都离不开相,所以就不得正法。

有人说:我可以离开一切相,那么地震来你怕不怕?若是不怕,就不为境所动。若一摇动,魔王便乘虚而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定力。若有定力,遇到什么境界都不惊恐。我现在教诲你们,你们应当好好的用真心来思惟,不要用分别心,不要因循懈怠,必须精勤进取,直达无上菩提道路,亦即佛之果位。

由凡夫达妙菩提路,要经过五十五个阶段,下面会说得清楚。

14.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15. 阿难向佛说:世尊,好像佛世尊为我等声闻缘觉辈,解说因缘和自然的道理,以及一切和合相,和不和合相。我们听后,至今还未明白,现在又听佛说“见见非见”这个道理,更加糊涂,更加不明白。

16.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17. 伏愿佛发大慈悲,赐给我等智慧眼目,使能微密观照,开示我等二乘人,令觉心——即本觉真心——早日恢复明净。阿难说这话以后,便悲哀流泪,顶礼佛前,来承受佛的法旨。

18.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19. 这时候世尊,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将要说明大陀罗尼——译作大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有多字陀罗尼,如楞严咒、尊胜咒等。少字陀罗尼,如六字大明咒等。一字陀罗尼,如唵字、吽字等,形容一切法都是从咒所生。咒又能包括无量妙义,又有一种义理,总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受持戒定慧,三无漏学精进。诸三摩提即定力。现在世尊将要宣扬真正妙法,教阿难及大众,如何修持妙觉的道路。

20.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21. 佛告阿难说:你虽有特别记忆力,过目不忘,但这只是帮助你的多闻,对于妙不可言的定力,则一点都不能领会明白。皆因缺乏心性正定中微密观照的实证功夫。你现在要注意地听,我将详详细细、清清楚楚地分析给你听。

22. 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23. 亦可使将来一切有漏凡夫。什么是有漏?欢喜饮酒就是酒漏,欢喜吸烟就是烟漏,欢喜穿好衣就是衣漏,欢喜吃好东西,就是食漏。总之你喜欢什么东西,就是有漏。有人说:“我欢喜打坐,亦是有漏吗?”这是不同的,刚才我所说是世俗的贪欲,都是往下走,故皆有漏。总之一动念,就是有漏。打坐有定力能不动念就是往上升,往上升,就是无漏。初果,二果,甚至三果罗汉,都谈不到无漏,要证四果,才能无漏。

24. 依真智,照真理,则真妄分明,不但利益现在,亦令将来诸有漏者,依照这奢摩他,微密观照之圆解,而得从根解结,证圆满菩提,无上极果。

25. 未证四果,皆为有漏。有漏即有妄想、有欲念。有漏便不能证圣果。我们从无始以来,都因有漏,以致流浪生死,颠颠倒倒,现在既遇佛法,就应该赶快发勇猛精进心,来听经、学经、修定。不要再流连忘返,欺骗自己,耽误前途,浪费时间。

26.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27. 阿难,你应该知道,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在这世界上,生死流转,有时生天,有时为人,有时为鬼,总在六道轮回里,流转而不休息,这都是被二种颠倒,分别妄念所支配。颠倒即迷真起妄,真妄颠倒,迷而不知,致妄生二种分别见妄。什么是二种分别见妄呢?(一)吾人现在之身境,本来是惑业所现,自己别业的虚影,但因迷惑不知,便妄生分别,执著外境实有。又如在梦境中,妄生苦乐执著,这便是别业妄见。(二)所有众生世界,亦是惑业所现,与众同分之虚影,因迷而不知,便妄生分别,执著心外实有,好像执著空花实有,这便是同分妄见。

28. 当处发生,即不离本处发生。本处即指真心,妄不离真,因真起妄,因妄生惑,因惑造业,而受果报。造善业就升天,造恶业就下地狱。造什么业,就在轮回里受什么果报。读这段经文,实在令人惊心,所以要小心,切切不可造恶业,免得将来受恶报啊!

29. 佛法是很微妙的。在佛法里,感觉不到什么好处。在佛法外,亦不觉得有什么坏处。可是在佛教里,一分功,一分过,丝毫不会差错。佛教里,亦是最自由、最平等,没有专制,毫不偏袒,为何说最平等呢?因一切众生,无论饿鬼地狱、凶神恶兽、恶人坏人,如肯发心修行,回头是岸,都可以成佛。不像外道说,坏人恶人,永远都坏,无法可度;猛虎恶兽,性情残暴,亦不可救。中国明朝时代有一位莲池大师,他便收了一支虎徒弟。护持左右,可是虎是恶兽,人见人怕,故大师教虎出入不要直行,虎亦遵命,出入倒行,人们知道是支善虎也就不怕了。虎还会到各处为莲池大师化缘。人们见到善虎,还争相布施供养呢!所以说虎亦能皈依三宝,护持佛法,亦可成佛。

30. 佛教最自由,因佛教里,只是劝人行善,不要做恶。做恶会自作自受,自取其报。但佛教不会强迫人去行善,亦不会说,你不听话,专造恶业,我会造一所牢狱,把你关进去。

31.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32. 什么是二种颠倒妄见呢?第一是众生别业妄见,即单独所造之业,是个别的,和众人不同。自己见解特别,行为特别,在任何场合中,都是标奇立异,自认第一,损人利己,好高骛远,妄见妄为,所造之业就自作自受,和众人不相同。第二是众生同分妄见,众生共业造成,和一般人是相同的,如天灾人祸,一死数千万人,这叫同分亦即共业,大家同作恶同受报。这个见字,不是看见的见,而是见解的见,即意见相同。因众生迷物为己,认贼作子,生出种种妄想执著,由妄生惑,造出种种恶业,因而一同受恶报。

33. 试举一段共业所感的真实故事。在民国三十三年,西历一九四四年,中国河南省,整年无雨,土地干旱,又逢蝗虫为灾。蝗虫一至,满天变黑,所有农产品,都给吃光,甚至一草一叶,也不生存。当时有一个小童,看见空中有一个老人,将一袋一袋的东西,从天倒下,落地即变成蝗虫,遍数千里,积厚盈尺。人们因太饥饿,故网蝗虫充饥,以为蝗虫是食农产品,不会有毒。想不到将蝗虫煮熟后,都变成人粪,再饥饿也不敢食!因此饥民只有逃亡,由河南逃至长安,相隔八百余里,一路尸骸遍野。奇怪的是饿死尸骸,都作狞笑,形貌令人惊心,这便是大家同分妄见,共业所感之报应。

34.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35. 上面所举的例子,是讲共业和同分妄见,现在是佛详细来解说别业妄见。

36. 什么是别业妄见?阿难,如世界上有些人,目有赤眚,即目生红翳,夜间看见灯光时,便见四边有圆形的晕光。因眼睛有毛病,所以看见幻影,五光杂色,重重叠叠。

37. 赤眚代表无明,夜譬喻迷,灯指藏性。五色圆影,喻众生之五蕴幻躯,五尘幻境,因众生有能见之妄见,故有外境的幻影。妄见若除,赤眚不起,何来圆形?好眼表示真智,灯代表真理,以真智见真理,一真法界本无所有。

38. 好像现在有人,眼睛本来无病而要弄出毛病来。我曾亲眼见到一个服迷幻药的人,老是对著墙壁在痴笑。我问他笑什么?他说:真奇怪,墙壁上有很美丽的五光杂色啊!这就和病眼一样。无病而食迷幻药,变成颠颠倒倒。幻影幻光本来是假,他却认为是真,这便是身在迷中而不知迷。【待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