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爲了规范日常行爲而制定的条款。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爲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爲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爲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麽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爲这块布染上顔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不可能染上纯正的顔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爲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作爲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爲在饮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爲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産生,所以,爲了保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 虽说随着时代的更替、思想的变迁,传统的习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爲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爲过去式,新时代的人是不会再对其感兴趣的,但佛陀对弟子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规定了一些教条,但只有虔诚信奉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遵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接受。比如说,基督教认爲,上帝在六天中创造出了世界,第七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星期日也应当休息。如果有人在第七天做了任何事情,就会有罪过。 有些基督教徒曾在英国与别国打仗失利的时候写信谴责英国政府,认爲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星期天没有休息而造成的。不知这些说法是否有确切的证据,如果没有就很难说服别人。虽然人人都喜欢休息,但这种类似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的种种理由,就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即使在一万年,乃至几十万年以后,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伦理道德观念,而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去杀盗淫妄。只要人世间需要和平与幸福,就需要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对杀盗淫妄的行爲加以约束,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又怎麽可能有什麽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杀盗淫妄戒,是永远符合历史潮流的。 关于守持五戒的功德, 在经书中的教证可谓卷帙浩繁,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归纳而言,则可分爲现世的功德与来世的功德。 现世的功德爲:如果现世当中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无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来世的功德爲:《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也就是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胜幢、饮食、黄金、白银等宝物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也不能与在未法时代一昼夜中受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 佛经中还说过,某人在佛陀住世时,出家受比丘戒长达五百年,并始终保持戒体的纤尘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类烦恼极其粗大的末法时期,在二十四小时内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也远远胜过前者。这里所说的戒,并不仅仅指出家人的戒,包括在家人的戒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推算,清净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麽地难得。“人活七十古来稀”,以现在人的寿命来衡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几率并不是很高。而戒律规定,在二十岁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如果每世在年满二十岁时受比丘戒,然后持守净戒五十年,直至风烛残年的七十岁,也至少需要十世。能够在漫长的十世中都将一生中的最佳时光用来守持比丘戒,其功德应当是不可思议的,但与末法时代持戒功德相比,就显得望尘莫及了。当然,如果能在具备菩提心的基础上持戒,其功德就更是不可估量。 关于持戒的功德,在《赞戒论》等论典中讲得十分详细,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参阅有关论着。 受持居士五戒机会并非俯拾皆是,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还是应当珍惜。现在普遍存在着自称已经皈依,却没有受持皈依戒;自称是居士,却没有受持居士戒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如果没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因爲,所谓的四衆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居士(优婆塞)和居士尼(优婆夷)。只有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相应的戒律,才能成爲这四种人。如果不具备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爲佛教徒。所以,受戒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 如何受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中的戒条进行选择的,除非不受戒,否则就必须受持全戒。也就是说,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须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一样。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详细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别无选择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爲完整的戒。戒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戒酒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饮酒,其他的恶业都有可能因此而引发,所以不能成爲完整的戒体。 但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难,也无法做到不饮酒,那麽这种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条,但却不能称之爲戒律。不过,发誓断除这些恶业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条戒虽然好像没有选择的先后规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几条戒都可以,但最好能受持不杀生的戒律。首先因爲杀生的恶业最爲严重;其次,作爲一个佛教徒,我们也不应该残酷无情地杀害生命;另外,在经书当中也说过,不杀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戒。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爲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爲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爲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爲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爲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须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爲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 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 什麽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爲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爲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爲放逸之物。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産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爲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爲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明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沈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爲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爲佛教徒,爲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爲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爲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爲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脱,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三、结语 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加上保护、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爲一个佛教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俱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暂时因爲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刚才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爲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心经入门网